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李 贞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审题的重点之一就是全面、准确地解读任务内涵,根据读懂的任务指令进行写作。纵观近年出现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所命制的任务类型,有些通用型任务表述术语看似容易理解,但学生一是容易忽略,二是容易理解不准,最后出现写作无法很好体现和完成写作任务指令的问题,使作文出现不必要的失分。
笔者以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文题目中的相关任务指令,应该是作文一轮复习备考的重点。学生读懂作文要求,才能根据任务指令进行写作。下面,笔者就目前已经出现的高考作文试题中一些重要命题术语背后隐藏的命题意图、写作指引等方面的内涵进行分析,以期提升审读写作任务和要求的能力,为学生作文备考提供帮助。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任务中有一种典型表述方式是“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除此之外,类似的表述还有“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感受”等。这样的命题术语属于隐性写作任务表述术语,学生往往会忽略任务术语所包含的任务内涵和要求。
“读了以上材料”或者“以上材料”这样的表述指学生在写作前需要从材料中审出讨论的对象和论题,以及材料围绕该对象和论题呈现的具体观点和内涵,作文的写作对象和观点必须从材料中来,不能游离于材料讨论对象及其范围而另起炉灶。请看下面例题:
例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19年天津卷)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方志敏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个人的本分。——陶行知
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黄大年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9年天津高考作文试题写作任务部分的“以上材料”指学生在写作之前,必须先弄清楚上述主体材料在讨论什么,抓住材料讨论的对象。因此凡是出现“以上材料”这样的术语,说明作文限定了学生写作的对象、内容和范围,学生只有抓住材料整体讨论的对象和论题,“触发”的联想才会具体。就天津这道高考作文试题来说,“以上材料”主要围绕“爱国情怀”这个对象展开讨论,说明作文必须围绕“爱国”主题展开写作,学生触发的思考和感悟必须紧紧扣住材料给出的“爱国情怀”,否则将偏离写作主题。由此可见,审读该类任务的关键是要回到材料,抓住材料讨论的对象和论题,然后再围绕该论题展开思考和立意。
“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是指学生需要围绕材料讨论写作对象和论题,对其含义进行迁移、发散,从写作对象的内涵、价值、意义、现状、问题、原因、前景、措施等方面进行发散性思考。而“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这一术语则暗含写作任务:一是文体选择上要求选择议论性文体进行写作,其他文体将不符合要求;二是作文中必须要表明对讨论对象和论题的明确观点,而“看法”或“认识”就可以具体围绕联想和思考的那些层面展开讨论。
以2019年天津卷为例,“以上材料”限定了学生的写作对象和内容,即学生必须围绕爱国这个主题进行写作,材料同时就爱国从自信、责任与义务、行动三个层面具体展开讨论,学生也必须围绕这几个内容来写作。但是应该怎么写呢?学生可以对材料中的内容进行联想和思考,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如确定立意为“坚定对国家发展与未来的信心”,可以从原因角度进行联想并谈自己的认识,原因可以谈事物发展规律是前进、上升的,因此要有信心;还可以谈中国有丰厚的爱国主义文化底蕴,我们要继承并发扬;还可以谈当前国家发展有正确的决策,有亿万民众的智慧、付出等。由此可见,审读该类任务术语的关键在于扣住写作对象和主题,在材料内容的提示下进行发散性思考,拓宽写作的思路、增加写作的论据。
有一类命题术语叫“进行比较与权衡,做出选择”,这个任务术语的含义指材料提供了多个内容和观点,让学生在写作前比较这些内容、观点的高低、优劣等,在比较过程中选取自己比较容易写作的观点进行立意和写作。这个任务术语不仅提示了立意的来源和要求,更是提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必须要体现比较和权衡意识,否则作文将被视为偏题。请看下面例题:
例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6年全国卷Ⅱ)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16年全国卷Ⅱ首创“比较和权衡,并做出选择”这个任务术语,之后各地方模拟考题大量仿照这种任务术语命制作文试题。这个术语表明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的重点是比较三种提高语文素养途径的优缺点,从自己的学习体会中选取自己比较认可的一种途径来进行立意,确定观点。如“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课堂教学在效率上有很大优点,但是在广度上会不足;又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但其需要在课堂上积累的经验和打下的基础。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在作文前几段先用一定篇幅来比较三种途径各自的优缺点,然后重点导向自己要坚持的那个,否则将视为没有按照任务来写作。
“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或“以其中两三句话为基础”这类术语是2017年全国卷Ⅰ和卷Ⅱ的首创。这个任务术语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立意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素材积累情况的几个词语或句子进行整合和立意。但是选择关键词(句)组合立意这类命题术语隐含了一些审题的要求:首先是必须先通过分析、比对、判断,读懂每个词句的含义;其次是根据自己的写作素材积累情况选择最容易写的几个关键词进行整合;最后是找到选择的关键词之间的共性,建立关键词之间在某个点上的关联,形成立意和观点。请看下面例题:
例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17年全国卷Ⅱ)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 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 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 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 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学生在选择关键词之前首先应读懂这六句话的含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述的是人要有自强奋发的精神;“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讲述的是个人的家国情怀,尤其是家乡情怀;“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讲述的是人要豁达自信、坚持自我;“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讲述的是人要开放进取,提升自己的境界和格局;“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讲述的是人要敢于正视问题,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讲述的人要勇往直前,敢于担当。然后学生应根据自己素材积累的情况,选择两三句话进行整合,比如学生如果平时积累了很多关于“自信”“个性”“博大胸怀”和“责任担当”等主题的素材并有一定写作基础,则可以选择李清照、魏源、鲁迅的名言进行整合,完成选择任务。最后是建立所选词句之间的关联,比如将“坚持自我”与“博大胸怀”“责任担当”放在“做人的格局”论题中讨论,谈做人既需要脚踏实地,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也需要有宽广的眼光和海纳百川的品格,而在处理“小我”与“大我”关系时,更需要有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才能扩大人生的格局。
学生落实这个任务术语的关键是确定每个小材料在某个点上的关联,一旦联系不清楚或无法建立联系,作文就没有明确的中心观点。确立关联的技巧可以将它们统帅在某个论题之内,也可以以其中一个关键词(句)为基点(即写作对象和内容),统领另外几个关键词,让另外几个关键词成为佐证和立意的思考方向。
统观近十年高考作文试题要求部分的表述方式,有扣材料密切度的要求,有角度选择的要求。不同的要求对确定立意和写作内容具有不同的作用,理解相关要求的含义也是审准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扣材料密切度的要求方面,近些年高考试题要求出现了“综合材料的含义及内涵”和“结合材料内容”两种表述方式,其中与“综合材料的含义及内涵”相近的术语还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
“综合材料的含义及内涵”这个要求表述出现在早期新材料作文中,一是指材料围绕讨论对象和论题出现了多种内容、观点或含义;二是指学生需要对这些观点进行综合,在调和各种观点或含义的基础上确定最佳立意;三是指作文写作的起点和终点都必须紧扣材料讨论的对象和观点,切忌另立山头和随意引申。同样,“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依然要坚守上面第三条,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能脱离材料讨论的对象,不能把材料只当作是一个话题讨论的触发点,整个作文不能由材料呈现的观点转向毫不相关的方面。
“综合材料含义及内涵”是将写作者置于材料之下,材料左右着写作者,写作者被限定在材料之内,运用自己的理解和知识来分析、论证材料表现的观点,写作的限制性极强。而“结合材料含义及内涵”则不同,“结合”表明写作者和材料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材料的功能是给写作者提供本次作文写作的背景、论题和写作方向。材料是写作的起点,但不是写作的终点,学生沿着材料的提示,从材料中获得思考和感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识充分讲述自己的感悟情况。总之,“结合”表明材料是用来激发个人的多维思考,因此写作的个性化和开放性更强。
语言文字的多义性决定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句子和语段也具有多义性。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即使是讨论同一个论题,不同读者在解读材料时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即存在多个理解材料的角度和结论。那么当学生从材料中读出多个含义时,又该如何选择角度进行写作呢?
关于角度的选择要求,出现了“自选角度”和“选准角度”两种表述方式。“自选角度”指向学生从材料审出的多个角度中,选择任意一个角度写作都视为扣题,角度之间没有深浅、好坏之分。请看下面例题:
例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19年浙江卷)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通过审题发现,材料以作家与读者关系来喻生活中人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主体材料部分给出了两种观点:一种是多倾听和接受来自他人的建议等心声;一种是坚持自我,保持自我的独立性。两种观点至少衍生出五种立意角度:一是选择第一种观点立意,认为“人要多倾听他人的心声”;二是选择第二种观点立意,认为“人的可贵在于坚持自我”;三是理性看待两种观点,认为两种观点都需要。第三种观点又衍生出三种具体的观点:一是认为既要坚持自我,也要倾听读者;二是认为要倾听读者,但更需要坚持自我;三是在倾听读者中坚持自我。要求部分的表述是“角度自选”,说明以上角度引出的观点中学生选择任何一种确定立意都视为准确扣题。学生可以根据自我的写作水平和平时素材积累的情况,选择自己最容易入手的角度确定立意,展开写作。
和“自选角度”不同,“选准角度”中的“选准”不仅指准确,更多地表明多个角度之间有核心角度与非核心角度、新颖角度与平庸角度、深刻角度和忠实字面意义角度等区别。“选准”的要求表明命题者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解读作文材料,判定材料的核心价值和命题导向。因此,学生不仅要判断出材料呈现的多个含义及角度,而且要判断各个角度之间的优劣,只有选择材料要表达的核心内涵进行立意和写作,才算是符合“选准”的要求。以2019年浙江卷材料为例,如果要求换成“选准角度”,则一、二种观点由于反映了思维的片面性,很明显不能成为更好的立意选择。第三种观点因体现人的理性思维能力,且具有思辨色彩,更能体现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更符合命题者对学生思维考查的要求,围绕第三种观点确定的立意将更新颖、更深刻也更有创新性,更加符合高考作文评价等级之“发展等级”的要求。因此,学生写作前厘清关于角度的要求也至关重要,否则如果要求是“选准角度”,而学生去选择非核心角度进行立意写作,那么就很难写出较为深刻的一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