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楚
(桂林医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的核心特点是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临床实践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生素质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临床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1]。因此,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笔者所在高校以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参照,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实际,加强学校所属的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提升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奠定了基础。
作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医疗卫生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异常明确,就是为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所需人才。因此,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强抓实践,始终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形成了注重实践教学和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优良办学传统。
在研制学校发展战略过程中,学校决策层始终把加强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学校制定的《桂林医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桂林医学院2010—2020年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都提出了注重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优化,并有配套措施来保证建设目标的实现。在以上规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结合相关工作实际,统筹安排,狠抓落实,确保基地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为规范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保证各专业理论教学与临床见习、临床实习、毕业实习环节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明确基地教育教学职能,提高基地教学水平,确保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制定和完善了《桂林医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明确了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及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的主要任务、教学管理、经费管理等方面内容。
为提高临床实践教学基地教学质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不断强化教学基地建设。
为改善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条件,学校多方面、多渠道支持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教学环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学校向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赠送大批教学仪器设备、教学模型、教具和图书资料;另一方面,根据不同临床实践教学基地需要,直属附属医院以结对子方式,帮助非直属附属医院配置教学办公室、多媒体教室、示教室和技能训练室,确保教学和生活条件能满足学生的教学与生活需要。
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为保证临床实践教学基地教学质量,学校以多种方式支持教学基地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由学历层次高、能力强,拥有一定科研水平和良好医德医风以及工作作风的专兼职教师组成。为建成这样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学校要求附属医院承担临床教学任务的医师具备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其他实习基地的实习带教教师具备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同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学校制定了《临床实践教学基地教师兼职教学职称评聘办法》,并按期评聘教学基地带教教师兼职教学职称。第二,学校每年定期举行“临床中青年教师基本素养培训班”,对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的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尽快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尽快适应教师角色,提高职业素养,培养责任感。自2009年开始,已举行多期培训班,培训1 500多人。这些参加过培训的中青年教师,有的已成为领导干部,大多数已成为教学骨干。第三,采取多项措施,多渠道为临床实践教学基地中青年教师提供培训机会。比如积极组织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参加学校、区内外的教学会议,组织他们观摩教学,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和教学名师来校讲学,开展中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以及加强教学督导等,给教学基地的中青年教师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机会,转变临床教师认为教学不重要的认识,使他们在工作中从单纯的医师转变为医师和教师并重,以确保临床教学质量。第四,为调动临床实习带教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学校每年还开展了优秀临床带教教师和优秀实习管理工作者评选活动,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一评优工作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支持,取得了较好反响。
第一,重视下点实习前管理。我校各专业临床实习、毕业实习教学任务主要由各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实习基地承担。这些临床实践教学基地根据各专业制订的实习计划和实习大纲组织实习教学。毕业实习结束后,临床医学(各方向)、护理学等专业采用“理论+技能”考试模式,其中理论考试由学校考试中心组织,技能考核分别由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组织;药学、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答辩及成绩评定则分别由药学院、生物技术学院负责组织。为帮助医学生尽快适应由医学生到实习生的角色转变,学校在医学生下点实习前对其强化训练。对于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在其下点实习前对他们进行为期2~4周的临床基本技能强化训练,包括问诊查体、医疗文书书写、无菌操作与消毒、心肺复苏等基本方法和技术以及沟通技巧等,并组织专家对其进行一对一考核。对于理学专业学生,在其下点实习前对他们进行核心实验能力强化训练与考核,举办课题申报与论文写作相关讲座等,使学生尽快适应用人单位的环境,缩短学生在实习单位的适应期,使培养的人才尽量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增强毕业生就业时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狠抓实习过程管理。在实习过程中,学校定期安排人员到各临床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教学检查,狠抓实习过程管理。临床医学相关专业实习生在实习医院各科室轮转,实习轮转出科时由学校统一出题对其进行两次出科考试。实习中期,由学校选派内、外、妇、儿等各科专家到各实习医院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了解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程度。学生只有真正管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书写病历,进行术前沟通,充当助手等,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临床能力[2]。通过临床实习,学生亲身体验,参与病患救治,将课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病患救治过程中,培养临床思维,提高临床能力。10个月的临床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后,学校统一组织对医学毕业生进行毕业理论考试和一对一临床操作技能考核,严把“出口关”。理学专业则实行毕业实习加毕业论文一体化、校内外双导师制的教学。中期检查是教务处和相关学院组织人员到实习单位检查学生参与实习单位工作情况、学生综述的写作和课题开题及进展情况。实习结束回校前,毕业论文由实习单位导师进行审阅把关和评分,回校后再由校内导师审阅、指导修改和评分,最后学校组织专家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层层把关,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鼓励临床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各项教学改革。为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学校鼓励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在临床见习、临床实习教学以及技能考核中,采用以病例、案例和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视频教学、手术现场直播教学运用于课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鼓励教学基地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开展双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外语水平。
此外,学校每年举办一次临床实践教学工作研讨会。会上,各教学基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相互学习。学校通过临床实践教学工作研讨会,了解各教学基地教学情况,拉近学校与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的距离,增加基地带教教师、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
为了规范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使教学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形成良性循环,学校不断完善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组织管理机制。
第一,组织管理机制明晰。我校临床实践教学基地是在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直接领导下,由教务处主管,二级学院协助管理。有关教学的工作由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科与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管理部门具体落实。而临床实践教学基地与教学无关的其他工作,如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图书管理、学生工作等,则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及教务处、二级学院与各教学基地进行协调。
第二,明确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分工,提高工作效率。两所直属附属医院一般实行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合一的管理体制,由一名副院长主管教学工作,附属医院或临床医学院下设教科部和相应教研室。非直属附属医院由一名副院长分管教学工作,并设专门的教学管理部门和相应的教研室,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教学管理干部。学生在临床理论课程学习和实习期间接受学校与教学基地双重领导及管理。
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实习基地在分管副院长领导下,由科教管理部门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实习教学和实习生教育管理工作。此外,学校要求各教学基地除注重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外,还要加强思想政治、医德医风、工作作风等方面教育,加强学生管理,保证学生如期完成所规定的学业,顺利毕业。
总而言之,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离开了实践教学,高等医学教育就成了“缺了腿”的“拐子”,无法直立于世。学校近年来加强了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使各医学专业获得了长足发展,提高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