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思睿
(中国医科大学,辽宁 沈阳 110112)
2019年3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对于未来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是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发当代大学生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投身祖国振兴发展,应当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直接力量,应结合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注重优化育人方法,不断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实效。
当代大学生自接受学校教育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普遍能够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能够明确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等知识的学习仍不够深入、理解还不够透彻,部分学生仅仅将其作为强制学习任务的一部分,局限于“学习—考试”模式,缺乏思考性和认同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和成效还有待提升。
在社会和学校的双重引导与教育之下,学生普遍能够明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起积极向上、正面健康的理想信念,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但随着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受到“互联网+”背景下的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出现理想信念迷茫、政治信仰模糊现象,如果缺乏及时教育,容易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弱化,出现信仰危机。
青年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更注重个人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逐步实现自我发展,注重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达到综合发展,以增强自身竞争力。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越来越实际,虽然能够意识到社会理想的实现对于个人理想的助推作用,但真正能够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的并不多,在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权衡中,更多地偏重于实现个人理想。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信息内容多、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网络早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近年来直播、微博等自媒体平台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中“发声”,在公共平台上进行自我表达、自我展示。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一些负面的、虚假的、偏激的网络信息所传达出的错误思想,渗透于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之中,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部分大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社会经验缺失,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中掺杂的个人主义、虚妄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动摇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特殊时期,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逐渐受到越来越多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关注,他们个性鲜明、独立自主,思维活跃、独树一帜,遇事善于自我思考,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辨别良莠的能力薄弱,自我进取意识强烈、但抵御挫折的能力薄弱,思维和行动的出发点多是从个人角度出发。加之,家庭教育往往更能够影响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但部分家长更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就业前景、发展空间等方面的状况,缺乏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在潜移默化中造成错误的价值引领,使得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偏向功利化、实用化,在精神层面缺少崇高追求。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多是以集体教育和正面教育为主,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最直接的途径。但思想理论课更偏重于理论层面教育,往往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部分任课教师将理想信念教育简单定义为教材知识的传授,没有将价值观的形成作为教学重点,难以引发学生共鸣,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日常理想信念教育也多以专家讲座、主题竞赛等形式为主,单向性灌输式教育较为常见,忽略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引领作用,忽略了学生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从辅导员角度来看,目前我国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辅导员日常事务工作繁杂,对理论学习方面普遍重视度不高,对理论知识的研究以及时事要闻的见解不够深入;加之结合各高校实际情况,辅导员多由各专业人员担任,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无法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普遍性或突发性的思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辅导员还承担着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与咨询等多项工作,如果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前瞻性和统筹性,分配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时间就更加有限,教育实效则更加弱化。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发展形势。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国家发展历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而伴随国家高速发展显现出的社会问题也成为青年学生关注的重点;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应当以此为契机,主动抓准教育时机,不盲目回避,要客观、理性地分析现象、解答疑惑,引导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同党的领导。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家事业发展和个人理想追求之间的联系。既不强调个人在社会价值中的完全服从,无视学生个人的正常发展需求,也不片面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侵害国家利益、扰乱社会秩序,应当引导学生建立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统一的合理价值取向,以达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双重实现。
攻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官方网站等公共平台,设计专题教育模块,有针对性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以正面教育为主,在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节点,可向教授、专家约稿推送,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高度,也可向任课教师或辅导员约稿推送,避免学生因受到挑唆而产生思想波动。
加强网络平台管理。辅导员要坚持学习,并能够合理运用新媒体,针对所建立的网络公众平台,要确保上传内容积极向上、感染性强,设专人管理、定期维护,避免虚假信息、负面信息的大面积传播,引发学生群体性躁动。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将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在网络上积极传播正能量,提高对于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将网络作为拓宽知识、提升能力、健康休闲的重要平台。
加强团支部建设。团支部是大学生群体完善自我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基地,辅导员应当深入团支部,增强对团支部工作的指导,提升团支部的教育实效。以党建带团建,规范制度建设,优化团干部建设,提升团支部“黏性”,扩大团支部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提高团课质量,关注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让学生能听、能学、能做;丰富团日活动,可结合所学专业特点,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活动形式,提升学生自我认同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树立模范典型。发挥优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养成指明方向。积极学习各级各类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明确个人理想应融入国家理想之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发展价值观;发挥优秀学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完善学生自我教育机制,贴近学生生活,以身边事迹激励学生奋力进取。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体参与意识,充分肯定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通过开展学生理论宣讲、主题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由“被动听”向“主动做”转变,不断巩固理论学习成果,在实践中找寻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的“契合点”。
高校辅导员是最贴近学生、最了解学生的群体,辅导员自身的价值观念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建立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质量队伍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根基。
辅导员应注重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在日常工作中有抱负、有追求,在育人实践中有深度、有广度,注重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主动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树立“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以自身发展历程感染学生、激励学生。
辅导员应注重人文关怀和情绪疏导,将谈心谈话作为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重要阶段,若缺乏正面引导,容易陷入迷茫、颓废状态中。因此,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发现学生思想波动,帮助学生解决情绪上的困顿和苦恼,进行实时有效的引导,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辅导员应注重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能够区分民族习惯和宗教行为,尊重民族文化,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民族文化展示平台,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承;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环境、生活习惯、地域特点,尤其是来自发展缓慢地区和国家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鼓励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生活状况,并投身于家乡建设中,促进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践行者和宣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