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毓
一位熟识的校长在校长群贴出一篇旧文,大意是:身为教师,应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多务正业,少务闲趣。并附上几语“檄言”:一些教师评上某某级别的名师之后,“圈风”就变了,频频晒骑行自拍美图,搔首弄姿……此校长之言,想必令一些教师圈友颇为不爽,但也必会有些教师暗自脸红。
教师不是苦行僧,有些业余情趣并无不妥,特别是有很多被教职耽误的才艺达人,在教书育人之外,操练些文才武艺、雅技专能,悦心怡情,也很正常。笔者结识的教师中,有不少是美食厨艺、伺花弄草或是健身、野旅方面的达人,他们的“朋友圈”风光旖旎、肴馔飘香,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专业方面硕果累累,颇有建树。
然而,上述那位校长所忾,也当引起众圈友的反思。
与别的行业不同的是,教师这一行当,没有技能顶点。因为,教师的“加工”“雕琢”对象是学生,学生不可能完美,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工作不可能完美。而学生这一“产品”的质量如何,又十分重要。是以,以育人为使命的教师,总是诚惶诚恐、孜孜矻矻、精益求精,但求无憾或少憾。如此,教师的生活难免陷入枯躁、身疲、心累,而所得又不多:薪水不丰、“抛”家疏子、晋职晋级遥遥无期。聊以自慰的,不过是学生、家长的几许尊敬、称道。
为避免困在吐丝至尽的“老路”上,有些教师开始寻求职业捷径。前不久,网红校长胡红梅因学术不端而落得前“功”尽弃、声名扫地。警钟震耳,却未必能让潜在的胡红梅们回归正路。毕竟,利益的诱惑太大了。而且,如果不触碰红线,合理合法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又有什么错呢?
是啊,评优课、发论文、参加竞赛,得奖状、证书,晋升高职,获评名师……名利齐至,这不都是光明正大的操作吗?那些个操作中,自己也确实投入了精力、下了功夫啊。我付出我收获,公平合理,别人没什么好眼气的。
这话听着也确实不好反驳。但是,为人、做事,除了凭理,还要依心。于教师而言,教书育人乃是初心、主诉,职级、荣誉、声名是伴生之物,是对完成初心、主诉的认可、奖掖。而假如,教师的主诉变为职级、荣誉、声名,教书育人成了顺手捎带,那这操作的光明性就值得怀疑了。抱着这种心理做事的人,精力都投在“关键”步骤上,做几节好课、参加个重要比赛、发几篇论文,跟校长、局长多套套近乎,确实很下功夫。日常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家访、谈心等,悠着点干就行了。一旦功成名就,这些琐碎工作更看不到眼里,甚至可以卸掉上课、带班之累,专事到处讲课、评课、发言,生活在鲜花、掌声之中,备觉滋润。那“圈风”自然少了工和做,而充斥了炫和乐。
教师这碗饭,是要时学时习才吃得的。且不说你的名师招牌是不是有些“水”,就算含金量尚可,一旦不教不学不研,用不了多少时日,名师这块牌子也就只配“听个响儿”了。
“相由心生”,圈相圈风,反映心之所骛。在教师的朋友圈中,我们还是希望多看到点专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