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海涛
“基于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作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德育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体育与健康学科作为一门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为课程理念,以运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课程,其德育的价值不可忽视。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结合各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及办学特色,充分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等社团活动”。这就需要在体育社团活动中充分挖掘德育要素,通过灵活多变、寓教于乐、因势利导等多种形式来实现德育,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体育社团活动中去,把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成为德育的助推器。
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以下简称“虹教附中”)武术社团建立在武术特色校的基础之上,由学生自发组建与管理,教师协助指导,武术社团以武德为特色,爱国主义思想为主导,武术训练为主要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年来参加全国、市级武术比赛,均取得佳绩,并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武术展示。学校通过在校园内广泛宣传武德思想,张贴有关武德的标语,充分利用武术社团来实施德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体育社团活动的内容十分广泛,因此体育的育德角度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传播途径与方式自然也多种多样。如在体操类项目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在耐力跑项目上,“极点”的出现是考验和锻炼学生意志力的极好机会,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在篮球项目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尊重他人,相互协作,团结奋斗;在武术项目的教学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仁义正直、勇敢坚韧的精神,保家卫国、自强不息的气节,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体育社团活动的多样性也符合现在中学生自主选择意识较强的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主动接触到各种形式的德育。
在进行体育活动后,人的大脑会产生名为“多巴胺”和“内啡肽”的两种物质。在上述两者相辅相成的作用下,人的身心会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在一次武术比赛前夕,为了减轻学生们的压力,能在赛场上展现最好的自己,教师安排了一个体能游戏赛。在同伴的鼓舞和带动下,每个学生都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在比赛过程中的各种突发情况,又逗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最后欢笑声、喊叫声、汗水、笑出的泪水编织在一起。每个成员都勇往直前、永不言弃,相信这种精神一定会延续到赛场上乃至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由此可见,通过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形式,营造欢快、愉悦的学习环境,逐步让学生意识到体育活动内含的德育因素,达到体育德育的目标。因此,体育活动传播德育过程中带给学生的愉悦性,从某种程度来讲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目标,并明确规定切实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的衔接,有利于学生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心理,形成体育教育所倡导的“终身体育”思想。因此,体育活动的终身性,一方面确保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让育德的持久性得到了保障,让人们在体育活动中总会收获到一些东西,有的是精神上的,有的是身体上的,运动不止,育德不止。
在校园体育社团的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活动体验虽然是直接的,但活动过程中的德育是间接的、隐含的,有时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更容易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沉淀下来,被学生所认可,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德育的目标。因此,校园体育社团是体育德育的主体方式和有效手段。
1.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
武术社团提倡以“武术”健体,以“修身”铸魂。在社团活动中,一起学习武术套路,学习武术礼仪,参观武术博物馆,访谈武术名家,张贴武术标语,创造的良好氛围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地进行体育活动,让学生获得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在学生参加各类武术比赛的备赛阶段,他们努力追求胜利所迸发出来的进取心和积极性,都能影响到学生自身以及周围的同学。体育活动特有的竞争性和趣味性,还能有效地缓解学业带来的压力,减少师生和生生间的隔阂感,弱化个别学生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形成团结互助、积极阳光的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所营造的德育环境,是每一名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积极倡导和坚守的。
2.优秀社团成员的榜样作用
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榜样》系列特别节目,让我们感受到了榜样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砥砺忧国奉公的情怀。在武术社团中就有这样的榜样,同样也是值得学生效仿、学习的,俞同学和吴同学作为学校大队委员和年级团支部书记,在武术社团活动中奋勇当先,主动帮助低年级学生了解社团文化和规章制度,利用休息时间辅导同学武术技能,参加全国、市级武术比赛并多次获奖。他们还带领班级的同学,开展围绕以武术为特色的“体育小健将”活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先后获得“上海市优秀中队”和“全国优秀动感中队”称号。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体现出一名优秀社团成员应有的榜样作用。
3.体育礼仪教育
《论语·为政》中说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意思是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礼仪教育在体育活动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我校武术社团活动时,师生会相互敬以抱拳礼,在武术比赛时,抱拳礼也是对观众、对手的尊重,以及对裁判的服从。以礼始、以礼终,唯一会贯穿整个活动的不是武术技能教学,而是武德教育。“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这句话是每一位社团成员都牢记在心的警句,也是武术社团创立的宗旨。在体育社团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学习体育礼仪,提升学生体育素养,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自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校园丰富的体育社团活动,为德育实践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并结合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学生自主选择参与,学生就是社团的主体,是社团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能遵循社团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缩短德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从中真正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德育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德育体验,才能切实、有效地塑造学生健康的道德品质,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武术作为体育活动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中国武术能在全球各地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是我们中国武术的独特魅力所致。大国力量,武术彰显着民族文化自信。
在实践中发现德育与社团活动融合更容易让学生所接受。笔者以社团自创的武术游戏“侠客行”为例说明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开展德育。
武术游戏“侠客行”是利用充气柱或纸棒模拟“短兵”器械进行攻防技击,以提高学生武术器械学习的实践运用,利用敏捷梯限定“切磋区域”,运用“碎步前进”等方法锻炼学生下肢力量及协调性和灵敏性。游戏除了需要学生熟练的技巧,还需要相互合作、群策群力,才能最终获得胜利。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武术短兵的基本技术,这节课是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短兵的基本使用方法,并体现武术中的武德思想与武术礼仪,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师创设以武侠片中侠客相遇,切磋武艺的情境导入游戏,引导学生思考,侠客为了方便携带,最常用的兵器是什么?学生回答:“刀、剑”。教师揭示本课主题:短兵的实践运用。在详细说明了练习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后,又讲解了游戏规则。
师:侠客切磋武艺时,你们知道要先做什么吗?
生:自报家门,还要有“抱拳礼”。
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进行抱拳礼?
生:表示友好,点到即止。
师:既然是切磋,如果有人不守规则,提前偷袭了怎么办?
生:抱拳礼也可以表示准备好开始的意思。
师:切磋总会分出输赢,最后需要抱拳礼吗?
生:那是当然,赢的表示谦虚,输的表示求教。
在游戏过程中,部分学生求胜心切,还未等对方准备就绪,就展开进攻,这时,开始前的抱拳礼就能很好地给予双方冷静思考和准备的时间,体现“亮剑精神”,结束后的抱拳礼体现了“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抱拳礼是我国传统礼仪,让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武德修身。
师:在游戏的过程中,因为人数太多,老师无法及时作出裁定,那么如何确保游戏的公平性?
生:我们自己做裁判,相互监督,自觉遵守游戏规则。
师:那如果两个人都无法断定输赢呢?
生:在双方不确定的情况下,请老师作出仲裁。
在游戏的实际过程中,学生会因为兴奋、不熟悉规则等原因,出现犯规未及时遵守规则的情况,但多数学生会和平地处理,重新再来或男生礼让女生,少数学生会选择教师仲裁,并且欣然接受仲裁结果。若是游戏本身漏洞的原因,学生会及时分析,向教师提出建议,改进游戏方式,避免此类情况再次发生。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规则意识,以理服人,学生自己做裁判,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这不仅表明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也体现了学生以诚待人的优良品质和实事求是的作风。
师:敏捷梯除了平行摆放,还能怎么摆?
生:交叉摆放。
师:那就变成四国或者多国大战,团队战要如何赢得胜利呢?
生:勇往直前、田忌赛马、小心谨慎……
随着游戏的开展,大部分学生发现了团队战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人的骁勇善战,更多的是团队的配合以及战略的选择。如果团队配合默契,在成员的通力协作下,可以以少胜多,最后反败为胜。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在游戏过程中,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策略性,改变游戏的方式和规则,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探寻游戏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的思想,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融入团队之中,众志成城、精诚合作,结果定是胜利在望。
师:经过了几轮游戏,同学们都基本上掌握了游戏的精髓,那谁能来说说自己和对手的表现吗?
生1:我觉得我自己在游戏时,能够做到遵守规则,但有些同学还是忽略了。
生2:我们队女生比较弱,在遇到对手比较强时,队里的男生都能挺身而出。
生3:我在游戏时,我们队的小伙伴们一直在给我加油,让我感觉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生4:我要给我们对手一个赞,因为我们临时缺了一个人,他们主动提出给我们其中一个两次机会。
师:同学们在评价表中,依据刚才游戏活动时的表现,从运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自评、互评,最后老师也会对你们进行评价。
学生往往比较注重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更深入的德育却被忽略,而评价表能够将活动中学生的所思所想和行为习惯体现出来,使学生能够加强对思想道德的关注度。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教学评价是德育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自评、互评和师评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使学生发现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进步,还能为教师提供进一步改善教学方法手段的依据,强化学科与德育融合的意识。
虹教附中武术社团在创建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融合德育,采取了以下一系列举措。
虹教附中武术社团在创立之初就确立了以武德修身为主的课程目标。“中华武术不但技艺高超,更蕴含着中华民族仁义正直、勇敢坚韧的精神,保家卫国、自强不息的气节。我们要传承发扬武术精神,做有担当、有骨气的中国人,以自强精神振奋民族之魂。”这是中央电视台于2017年《开学第一课》中“武以振魂”的结束语,学习武术不仅仅是用来强身健体,更是在意识形态上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我校武术社团倡导“崇武尚德,修身养性”的武术精神,设立了“武德修身”的课程,目的是在武术社团活动前,让学生对武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再配以社团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武德的思考与认识。
虹教附中武术社团的章程是由社团成员们共同参与制订的,真正地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制订章程的过程中,学生参考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和“武德思想”,把武德修身、立德树人融入社团章程之中,将社团建设牢牢地与德育融合在一起,武德成为了每一位社团成员所关心的事情,确保在日后的社团活动中,学生都能健康发展,将武德牢记在心,并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培养学生管理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社团凝聚力和道德修养。
为了促进社团育德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德育的价值,感受到自身的变化,这就要建立起全面的社团德育评价体系,武术社团的评价体系参考了最新的2017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运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与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旨在更好地激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在活动中体现德育成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虹教附中武术社团通过体育运动与教育思想的高度融合,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轻松愉快、不知不觉地接受社会和活动本身所需要的品德要求与价值观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更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体育社团文化也在于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发挥其正确的导向和引导作用。体育社团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德育,促进学生培养优良的精神品质,使学生不但具有健康的人格更具有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校园体育社团文化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的科学性,相信和尊重科学锻炼身体的道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体育社团文化为初中生培养这种精神和品质提供了实践条件。武术社团通过一系列的体育活动与文化竞赛,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形成社团成员共有的责任感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念。
体育社团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体现体育的认知、体育的价值观念以及体育精神。学生是体育社团文化形成和表现的主体,其文化形式丰富多彩,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社团举办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能够使初中生群体增强对体育德育的认知,也使校园体育文化的文化渲染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校园体育社团与德育的融合,利用校园体育社团的优势与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德育意识,配合融入德育的有效方法策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充分利用好体育社团影响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带给学生易接受、易实践、易感悟的德育思想,从而使其思想意识有一个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