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书珩(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上海 200241)
基于素养观的评价,已成为当下以及未来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素养测评是学业质量测评改革的基本趋势。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尚未出台,研究、挖掘新教材内容隐含的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与价值,关注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形成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综合要素及外显行为,有助于形成对学科素养的基本判断。2019 年12 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指出:“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不得超标命题。”“无考试大纲”时代,学科素养测评的重点视域与关键技术有哪些?笔者将对此的思考作一陈述,与各位同仁分享。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测评内容的选择应顺应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思政学科课程的功能定位、内容要求,符合初中学生身心、认知、情感发展实际,反映初中学生的学科学业目标、素养发展的基本状况。学科素养测评内容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思政课内容建设的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初中学段,素养测评应重点关注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心理健康”等教育内容,并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相关内容。
2.统编新教材视角下的学科认知与品格教育。在统编新教材使用的背景下,重点测评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对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主干知识、核心观点及内在逻辑的认知情况,运用学科知识、思想方法进行信息识别与分析、问题评估与解决的能力以及认知过程中所体现的学科思维品质、思想方法等。学业质量测评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与思想状态,聚焦学生思想深处的问题,帮助他们释疑解惑,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个人与他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培养全球观念,着重打牢思想基础,塑造良好品格。
3.社会实践以及体验性学习与公共参与能力。实践性是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要将学科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坚持知行合一,促进知行转化。实践中的体验性学习、公共参与能力是重要的学科素养。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学习内容主要围绕“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主线展开,学生完成学业内容的过程,也是学生生活半径不断扩展的过程,是个体的社会化提升、社会参与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测评应成为学科素养测评的重要方面。
学科素养测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测评标准、测评工具、测评对象、测评主体、质量分析等多个要素。试卷、试题是最主要的测评工具。双向细目表的拟定、情境创设、任务设计、答案编制等是学科素养测评的关键技术。
基于标准的测评才能保证测评的信度、效度。双向细目表是试卷、试题编制的规划蓝图,也是测评标准的外显形式。传统双向细目表的拟定,一般以2011 版课程标准和当年度考试大纲为依据,再融入教研工作者、教师的研究成果与经验判断。细目表主要由“测评领域(内容、模块、知识点)”与“测评目标(认知能力)”双向构成,再融入“题量、题型、难易度”等要素,有的还增加了“立意、取材、评分说明、答题时间”等要素。细目表之间的差异在于要素的多少,共性在于一般以测评的内容领域为中心,基于考查的知识内容(知识模块、知识点)来考虑认知目标、试题形式等其他要素的选择安排。
素养测评导向下的“双向细目表”拟定,应体现素养立意的价值取向,关注学生多样化情境中分析解决问题、完成特定任务的整体表现,即由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素及外显行为整体构成的学科素养。素养立意的双向细目表是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具体环境的模拟设计与整体规划,体现基于素养测评的目标领域,综合考虑情境创设、任务设计及认知过程设计等要素,进行整体化设计。
学生的学科素养主要通过其面对多样、复杂的问题情境所展示的信息识别与分析、问题评估与解决等综合能力来呈现。素养测评中,要高度重视试题情境的创设,关注以下几点:
试题情境的丰富性。应基于素养测评目标的需要,对试卷进行整体规划,为考生提供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的多样化试题情境。要丰富情境的内涵,精于说国事,善于讲故事,关注事件的主题、逻辑与证据。要拓宽视野,点面结合、纵横关联、小中见大、事理交融,立体、动态地呈现事件全貌或片段。要通过权威、可靠渠道创设情境素材,避免试题情境内容单一化、时政化与失真。要以文字、图表、漫画等多样化的外显形式呈现情境内容。
试题情境的复杂性。复杂的试题情境更有助于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特别是高阶思维能力的展示与学科素养的呈现。基于素养测评目标,试题情境创设,一要从传统的追求“精致”走向打造“经典”。追求精致导致命题者往往聚焦于素材的去粗取精,对无关、无效信息逐一剔除,追求语言文字的精练。这样的“精致”情境,易背离真实的生活,还会派生“标准情境”下的应试技巧。对无关信息的绝对剔除,客观上降低了学生信息处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易导致学生认知的浅表化、技巧化,学生的潜能、学科素养难以真实呈现。追求试题情境的“经典”,意味着将情境创设的着力点从“求精”走向“追求典型”,命题者基于素养测量的目标,从“任务设计及学生完成任务”的需要出发,整体思考情境的创设,包括无效信息干扰、一定的文字阅读量,甚至非连续性文本形式的设计等。二要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局部”走向“整体”。道德与法治学科试题,要向学生呈现与测评目标、内容领域密切相关的较复杂的情境,反映学生在学习相关领域内容、探究问题或讨论交流时所处的真实环境,某种意义上,试题情境应该是对真实生活场景的模拟再现。真实的情境,才更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他们表达内心深处的想法。下面这道题是PISA的一道财经素养目标测试题,对我们试题情境的创设,会有一定的启发。
【例题1】(PISA测试题[1])
小王在西德兰银行存钱。他收到一封电子邮件。
亲爱的西德兰银行会员:
由于本行服务器的失误,造成您的网上登录信息遗失。因此,您将无法登录网上银行,最重要的是您的账号不再安全。请点击以下链接,根据提示恢复登录信息。到时,请提供你的网上银行信息。Http://ZedBank.com/
问题:对小王来说,以下哪个陈述是好建议?在每个陈述后圈“是”或“否”。
陈述 这是好建议吗?
回复邮件,并提供网上银行信息。
是/否
联系银行并询问邮件信息。
是/否
若该链接与银行网址一致,则点击链接并根据提示操作。
是/否
该题的命题者基于财经问题评估、风险防范等测评目标,为考生模拟了小王收到“账户不安全”短信及应对策略的试题情境,情境与任务融为一体,现场感、真实性较强。该题的情境有一定的复杂性,考生需有一定的信息识别、问题分析及批判性思维,才能作出正确判断。
试题情境的教育性。道德与法治学科试题情境,既要能够促成学生在应答时的认知行为的发生,也要能够诱发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并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面引导。如“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等素养的测评,命题者需要精心选择素材,创设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试题情境,并设计相关任务,引导学生对情境中的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对情境蕴含的多元价值观进行辨识,对情境中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以充满正能量的中国故事、普通人的故事、学生的故事、榜样的精神教育引导学生。
【例题2】(改编题)
情境材料:
2001年8月,我中师毕业来到了黑虎苗小学,走进教室,映入眼帘的是“破桌子,破水泥台子,里面坐着十来个土孩子”。看着孩子们清澈、渴望的眼神,我鼻子一酸:不走了!当时,每月拿30元钱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千方百计上好每一节课,这是我给自己定下的铁规矩。条件艰苦缺老师,我把自己磨炼成“万金油”教师,各个学科都教。
交通不便,走到最近的镇都要10 多个小时,教材、生活用品,样样都得从镇上用扁担挑回来。18 年来,我共教了500 多名孩子,培养出16名大学生。我愿做十八弯山路上的一轮明月,照亮孩子前进的道路。
(1)聆听是一种尊重,聆听是一种享受,聆听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听了“感动中国人物”80 后张老师的发言,你的心灵有了哪些触动?
(2)朴素的语言,彰显不凡的精神;朴实的行动,成就精彩的人生。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如何在朴实的行动中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上题以“2019 感动中国人物”张玉滚老师的发言内容设置试题情境,用榜样的力量感染鼓舞学生,教育学生做一个坚守信念、热爱家乡、勇担责任、奉献社会的人。试题情境真实感人,直击学生心灵,教育价值明显。
任务设计是试题编制的重要环节。任务与试题情境无法分割,任务依赖于特定的试题情境,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应该融入任务设计的需求。情境是学生完成任务的基础,任务是情境在认知领域的延伸,是特定情境下的认知要求与情感体验。设问不能简单等同于任务,它只是任务的一种外显形式。传统的试题编制,更多关注设问的“精巧”,素养测评的试题编制,要在关注设问“精巧”的同时,更加关注任务整体设计的“精彩”。为此需关注:
任务的整体性与过程性。传统的知识立意命题,设问往往指向知识结论。素养立意的任务设计要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将认知过程应用于识别、分析情境信息,评估、解决具体问题的完整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不同任务的合理分布,还要关注任务间的彼此关联。要通过完整的故事、感人的情节、复杂的问题,让学生经历信息识别分析、价值判断、行为选择的过程。如“法治意识”素养的测评,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权利义务关系辨识、法治环境评价等任务设计来完成测评。
任务的体验性与探究性。任务设计要遵循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关注活动体验与问题探究。可通过多样化的角色模拟,让学生完成活动设计、方案完善、过程结果评估等任务,并经历价值目标评估、手段选择、动机分析等认知思考与情感体验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对已有的结论或方案作解释或归因分析,对观点、结论、行为作出评价,以此测评学生的社会实践、公共参与能力。
任务的创造性。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测评,是学科素养测评的重要方面。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简称OECD)专家组将创造性思维解构为三维度能力,分别为“产生不同的想法”“产生创造性想法”“评价与改进想法”[2],这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解构对学科试题任务设计具有启发意义。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层面,要模拟社会问题情境,设计有助于展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放性任务,让学生能够表达不同的想法、产生创造性想法或评价改进已有的想法。
答案编制是命题者在命题过程中基于试题的测量目标、情境任务,对受测者的应答内容、方式及具体结果等作出的推测、判断。答案编制除考虑试题因素外,还需考虑学生的认知储备、情感特点、思维方式及政策、文化环境等多种要素。实践中,与试题编制的其他环节相比,答案及评分细则的编制相对较薄弱。传统的“采点评分”易导致学生思维的碎片化、浅表化,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答案编制需思考:如何从教材中心走向学生中心?如何基于学生立场,引导、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表达?如何处理好答案的多维与精准的关系?如何体现思考表达的逻辑?如何挖掘答题语言隐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鼓励学生的创新?如何保证测评目标、内容、任务、结果的一致性?如何突破“采点评分”,积极进行等级评分与分项评分的探索?等等。
影响学生的学业质量与学科素养的因素很多。从学生因素看,除一般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外,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机会、学习心理、人际关系及家庭文化背景等,均对学生的学业质量与学科素养产生不同的影响。从教师、学校因素看,教师的教学是影响学生学业质量、学科素养的主要因素,学校管理文化、学习环境等均能够对学生的学科素养发展产生影响。学科素养测评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使测评更贴近教与学的实际,更有助于引导学科教学。
教师的学业质量评价理念、评价能力对素养测评工作有重要影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试题编制中,有些教师对双向细目表的重要作用认识还不够到位,试题编制知识立意较为普遍,答案编制环节相对薄弱,素养测评理念落地还有一定的难度。在“无考试大纲”时代,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测评刚刚起步,需要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素养培育意识,深化新教材研究,加强命题实践与学习研修,提升试题编制能力,积极推进学科素养测评改革。
素养测评结果分析有助于引导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改进学习。教师要重视素养测评的结果分析,既要关注对纸笔测验的素养测评结果的定量统计分析,也要积极探索纸笔测验以外,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行为观察记录等方面的定性分析。要发挥分析对教学的改进功能,对学生学习的激励功能,对学生成长的育人功能。
从全球范围看,以素养为核心开展学生评价,OECD 已有较长时间的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OECD 于1997 年启动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简称PISA),正是基于“素养”为核心开展测评。PISA 从情境、认知、能力三个维度,考查学生的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财经素养、问题协作解决能力[3]。PISA 测试还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全球素养等,其相关测评理念、目标、内容、方式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素养测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