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丽文
(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 湖南 株洲 410073)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农民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全面落实全民健身战略、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以16家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为检索范围,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或农村体育健身工程”为篇名,共检索41篇论文。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价值,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现状与效果,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的因素,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发展策略。汇整上述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对加快我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研究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观价值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给农民和农民生活带来的价值。顾民杰指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基本功能是增强农村居民体质健康、身心健康与生命质量。王明立认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理念应体现“以农民为本”,其价值是提高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以乡村体育为契机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邰崇禧认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能够促进农村居民体育人口的增长与体育骨干的培养。
中观价值是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对乡村建设的价值。王明立等学者认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增加了农村体育健身活动资源,丰富了乡村体育娱乐文化生活。许月云、许红峰认为工程的建设将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历史机遇和现实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手段。学者们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中观价值的研究大多表现在“工程”对农村风貌的改变、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宏观价值是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对社会、国家建设的价值。张传义、任保国认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关博、董新秋也有类似的观点,他们认为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科学发展的需要。赵胜国等学者认为全面实施与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能够进一步落实全民健身计划,能为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夯实基础。
陈星潭、徐永峰研究发现,广东省在2010年已经有67.8%的行政村建成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雍明等学者调研发现江苏太湖区域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已得到普遍实施。刘志敏、丁振峰的研究表明:河南省2006年在全省顺利完成了570个行政村;2009年1月湖北省全省覆盖率24%。赵胜国等学者研究发现安徽省2006年就在全省17个市、340个行政村开展了试点工作。孟凡杰等研究发现河南省在实施“工程”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出现了“农民体育健身大院”这一新鲜事物。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效果主要表现在农民群众对“工程”的认知程度、满意度。陈星潭、徐永峰的调研结果表明广东省的农民对“工程”的认知达到较高水平。陈章玉、张志扬的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超过半数的农民群众对“工程”有一定程度的认知。赵胜国等研究发现安徽省实施效果非常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福建农村几乎家喻户晓、深得人心。陈鑫的研究表明超过七成的陕西农民群众认为“工程”的实施提高了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农民群众满意度较高。
(1)场地闲置、器材使用率低。
周健生、马勇、雷刚在对湘南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调研中发现“工程”存在体育内容远离村落农民实际,现代体育项目在村落体育中境遇惨淡。赵胜国等也在调研中发现仅有6.7%的农民闲暇时间会参与体育活动,表明场地实际利用率并不高。雍明等研究发现“工程”开展效果非常好的江苏也存在农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不高导致场地大部分时间被闲置的问题。
(2)管理与指导不到位。
陈鑫在对陕西省的研究中发现“工程”存在管理制度缺失和不完善、专职管理人员配备不完整、组织指导不足等问题。许月云、许红峰调研发现“工程”缺少监管、缺少体育组织、缺少体育骨干培养和配置。王智慧等也提出“工程”存在农村体育社会指导员分布不均,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3)区域发展不均衡。
关博、董新秋研究发现“工程”开展情况东部地区要明显好于中西部,沿海区域高于内陆区域,经济发达地区要明显好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以北京市和河南省为例比较佐证了这一观点。刘志敏、丁振峰对全国各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数量、投入资金等进行了比较研究,我们不难看出结论与关博、董新秋的基本一致。
关博、董新秋认为经济发展、生活富裕是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前提条件,投资力度决定“工程”的实施效果。雍明等学者也提到: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持续开展“工程”所需要的宣传引导、场地维护与扩建等运转经费,政府和村委会的资金供给远远不能满足。
关博、董新秋的研究从农民受教育程度的角度出发,认为农民群众受教育的程度影响其体育锻炼的意识。袁文惠也认可农民群众的体育意识会影响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效果这一观点。学者们已有的研究表明,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效果受农民群众的体育锻炼意识的影响非常大。
吕高飞、成民铎认为以“场地设施为先头,组织建设紧跟进”为战略方针,才能推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关博、董新秋也认可农村体育组织的重要作用,他们还提出了“农村体育指导员”这一说法,认为农村体育指导员不仅是体育主管部门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在2006年以来,全国各地已基本解决农村体育活动的场地和设施的问题,但是因为缺乏体育组织的管理和带领,所以农村体育场地和设施并没有被有效利用。
平永忠、任玉勇专门就乡镇政府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中的功能缺失及对策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要加强乡镇政府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中的主导作用,构建乡镇政府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中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制度。赵胜国等学者也肯定了政府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中的重要地位,他们提出要合理定位政府部门的职能,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中做出相应的调整。专家学者们的研究表明,各级政府在推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发展和实施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大,是否对“工程”足够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发展的好坏。
在资金的投放上,赵胜国等学者认为既要利用企业的力量,又要利用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力量,促使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投资模式丰富多样。刘志敏等学者也从资金来源的角度提出要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的现有体育资源。曾庆旋等建议可以通过广告赞助以及税费优惠的形式吸引一些有实力的厂商慷慨解囊。在组织管理上,赵胜国等提出既要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又要发动非政府型的各种民间组织。刘志敏等也认为除了政府的力量,还要依靠社会团体等多方参与。
个人方面,王明立等主张对农民群众进行现代体育健身教育和培养,普及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将农民的兴趣引导到现代生活和体育休闲活动方式中去。刘志敏、丁振峰也提出要帮助农民群众树立现代的体育观念,增强农民群众的体育意识。曾庆旋等学者主张关注民生,增加农民收入,激发农民融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
(1)缺乏理论性研究。作者梳理了当前关于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文献,发现关于“工程”的理论性研究几乎没有;(2)研究方法单一。当前对于我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开展的现状和效果研究大都采用问卷调查法,很少用到实地调研法和实验研究法;(3)研究内容不够深入。当前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发展现状和效果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对“工程”的数量、资金投入的调研结果进行阐述,而对于“工程”的质量、后续的发展情况、对农民群众体质和健康的影响程度很少有学者去深入研究;(4)发展策略研究实操性不强。目前对我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发展策略的研究大同小异,比较宏观,泛泛而谈,言之有理,但是实操性不强,无法真正指导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改革和发展。
(1)加强理论性的研究。理论研究是应用研究的基础,如果没有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解决具体问题的策略研究就会失去科学依据;(2)侧重研究方法创新。作者认为在对各地农村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现状、农民群众参与健身锻炼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时,应该深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访谈;(3)注重效率、效果研究。作者认为后续可以从农村体育场地和设施的使用率、农民群众的实际锻炼情况、村民的体质和健康程度的变化来研究“工程”的实施效果;(4)强调政策导向研究。作者认为政府主导和管理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影响“工程”发展的第一要素,后续研究应该强调政府职能和政策导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