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宝龙
学习的本质是自主的,学习的过程必定是一个对信息进行自主加工的过程。如果学习者没有自主性,即使有最强的介入和指导,也绝无可能使学习真正成功。因此,自主学习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者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自主学习,指一个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环境里使用任何方法,凭借自身努力开展的指向知识、技能、才艺或人格发展的任何增长活动。[1]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的一生永远处于学习中,随着整个社会的变化与发展而成长。因此,自主学习是任何一个社会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成人的并不完全相同。它是指学生在同伴和教师的帮助下,随着身心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主动积极地对自己的学习提出目标和任务,同时能够有意识地执行学习计划,自觉地监控与评价学习的过程,并且能够通过及时反馈评价,有效调节学习活动过程。因此,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定义为:学习主体独立地对学习内容和任务进行自主计划、加工处理、监控评估和反馈评价的有效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需要的或体现的心理品质就是自主学习能力。
分析自主学习的内涵可以认识到,自主学习表现在学习主体对学习过程的有效掌控上,也是主体对学习有效性进行主动监控、调整的意识与能力,所以自主学习过程主要表现为学习主体对学习对象的计划与定向、监控与评价以及反馈与调节等意识和能力。[2]其具体表现为自我定向、策略应用、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这四种能力。
自我定向能力指学习主体对学习方向和学习程序的主动感知能力,包括制订学习目标的能力和制订学习计划的能力。策略应用能力是学习能否进行、是否有效的关键,包括了运用资源信息能力和学习合作能力。自我监控能力是学习主体对学习进行自我检查、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是学生发展高阶能力的必备。自我评价能力是对学习内容是否合适、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是否恰当、学习过程是否合理、学习结果是否达标等进行评价与判断的能力。
通过对自主学习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分析,我们可以对自主学习发生的条件、产生的机制和监控与评价等解析出几个重要的环节。[3]即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在哪里学、学得怎么样。
“为什么学”是关于学习动机和学习效能的问题,包括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学习的价值意识、学习信念、学习兴趣、归因倾向、目标定位等。“学什么”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与自己能力进行协调与判断的问题,即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选择学习内容。“如何学”是学习策略问题,包括学习者选择的学习方法适切于学习内容和解决问题。“何时学”是学习者对学习时间与学习效率的分配能力,包括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有效匹配。“在哪里学”则回答什么样的内容在哪里学习最有效,在哪里有可能学到的问题。“学得怎么样”是指在学习之中和之后,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监控、评价并能进行反馈和调整的问题。
1.主动性。主动性是指学习者能积极、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学习并非是在外界的压力和要求下或在强功利性的推动下进行的。这里有几层意义:一是学习者具有积极自觉的特性;二是学习活动并非因外界压力(教师和家长的强制性要求)而进行的;三是学习活动并非因功利性驱动(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而进行的。
2.自控性。主动性是指学习者主动监控、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并由此改进方法和策略,使自己的学习向最优化方向发展。一般说来,学习的自主水平越高,学习的过程就越优化,学习效果也就越好。
3.独立性。学习者会在目标与计划、监控与评价、反馈与改进等环节中显示出独立处理学习过程的特性。这种独立性并不排除学习者可能会求助于教师的指导、同伴的帮助。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学习者利用学习资源的体现,是对自主学习的支持体系,是学习者根据学习的需要主动、自觉发起的,是自主学习的组成部分。
只有全面正确地理解自主学习,才能准确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自主学习不同于自己学习。自己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的个体行为,这种学习并不一定具有计划定向性、主动自觉性,以及监控评价和反馈调整等。因此自主学习与自己学习是不同的概念。
2.自主学习并不否定课堂教学。学生多数情况下是在教师的教学计划下进行学习的,自主学习是在有效教学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并不矛盾,好的课堂反而能够启发与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并善于监控、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与过程,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自主学习并不否定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强调主动自觉、监控评价、反思调整等要素,但并没有排除合作学习,反而要求学生有效调动各种学习资源。在必要时与同伴讨论与交流、求助于教师的指导等恰恰是自主学习能力的表现。
4.自主学习是学生建构个人知识的需要。自主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对外界的任务与自己已有的资源进行主动加工处理的过程。通过这种加工过程,学习者才有可能建构起认知图式,因此自主学习是学习真正发生的需要。
中小学生正处于学习与发展的快速成长期,他们的自主学习与成长环境、年龄特征、学习经历等因素有关,具有成长性特征。只有关注学生的成长性特征,才有可能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既有独立性,又有依赖性。因为他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主要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通过教学计划来规范的,不可能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过程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教师的指导和同伴之间的学习互助。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独特的两面性,教育者不能简单地或绝对地将学习分成“自主”或“不自主”,而应该视作从完全他控的学习状态逐步发展成长为自主学习状态的过程,即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独特的成长性和发展性。
相比于成年人全面充分、较高水平、完全独立的自主学习,中小学生的学习往往是部分的自主学习、低水平的自主学习(尤其是低段学生),需要教师的帮扶或指导,需要同学间的互助与探讨。
自主学习是学习原则,必须无条件遵守。学习方式具有选择性,如“先学后教”“六步教学法”等可以由教师自主选择;原则则具有强制执行的特性,如“面向全体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教学原则是不可以选择的,任何时候任何人都得遵守。自主学习从学习方式升格到学习原则的层次是教育者对学习观念的发展。这种发展并非主观臆断,主要是由学习的本质、学生素养发展的需要和学习的有效性等决定的。
同时,自主学习是学习内化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必需。我们可以证明,自主学习的学习效率与被动学习完全不同,在一定的模式假定下,它们之间效率比可以达到27倍以上。[4]另外,自主学习是高层次能力发展的需要,实际上自主学习的主要特性与高层次能力的特性具有共集性,因此发展高层次能力必须依赖于自主学习。[5]
1.示范性原则。任何学习都具有模仿性,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也一样,教师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样本。首先,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学习,因为教师最好的示范是不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教师要注重提升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教师对学习问题的解剖与分析、解释与解决的过程就是最好的教学示范。再次,教师要呈现良好的学术风范,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与讨论中体会良好的学术研究风气。当然,家长也是启蒙老师,其行为也应该如此。
2.最近发展区原则。最近发展区是指介于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有效认知的区域,只有处于最近发展区的学习内容才有可能被有效学习。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让所选择的学习内容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难度上适合学生的需要。如果学习内容不在最近发展区,例如高于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不可能进行,更谈不上自主和有效了。
3.扶放有度原则。学习过程中的“扶”是指对学生的指导,“放”则是给学生自主。扶放有度是指对于不同学生、不同学科、不同学习内容给予不同的指导量和自主量,使学生既可以顺利进行学习活动,又能在学习过程中最大程度地获得自主能力的发展。不同学生、不同学科、不同内容需要有不同的自主性。一般来说,学龄越大、学习能力越强的学生可以有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有的内容适合“自学+讨论”形式,有的内容适合“课前阅读+归纳总结”形式,有的内容则更适合教师介入更多的指导;不同学科需要不同的学习自主性,自主的方式也会不同,如数学与语文的学科性质完全不同,所以学习方式和自主程度会有较大差异。
4.素养发展原则。自主学习的目的并非只为了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而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因此自主学习所采用的方法应该与学生的素养发展产生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联。只有学会学习,才有可能使学生获得持续的素养发展潜力。
1.纠正阻碍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错误观念。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从而严重影响他们的教育行为,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如:认定中小学生不能或不会自主学习;认为学生自主学习费时较多、效率不高;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水平低为由否定自主学习的价值。纠正这些认识的偏差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艰巨的长期任务,因为有些观念是非常顽固的。[6]
2.确立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有正确的理念才可能有正确的行为,有正确的教育行为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育者要充分认识有关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理念,如自主学习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核心素养,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指向;部分较低水平的自主学习对学生也有教育价值,因为自主学习是一个逐步培养、逐步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舍得放手,逐渐减少帮扶,为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等。从而把时间支配权、学习主动权、学习体验权、交流话语权、学习方法选择权和自主评价权等逐步地、有程序地放还给学生。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创造合适的教学氛围,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
1.发展学生制订目标、计划的意识和能力。目标是学习的方向,是学习的路径依据,没有准确的目标不可能有效学习;计划是学习的程序,没有好的计划不可能经历高效的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①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②让学生理解、评价教学目标;③让学生思考并评价不同学习内容的目标定位;④让学生自己制订目标,并进行自我评价。
2.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兴趣激发是自主的前提和基础,兴趣是学习持续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以下策略:①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②激励学生选择好的学习方法,追求学习进步;③肯定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④对学生自由选择的高价值学习内容进行评价与激励。
3.培养学生选择学习策略的能力。特定的学习内容会有特定的方法,因此策略选择对自主学习必然重要。教育者要注意下列方法:①对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②对不同问题选择不同的解释和解决方法;③提示学生自觉评价所选的学习策略和解决方法;④对学生在选择策略和方法上的进步给予必要的激励。
4.培养学生的自我观察与分析能力。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主动进行观察和分析是自主学习的重心,也是学生高层次能力发展的必然。因此可以采取以下策略:①提示学生重视对自己学习的内省性观察;②提示学生对学习得顺利与不顺这两种情况进行归因分析;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策略转换进行评价与激励;④鼓励学生对阶段性学习进行必要的记录与整理。
5.培养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学习反思既体现在学习结果中,也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因此,可以采取以下方法:①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与反思时间;②提示学生对学习的结果进行归因分析;③提示学生进行必要的阶段性反思;④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反思习惯。
6.培养学生基于反思的调整能力。反思的结果可以作为进一步优化调整的证据,因此反思之后的合理调整特别重要,可采用如下策略:①让学生认识过程和策略调整的重要性;②让学生理解反思与调整是高层次能力的体现;③培养学生基于反思对计划与策略进行调整的能力;④培养学生对事件和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整的习惯。
自主是个体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是学习的本质。自主学习既是学生应具备的个性品质,也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因此,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应该在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