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凡
进入21世纪之后,“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党中央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村农业农民事关我国民生根本,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此推动“三农”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国家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会治理还存在很多不足,必须引起重视。因此,需要认清农村社会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入现代化的治理理念,根据当地实际优化治理机制,以适应时代变化,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农民,促使农村经济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党中央与国家政府一直都十分注重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党中央工作开展一直围绕着“三农”问题,只因为“三农”问题事关我国民生根本,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是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根基。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农村现代化同时进行,一旦两者不能同步,必将对农业现代化产生严重影响。乡村振兴战略首次提出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这也是我国“三农”工作的一个全新起点,它是指在新的健康发展理念引导下,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巩固农民主体地位,促使逐步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而促使农村各个方面良好发展。但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离不开农村的管理机制,很有必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农村农业发展的特点,优化农村社会治理,促进农村科学发展,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虽然我国人口总数十分庞大,但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使得党中央在发展中格外关注农村地区,而且农业生产发展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根本。一旦根基不稳,势必发展不长,农村发展不稳定,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当前,社会治理尤其是基层社会治理越来越成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农村的作用是个变数,既可能是稳定的根源,也可能是不稳定的根源。因此,必须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促使农村管理水平的提升,保障农村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目前,行政村仍然是我国的主要治理单位。与具有现代治理意义的城市社区相比,集中人口的数量相对较少。另外,农村人口分布广,集中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治理工作的开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经济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不少。但和城市居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说在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很多农民的人均月收入远低于1000元,使得农民整体生活水平并不高。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文化开始影响农村,使得农村文化风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思想也对农村产生了影响。近些年,因为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对法律事务没有更深的认识,使得农村违法犯罪形势依然严峻。比如,农村吸毒较从前有所增加,聚众赌博等现象还是不容乐观。
和城市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比,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严重不足,服务能力不强。首先是医疗服务,在我国农村地区,因为医疗条件差,普遍存在看病困难的问题。其次在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大部分高质量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城镇,农村条件较好的家庭都会将孩子送往城市学习。还有就是就业,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农村人口的就业能力相对较弱,他们进入城市时只能从事一些相对简单的体力劳动。同时,农村地区其他公共服务的供应也不令人满意。文化和娱乐设施的缺乏,使得农民在空闲时间内往往选择聚众赌博等打发时间,沾染恶习,对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因为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是太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重。在许多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污染加重,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饲养畜禽所排出的污染物不经过排污处理直接排放到农村环境中,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尽管近年来政府加强了对农村环境的治理,许多村庄都焕然一新,但其中大多数仅限于美丽的村庄、传统村庄和其他示范村庄。由于环保意识薄弱、资金不足等原因,许多农村卫生环境还是比较差,有待提高。
要想充分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应当重视农业生产,发挥农业作用。对此,当地政府首先应坚持用市场化、持续化的眼光培育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打破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让农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要用工业化的理念壮大农村经济,优化农民收入结构,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增强农民就业技能,拓展农民增收空间,为促进增收发挥重要作用。
要想完善社会治理机制,必须充分认识农村社会治理,把握其中不足之处。首先,基层党组织与政府应当着力解决农村基层民生问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服务方式手段,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让群众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好处。其次,要加强监督,完善群众服务机制,深化民生工程监督,充分发挥党员监督作用,拓宽民生监督渠道,并确保各项民生实事的顺利执行。
要想从根本上实现乡村振兴,就应从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上入手,充分发挥精神文化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农村风气。首先,应当充分挖掘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培育新的文明风格,重视家庭文化,全面建设好农村。其次,应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建设,深化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乡村振兴不仅要求农村经济发展,更加重要的是农村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以此促使农村的科学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是农村发展的最大保障,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保护自然,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的统一。因此,各级政府应在农村建设中不断推动绿色发展,以此带动乡村振兴,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保护农村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