石家庄市石岗大街小学 赵娅芳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旨在改变“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造型、创新型人才。为了使综合素质评价起到应有的作用,提高评价结果的有效性,针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1.提升教师的综合评价素养。教师作为权威的利益相关评价主体,较低的综合评价素养将直接导致对学生综合评价的结果不真实、模糊。
首先,做好综合素质评价宣传工作。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教师把课上好,学生的基础知识学得扎实、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了,就是工作高效。在旧的评价模式中,分数是评价学生的首要标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不少教师眼里只是两个抽象的词语,“应试”与“素质”有什么联系、什么区别,教师很少会考虑。
作为评价主体,教师承担着评价学生的主要责任。社会在进步,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在提高,综合素质却仍感性地存在于教师头脑中,学生成绩依然是主要评价标准。因此,应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的作用与意义,引领教师理性接纳素质教育,把思维面逐渐转到综合素质评价上来。
其次,做好综合素质评价培训工作。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内涵、评价方法、评价体系及理论支持,都是教师有必要了解的内容。教师应从整体上认识、把握综合素质评价,再内化于评价理念中。教师应在理解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理念、产生背景、发展历程等内容之后,再进行模拟训练,熟练掌握评价方法,并运用于日常教育教学中,从而使综合素质评价同教学一样成为常态。
再次,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教师工作量的一部分进行考核,使教师有时间和精力投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
2.提高综合评价的科学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合理性依赖于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传统的评价多是基于评价主体自身的经验积累,主观色彩较强,科学客观的方法较少。只有运用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在分析、测试时才能达到准确性。
首先,推进综合评价方法的国际化。在方法实施过程中,建立诚信、监督等配套制度,使评价主体的行为得到规范,减少随意性、主观性,保障综合素质评价有效实施。逐步完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降低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的阻力,使新的评价方法与我国现实教育情况相适应。
其次,提高评价的可信度。当前,我国诚信环境尚未建立,评价主体为了学生综合素质能达标,常常主观臆断,只要成绩好,综合素质评价就会好,导致表面现象掩盖了学生的真实情况。因此,必须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不妨鼓励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互动,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和细则,使评价方法操作性更强。有研究表明,被评价者参与评价方法设计的程度及对评价过程的认同度,直接影响着其在评价中的投入程度。
总之,综合素质评价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在发展中应不断完善,逐渐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价方法,促使综合素质评价更科学、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