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痰瘀互结证论治原发性高血压病经验总结

2020-12-30 11:11贾晓雅劳闻文石立鹏杨德钱赵凤林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高血压病病机血压

贾晓雅,劳闻文,石立鹏,石 林,杨德钱,赵凤林

(1.湖南中医药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208;2.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重庆 垫江 408300)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之一[1],因体循环动脉血压不明原因升高所致,患病率逐年升高[2],病程迁延难愈,医疗费用高[3],血压控制不达标会不同程度的造成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伤,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加重患者家庭负担。

高血压病属中医 “眩晕”、“头痛”等范畴。中医在高血压的治疗方面不仅仅可以调控血压,而且可以多靶点调节,运用整体观念,从整体上对人体进行调节,在保护靶器官和减少临床事件的发生等方面有明确优势。关于眩晕中医病因,分为因虚致病、因实致病及虚实夹杂致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现代环境的变化,导致眩晕的病因病机复杂化,肝阳上亢不再是眩晕的最常见证型,结合人们喜食肥甘厚味及运动的减少,痰瘀互结在临床中多见。痰为痰浊、痰饮,瘀指体内血液停滞或运行不畅,痰瘀皆属阴邪,同为致病因素及病理产物。痰浊和瘀血相互转化,相互影响,共同致病。

1 中医理论

眩晕在祖国医学中早有记载并经过不断发展。《黄帝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等方面有明确记载,《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 眩,皆属于肝”,指出其与肝关系密切。汉代张仲景对眩晕有深刻认识,提出治眩晕八法,认为痰浊水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头眩》中说“无痰不作眩”,倡导痰饮致眩学说。随着中医现代研究的深入,高血压病因“痰”、因“虚”、因“瘀”等致病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刘志龙等[4]研究表明痰、瘀在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中占有重要位置,传统的肝阳上亢并非高血压病的最主要证型。“络病理论”认为高血压病起于湿浊,久病入络,痰、瘀夹杂,结于络脉,沉积脉道,导致血府狭窄、气机升降失常致使血压居高不下,造成心、脑、肾等重要脏腑之络脉损伤[5]。

2 病因病机

眩晕与痰浊密切相关。痰浊,即人体津液代谢障碍的产物,泛指体内一切粘性病理产物。现代生活节奏快,年轻人压力大,作息不规律,情绪起伏波动大,导致为七情所伤,痰浊内生,逆传肝经,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或因喜食肥甘厚味,喜食冷饮及过度饮酒,易伤脾胃,或因缺乏运动,体型肥胖,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不佳,脾之功能为运化水谷、运化水湿,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易生痰浊,阻遏清阳,蒙蔽清窍则为眩晕。

眩晕与血瘀密切相关。血瘀,指体内血液停滞或血液运行不畅,阻于经络。现代人们情绪波动,易伤七情,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致瘀血内生,上营不足,清窍失养发为眩晕。或久卧伤气,饮食不节,气虚则血虚,气血不足,气血运行无力,阻于经络,上营不足,清窍失养则为眩晕。

痰浊及血瘀均为致病因素,又为病理产物。越来越多的医家认为痰瘀同病,有瘀必有痰,有痰必有瘀,治痰时加入适当祛瘀药物如川芎等,治瘀时加入适当化痰药物可事半功倍。如《黄帝内经》中的四乌贼骨-芦茹丸中茜草配乌贼骨。痰瘀同病最早由朱丹溪提出,“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痰瘀皆属阴邪,气血津液凝滞成痰,亦可成瘀,痰瘀互结,相互转化[6]。

导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眩晕的诊治中应从痰、从瘀入手,结合舌苔脉象及相关症状体征,对症治疗。

3 典型医案

龚某,男,45岁,2018年12月3日初诊。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最高达190/110mmHg,平素间断服用降压药物治疗,具体血压控制不详。血压158/106mmHg,头昏、头部胀痛明显,以巅顶为重,平素疲劳易累,倦怠懒言,肢体沉重;体型肥胖,面部痤疮瘢痕明显,口气重,体味重,平素喜食肥甘厚腻,食量小;夜寐不佳,多梦易醒,小便黄,大便粘滞。神情,精神萎靡,面色萎黄,口气重,体味重,舌质暗苔白厚腻,舌下脉络迂曲,脉滑。辨证为痰瘀互结证。治以燥湿化痰,活血化瘀。药用半夏10g,白术15g,天麻15g,茯苓30g,薏苡仁30g,桃仁15g,红花12g,当归20g,生地30g,川芎12g,赤芍15g,牛膝9g,柴胡12g,甘草10g。5剂,水煎服,日1剂,早中晚3次饭后服用。并予以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施慧达)1片,口服,日1次,嘱其规律服用降压药,低盐低脂清淡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规律检测血压。12月9日二诊,血压145/98mmHg,头昏头痛较前好转,精神较前好转,疲劳易累较前减轻,多梦易醒仍有,大便次数较前稍增多,舌质暗苔白腻,舌下脉络迂曲,脉滑。在原方基础上加龙骨25g,酸枣仁10g,黄芪20g。患者觉自己煎煮中药耗时长且口感不佳,变为颗粒制剂。继服7剂,水冲服,每日3次。12月16日三诊,血压132/88mmHg,神清,语声有力,诉全身轻松,无明显头部昏沉、头痛,睡眠较前改善,体重较前减轻,精神较前明显好转,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象平和。嘱规律服用西药口服降压,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其后断续就诊,血压控制可,症状控制可。

按:患者中年男性,血压高,平素未规律口服降压药物,血压控制不详,头昏头痛明显,辨为眩晕。患者肥胖体型,口气重,体味重,平素喜食肥甘厚腻,其体质为痰湿体质,痰湿日久,导致脉管阻塞,血流不畅,久而生瘀,为痰瘀互结之征象。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平息肝风,为治眩晕头痛之要药;脾主运化水湿,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则水湿停聚,痰浊内生,白术健脾祛湿,茯苓健脾利水渗湿,薏苡仁健脾利水透湿,促使脾旺健运,湿去痰消;桃仁活血祛瘀,红花散瘀通经,当归补血活血,赤芍活血化瘀;川芎行气开郁、祛风止痛,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使气行则血行;甘草健脾益气,协和群药。诸药合用,攻补兼施,标本兼治,收获良效。

4 讨 论

总结导师临床经验,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痰瘀互结型原发性高血压病经验如下:①结合当地气候、水土等特点,不局限于原有高血压分型,还需重视病因病机。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痰、瘀相关,痰浊日久,阻塞脉道,气机不畅,发而为瘀,痰瘀互结,是高血压病发生的关键,体现了治病求本的原则。②两方合用,从瘀、从痰入手,加强疗效。③改汤剂为颗粒剂,体现人文关怀同时运用现代科技加强中药疗效。④根据痰瘀互结病因病机,得出燥湿化痰,活血化瘀的基本治则。同时,导师指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注意饮食调理、适当运动也是高血压病治疗应当遵循的原则。

猜你喜欢
高血压病病机血压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陈金水教授辨证治疗老老年高血压病临床经验总结
急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高血压病眩晕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降压快的药就是好药吗
血压偶尔升高,需要吃降压药吗?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最怕啥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40例临床观察
燥邪致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