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虎阜实验幼儿园 杨 阳
“学习故事”是一种运用叙事的形式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进行评价的方式,它有利于教师提高观察解读幼儿的能力,完成从“注意”“识别”到“回应”的教学过程。本文从教师对幼儿发展评价面临的困境入手,结合“学习故事”的特点,开展实践探索,希望能借此更新教师对幼儿发展评价的方式,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蔡春美、洪福财、邱琼慧在《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中认为:“作为教师,我们观察幼儿学习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幼儿发展,为制订和调整教育计划提供依据,使教育过程更符合幼儿发展的需要,最终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我们评价幼儿的发展是依据幼儿教育目标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幼儿发展目标,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对幼儿身体、认知、品德与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那么如何做到客观、准确、有效地评价幼儿的学习过程,并对幼儿进行专业观察呢?“学习故事”就是我们观察幼儿、评价幼儿的“新方式”。
周欣、黄瑾、华爱华等人在《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观察和评价——学习故事评价方法的应用》中认为:“‘学习故事’是由新西兰学前教育专家卡尔教授提出的,它是一种用来记录、评价和支持儿童学习的方式。学习故事既是一种评价儿童的方法,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对欧美的学前教育甚至中小学教育的评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它是在真实情景中完成的结构性观察和记录,能提供一种反映儿童发展的持续性画面,能用来记录和交流儿童学习的复杂性。”
“学习故事”强调以叙事的方式对幼儿学习和发展进行评价,教师需要以生动的语言和描述性的话语记录真实发生的幼儿活动和学习事件。学习故事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的内容:发生了什么(注意):客观描述真实情景中幼儿学习的实际行为;学习了什么(识别):解读、评价幼儿的学习行为;下一步该怎么做(评价):教师对幼儿的教育策略和下一步的指导计划。
“学习故事”之所以区别于一般的教师观察活动,重点就在于教师在记录学习故事时,不仅要关注幼儿在真实情景中的行为和表现,更要关注幼儿与他人、周边环境与事物之间发生的互动,从而进行“注意—识别—回应”的过程,成为一名思考者与反馈者。
教师评价幼儿发展的水平,对于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观察、交流和记录来说是最主要的渠道,也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所撰写的“教养笔记”“区域游戏观察记录表”等都是为了评价幼儿的发展状况提供依据与参考的。但目前,教师的评价方法大多出现了这几个问题:“无计划”的观察、不知道“看什么”、不清楚“怎么看”,在观察后也不能深入地对幼儿的学习进行记录分析。以上的问题都表明:现如今对幼儿发展的状况采用标准化评价的方式并不可取。
“学习故事”以“注意、识别、回应”三个环节作为主轴,让教师们围绕幼儿真实的学习行为展开观察和分析,帮助教师从“主观解读”转为“客观描述”、“教师立场”转向“儿童立场”,实现了教师们对于幼儿行为观察分析与评价的再思考。
下面,我们就从“学习故事”中“注意”“识别”和“回应”这三个环节来看一看在教育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案例:
今天,雯雯在区域游戏中选择了积木区,她和几个好伙伴商量后拿出了“高楼”的图片,然后她们各自拿着海绵开始了垒高的搭建工作。只见旁边的轩轩搭得很快很稳,而雯雯搭了几个海绵后,不小心“高楼”就倒塌了,她气得把最下面的两块海绵推开,便离开了积木区。由于雯雯的耐心不够,无法坚持积木的搭建,所以她失败了。
“注意”就是要真实记录并还原幼儿的活动情境,观察幼儿在“行动什么”“如何行动”。学习故事的特点便是要教师在记录时注重客观性,不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而是在事实基础上作出专业评判。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于幼儿在该活动中所有的描述记录都是针对她的行为结果,而幼儿的语言、学习相关的背景、与教师的互动等细节都没有提供。教师在记录时更多地是用一些概括性的词汇给幼儿“下定语”“贴标签”,如“耐心不够”等等,而且关注幼儿的学习行为是否与自己预设的目标一致,错过了幼儿的发展关键和细节,主观臆测过多导致无法对事实进行正确客观的描述,对“识别”环节的进一步分析造成了困难。
案例:
浩浩平时一直是个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与人交流缺乏自信的孩子。今天在扮演区里进行儿歌表演时,他总是比别的幼儿慢一步地做动作,没有主动与旁边的幼儿进行交流,也没有主动选择节目进行表演。他在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方面能力较弱。
“学习故事”要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行为以及与同伴、教师互动等各方面的细节,它呈现了在真实情景中更为丰富的学习画面,甚至是幼儿学习相关的一些背景信息。
上述这段案例中,教师的第一句就将今天浩浩在语言区如此表现的原因归于对这个孩子的固有印象: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流、缺乏自信,可见教师在观察中忽略了对浩浩关键信息的抓取以及学习经验的了解,由于缺乏对浩浩“慢一步”的客观依据,在分析与评价时借助以往的工作经验或日常工作中对浩浩的固有印象来解释其当前的行为,分析缺乏深度,识别流于表面,从而影响了下一步对浩浩提出针对性地指导策略。
案例:
今天的午餐里有芹菜,琪琪和成成吃得最慢,成了最后两名。我一看发现,原来都是因为芹菜犯了难。琪琪用筷子一根根夹着芹菜杆和叶,速度极慢;成成看着碗里仅剩的芹菜,一小口一小口极不情愿地吃着……于是,下午放学时与他们的家长沟通:多与孩子们说一说芹菜的营养与优点,也引导孩子们去图书区找一找关于芹菜的绘本来看,从而让孩子们了解芹菜、喜欢芹菜。
在“学习故事”中,有效的指导策略能为幼儿的后续学习行为提供优化支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上述这个案例中,教师最后针对两名幼儿采取的是同一个策略:知道芹菜的营养,喜欢芹菜。可是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成成是因为不喜欢芹菜所以吃得慢,但是琪琪却是因为对筷子夹物技能的不熟练导致进餐速度慢,所以两名幼儿应该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策略。在一个完整的幼儿观察案例中,“注意、识别、回应”是环环相扣的三个步骤,每个环节都对其他两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回应”环节,若在“注意”环节中遗漏了客观细节,在“识别”环节中又随意判断,那么就很有可能会导致教师在“回应”环节中难以作出正确的思考,从而无法提出真正有针对性的回应策略。
评析是对于“学习故事”的领悟,也是解决现有观察记录缺陷的方法,下面就从一篇“学习故事”中来谈一谈我对“注意、识别、回应”的思考与实践研究。
《学习故事:搭建双层高架》
1.活动背景
在学习性区域活动的开展中,积木区一直是受孩子们欢迎的区域。在前期,幼儿已经有了初步搭建的技能。于是,我又在积木区里提供了“花园”“公路”“大桥”和“城堡”四大参考模型图,拼搭的主体以“建筑筐”里的材料为主(包括大量彩色方形小积木等),再配以“装饰筐”里的各种装饰物(如“汽车”“树木”等),供幼儿参考图片后装饰创新搭建属于自己的作品。
评析:开篇先交代了幼儿活动背景,使我们了解了幼儿已有的经验和技能,帮助我们了解了幼儿的基本情况,为后续幼儿行为的发展提供依据。
2.“注意”环节——发生了什么
片段一
听到学习性区域活动的音乐响起,阳阳排好队,从“游戏袋”中取出挂牌,然后到积木区取出“积木插牌”插进了胸前的挂牌。
这时,绮绮、珺珺和琪琪也来到了积木区,插好插牌后每个人拿了一块地垫,沿着区域线、按照地垫上的数字拼搭好地垫。
评析:以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将幼儿的行为、语言等情况如实记录下来,是教师在“注意”环节中最为关键的行为。在记录中,用幼儿简单的小名代替他们的全名来记录,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也便于后期查看。
片段二
当绮绮、珺珺和琪琪分别放好了屏风,抱着“建筑筐”“装饰筐”放在了地垫上。宇宇也走到了积木区,他看了一眼地上的鞋印,“还有两个空的!”只见他动作迅速地取了积木插牌插好,然后将鞋子脱下放到了空鞋印上。
评析:在记录幼儿的动作行为时,要有重点地记录,而不是“流水账”式将幼儿所有细小动作都记录下来。对于幼儿在活动中有突出的表现和语言,这时可以完整地记录下来,以便在“识别”环节中评析幼儿的学习发展。
片段三
阳阳在大家开始从“建筑筐”中拿材料时,用手一拦大声说:“等一下!我们图片还没选呢!”大家凑到了屏风前选择模型图,大多数选择搭花园,珺珺也选择搭花园。“我们上次搭过花园啦!”阳阳赶紧跟珺珺说。于是珺珺说:“那就搭公路吧!”
宇宇表示想搭“双层高架”,“可是我们没搭过……”“怎么搭呀?”“好难呀!”于是,大家商量了起来,最后同意试一试搭“双层高架”。
“我想当设计师!”阳阳边说边看着宇宇,“可以,绮绮、珺珺当建筑师!琪琪当最后的装饰师!”“好!”大家毫无异议围在积木筐前开始拼搭。“我们把公路搭在这……”阳阳说着在垫子上画了个圈,看着手里的模型图,指挥着其他孩子先搭建公路。而此时琪琪坐在边上,看着他们搭没有任何动作。
评析:当观察的对象不是单个幼儿,而是一群幼儿的时候,教师要有主次地选择幼儿进行观察记录。如案例中的“阳阳”,教师较为详细地记录了他的语言和动作,而对于其他几位幼儿,则重点记录了他们对事件发展的推动点,从而有利于教师后续对“个体”和“群体”的分层次识别,更有利于做出对单个幼儿的具体评价。反之,教师若是同时选择多个幼儿详细记录,则会导致学习故事的篇幅过长,且分析时找不到要点,显得杂乱无逻辑。
片段四
一条长长的公路已经逐渐成型,阳阳尝试着搭“上层高架”,经过几次失败后,他终于成功了!但当孩子们还没开心多久,绮绮发现构成“上层高架”最上面的积木特别容易掉下来。珺珺低下头凑近看了一会儿,抬头说:“放在中间不会掉!”按照珺珺的方法,大家搭建起来的速度加快了,碰到“高架桥墩”与“地面公路”的交叉点时,很快在公路两旁摆放好“桥墩”,高架桥就顺利横跨过了公路。
评析: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难、发现问题时,即为“注意”环节的重点时刻,也是教师观察的关键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具体了解幼儿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去尝试解决的、尝试了几次、成功与否、如何探索出解决方法等等。这些注意点不仅是“识别”环节的重要素材,更是“回应”环节判断游戏材料、游戏目标是否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实际情况的重要客观依据。
片段五
琪琪是“装饰师”,看着其他人完成了“双层高架”的搭建后,从“装饰筐”里选择了汽车摆放在“路面”上。可是,由于“汽车”太大,“公路”太窄,一段公路被“压塌”了,于是大家又一起修补了这段公路。最后,汽车被摆放在了“地面公路”上,“双层高架”至此完成。
评析:教师在观察时,不仅要关注幼儿的语言、行为、与同伴和老师的互动,更要关注表现“特别”的幼儿和游戏中幼儿出现的客观问题,带着活动目标去观察幼儿的特殊行为,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和个别化学习经验,绝不“主动忽略”。
3.“识别”环节——学习了什么
(1)从本次游戏中可以看出,在区域活动之前和之中,幼儿能遵守基本的游戏规则,如阳阳到“规则墙”领取挂牌,宇宇看到空脚印再进入区域等等。幼儿游戏时有较好的社会性,能有序交往,以及有良好的规则意识。
(2)幼儿在拼搭积木前,有人拼地垫,有人放屏风,有人拿取材料筐,分工合作,做到了每人各有任务,每人各做不同的任务。同时在游戏中,阳阳发挥自己善于指挥的优点,给每位幼儿分配了相应的游戏角色,规划了拼搭的区域,游戏中大家一起轮流拼搭公路,每位幼儿都激起心理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3)在进行今天的拼搭内容前,珺珺选择“搭花园”,而阳阳选择“搭公路”,意见有了分歧。可是分歧却没有升级,珺珺听取了阳阳的意见“上次搭过花园了”,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一同搭建公路,可见当有分歧产生时珺珺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见和建议,使得其在社会交往方面有了很好的发展。
(4)游戏选择搭建哪种类型的公路时,宇宇说选择搭“双层高架”,一开始是被同伴认为难度高而犹豫的,最终孩子们商量决定挑战搭建“双层高架”,可见这个小团队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这是幼儿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5)在本次游戏活动中,阳阳由起初尝试“T”字连接距离太远的不成功到完成“TTTTT”型二维公路;珺珺在阳阳失败的基础上,通过自己近距离的观察发现支撑点在中间时最为平稳,这都是幼儿拼搭技能的学习与提高。
评析:在“识别”环节中,针对幼儿学习行为的真实情况,先判断本次活动中幼儿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再根据观察到的细节抓住重点辨别分析幼儿这么做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从而分析幼儿的想法、兴趣和学习习惯。当了解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游戏体验时,可以更好地理解幼儿的感受,做到心中有目标、眼里有幼儿,学会站在幼儿的立场去思考发现的问题,从而为提出具有有效性、针对性的策略打好基础。
4.“回应”环节——下一阶段的计划
(1)可以让这个成功搭建“双层高架”的小团队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其他小朋友,帮助其他人完成任务。
(2)“装饰筐”中提供的“汽车”大小与积木大小不是很匹配,应增加提供不同大小的“汽车”和其它装饰物。同时在游戏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幼儿选择合适的替代物,促进幼儿想象力的提高以及形象思维发展水平的提升。
(3)教师在讲述游戏规则时,提到角色分配,过于死板地规定了每个角色的工作,如“设计师”负责设计指挥,“建筑师”负责搭建积木,而“装饰师”负责最后的作品装饰,导致在游戏时“装饰师”在前期没有事情可做。游戏角色的制定需要打破固定思维,统合角色工作,让每位幼儿每时每刻都能以自己的角色参与到游戏中去。
评析:在“回应”环节中,教师要重点针对在“识别”环节中发现幼儿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排除幼儿个性化的性格特点、本次活动的特殊情况等,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发展要求,提出适宜的指导意见和修改方法,并对下一阶段该游戏的完善提出思考和建议。
我们常知的观察法包括叙事描述法、追踪观察法等。想达到有效“注意”,首先必然要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和站位,学会客观描述幼儿的行为、事件的背景、演变的过程。在对《学习故事:搭建双层高架》的实践探索中,客观阐述了个体行为与群体交往中的不同情境。因此,教师在观察时也要把握不同的交往氛围、人际关系。此外,教师感官的功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时我们可以运用手机、相机、录音笔等工具辅助观察,适时帮助教师记录并还原现场情境。有时,当场无法直接记录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事后回忆记录法,这是一种对现场记录补充与再现的方法。但是,在分析评价阶段,要切记避免主观臆测和简单判断,不戴“有色眼镜”,不从主观印象去回忆,不然就失去了评价的客观性,也无法提高评价力。
教师和幼儿,本身就有着两种不同的立场和逻辑。因此,在对撰写学习故事的实践探索中,要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注意、识别、回应”这三个环节的含义与意义,站在“幼儿立场”,体验“幼儿”在游戏中的心理感受。此外,教师在观察中要保持一种平等、开放的心态,科学地解读幼儿的言行,并在评价中进行“智慧”的判断,这样才能真正让教师关注到每一个幼儿的成长信息,让评价有“效”也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