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公平正义—公平正义的价值教学设计”

2020-12-30 00:02清华附中西安学校
青少年法治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辩论正义

清华附中西安学校 翟 燕

课程及学情分析

一、内容依据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在集体中成长”,“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法律与秩序”。它们分别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社会公正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矛盾,理解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增强公民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二、课程内容分析

“维护公平正义”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中的内容,它包含两个框题,分别是“公平正义的价值”和“公平正义的守护”。这一课的主要内容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公平、正义的含义,体会它们的丰富内涵以及重要价值,并且探讨如何实现公平与正义。

本教学设计将围绕第一框体的内容展开教学,第一框题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认识公平”和“正义的力量”。本文将围绕这两部分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辩论与问答等环节,理解公平正义的含义、内涵与价值。同时,本教学设计将结合社会上发生的热点案例,以案释法,帮助学生在理解课程内容的同时,将法治精神厚植于心,进而树立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和维护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

三、学情分析

1. 学生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变化大、周期短的特点,并且充满着依赖与独立、幼稚与成熟等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学阶段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些观念需要经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因此,本课通过对学生进行有关“公平正义”内容的教育,将深刻的理论融入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体验,通过道德实践和生活实践,促进其法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从而能够分辨是非、惩恶扬善。

2. 对知识的认识

学生已经学习过本单元第七课“尊重自由平等”的相关内容了,对自由平等的真谛与追求有了一些认识,但是对于公平、正义到底是什么,公平、正义的价值在哪里还不是很清楚。因此,本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从公平与正义的定义、内涵和价值出发,让学生通过学习,真真切切地知道什么是公平,以及正义具有怎样的力量。

3. 实践上的矛盾

近年来,个别青少年的法治意识淡薄、规则意识缺失、特权思想萌生、正义感缺乏,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或多或少地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针对这种情况,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强化其规则意识,培养他们追求自由平等、守护公平正义的行为习惯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公平正义是美好社会应有的价值追求。

2.体会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懂得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3.领悟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增强学生的公平意识与对正义行为的价值判断和辨别能力,使其对自己的行为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

2.提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体验公平、守护正义的实践能力。

三、知识目标

1. 知道公平正义的基本内涵。

2. 理解公平正义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公平的含义,探讨公平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2.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公平的内涵,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且体会正义的力量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3.通过课前搜集材料与课上展示的方式,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到处都有公平正义的身影,它们在保护我们各项权利的同时,让我们有序、和谐地生活。

教学要点

一、教学重点

公平的内涵、正义的要求。

二、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准确认识公平正义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意义。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讨论辨析法、热点分析法。

四、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要求学生搜集生活中发生的、有关公平正义的真人真事,并参照中央电视台品牌栏目—《感动中国》中的叙事方式,为这些事件或者人物撰写“点赞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教师活动

(1)播放视频

视频内容:明星A某在一场网络直播中,“曝光”自己曾为考上心仪的大学,在高考前利用特殊关系将自己往届生的身份改为应届生身份。

(2)教师提问

教师:为考上心仪的大学,一些人利用特殊关系将自己往届生身份改为了应届生身份,对此你怎么看?该明星的行为对其他同届考生公平吗?那么,什么是公平呢?(教师询问学生对此社会热点事件的看法,在学生回答后追问学生对公平的理解)

(3)教师小结

教师:公平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合情合理”指符合情理;“不偏不倚”指不偏袒任何一方,表示中立或公正。公平意味着公正无私、一视同仁,意味着个人的付出与收获相称。公平要求对参与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实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但是,公平不等于平均,不同的人付出的劳动不同,往往得到不同的待遇或回报,公平是一种有差别的利益配置。公平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包括规则公平、机会公平、权利公平等。

2. 学生活动

(1)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材料,根据教师的提问,回答问题。

(2)小组合作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与组员一起讨论、探究问题。

(3)达成共识

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形成对小结内容的统一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社会热点事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进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与参与课堂的热情。同时,通过对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们不仅可以加深对公平的含义与内涵的理解,还可以探讨公平在社会和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公平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各种影响,从此树立破坏公平、漠视规则将会给社会和人们带来恶劣影响与难以弥补伤害的意识。

3. 课程补充

教师将公平的三个内涵—规则公平、机会公平、权利公平,用具体事例向学生进行讲解。(可以利用图片或者文字来进行展示)

举例:

某人让别人帮助自己“摆平”交通违章处罚—违反规则公平;

国家取消高考的特长加分政策—体现机会公平;

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让很多孩子可以重返校园—体现权利公平。

(注意:“两免一补”政策既可以是权利公平,也可以是机会公平)

二、新课讲授

版块一 公平正义面面观

活动一 课堂辩论

正方:明星A某违反了公平原则;

反方:明星A某没有违反公平原则。

◆环节一:辩论赛—阐述观点

教师活动

(1)展示文字

(教师展示如下内容)

网友甲:A某更改自己往届生的身份是为了考J校,但是他没有考上,而是去了不论应届生、往届生身份都可以考的Z校。所以,A某在事实上并没有利用上自己更改身份的这一“特权”,因此不算违反了公平原则。

网友乙:就算A某没有就读J校,也无法抹去他利用特权更改自己身份的这一事实,因此A某的行为违反了公平原则。

(2)组织学生辩论,并说明辩论规则

教师:全班同学需分为八个小组,每组派出一名代表抽签决定本组持正方观点还是反方观点(正方四组、反方四组,两组对辩)并与哪个组进行辩论。辩论开始后,持正方观点的小组要在1分钟的时间内阐述本方观点,由反方小组组员记录;1分钟后,反方小组进行阐述,正方小组组员记录。

【展示内容说明】事发后,部分网友认为由于明星A某没有考上J校,他为了J校而更改的身份因此也没有用上,没有享受到因使用特权而带来的利益,所以他在高考中没有违反公平原则,只是不公平规则的涉及者。而另一些网友则认为,不管结果如何,明星A某利用了特权这件事就是对公平原则的破坏。教师可以在辩论前,就这两种观点给学生进行讲解,也可将这两种观点变成课堂辩论正反方的观点论据。

◆环节二:辩论赛—双方互辩

教师活动

(1)教师组织学生互辩,并说明规则

教师:在本环节中,正反双方可对对方任一观点进行反驳,被反驳的一方可以为本方进行辩护。在辩论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思考“规则公平、机会公平、权利公平”的内涵,想一想明星A某的行为破坏了哪种公平。

(在这一过程中,如有两名或两名以上的学生同时发言,由教师决定谁来先说。)

(2)教师小结

教师:公平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等。其中,规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了所有的法律、政策、制度、规定等。一般而言,规则是经过一定的程序产生的,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规则对任何人都不能例外,人们在规则面前一律平等,不论职位高低,不论贫富。权力不能大于法,个人利益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规则公平主要体现的就是法治理念,如果超越规则,就会形成“潜规则”和“特权”,严重破坏公平。只有在规则公平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机会公平和权利公平。

【设计意图】在辩论中,激发学生对公平的思考,进而对公平的内涵有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规则公平、机会公平、权利公平的内涵和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会在辩论中越辩越明。除此之外,辩论中关于公平正义的价值、法治的作用也会在学生脑中不断得到强化。最后,通过对不公平行为的讨论,还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法治意识。

通过辩论让学生在面对完全相反的观点时,经历自主辨析和感悟的过程,提高思辨能力,培养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促进深度学习。

◆环节三:辩论之后—热点解惑

教师活动

(1)总结点评

教师对辩论赛的双方表现进行点评,将学生的结论与官方处理结果进行对比。

(2)展示法律规定

展示内容为《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第七条中关于考试作弊的规定:“教育考试机构、考试工作人员在考试过程中或者在考试结束后发现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相关的考生实施了考试作弊行为:(一)通过伪造证件、证明、档案及其他材料获得考试资格、加分资格和考试成绩的……”

(3)展示专家解读

法学专家甲:A某是否从作弊中获得好处,并不是判断他作弊与否的唯一依据。即便没有从中获得好处,A某的行为同样属于作弊。

法学专家乙:用篡改的身份去报考,对往届生、应届生都不公平。

(4)教师小结

教师:若出现了规则不公平,机会公平和权利公平也不可能实现。生活中,我们判断“破坏公平”的标准不因此人没有因“特权”获利而降低或消失,即便这个人没有从“特权”中获得任何好处,其行为也属于“破坏了公平”。

◆环节四:辩论之后—了解事件处理结果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观看视频,了解事件处理结果。

经调查核实,A某以伪造应届生身份参加高考的行为,违反了《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及S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关于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等有关规定。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第九条的规定,认定A某在当年高考的各阶段、各学科的成绩无效。另外,录取他的Z校也决定撤销他的毕业证书。之后,帮助他篡改身份的相关责任人或被立案侦查,或被处分。

(2)教师提问

教师:网友们对此事的处理结果用得最多的一句评论是“正义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为什么网友要用这句话评论呢?什么是正义呢?

教师追问:本案的处理结果中,正义的光芒闪耀在哪里呢?

(3)教师展示图文

正义的要求:

① 惩罚违法者;

② 惩恶扬善,维护公共利益;

③ 辅助弱者。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对A某的处理结果,可以让学生理解正义的含义,即正义意味着对社会进步的促进,对公益的维护,对弱者的保护;还可以让学生理解正义的要求是什么,即正义对人们的行为提出了哪些具体指引性要求;最后,通过处理结果,分析正义的三项要求并以此体现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通过宪法精神、法律制度来理解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并深化正义与制度的关系。

活动二 再思考

教师活动

(1)教师提问

教师:“明星A某篡改身份参加高考事件”得到公正处理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从个人和社会两个角度来进行回答。请与小组组员讨论后,回答问题。

(2)教师小结

教师: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公平正义的实现,需要法治保障,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设计意图】跳出案件本身,从全局来看待这样一个社会事件,理解案件的公正处理会给社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和深远意义。虽然案件没有明确的受害者,但是案件的处理结果将会提高全体社会成员对于公平正义的期待与信心,这也是本课讲述公平正义的价值所在。

版块二 公平正义齐追寻

1. 教师活动

(1)展示文字

我为公正来点赞—为自己搜集到的公正事件及人物撰写“点赞词”。

(2)教师引导

教师: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见到的、听到的关于“维护公平正义”的真人真事。

(3)教师小结: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展示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公平正义”是一个美好社会应具有的价值,维护好它,则应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价值追求。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法治社会,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共同的理想,而法治社会的建立、法治精神的践行,靠的就是这些在生活中践行着公平正义的可爱的人们和他们做出的一件件平凡而又伟大的事。我们要继续宣扬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并用实际行动践行、维护公平正义,唯有这样,我们的和谐社会才能建成。

2. 学生活动

(1)展示成果

学生简单介绍搜集到的社会生活中有关公平正义的真人真事,并配乐诵读为其撰写的“点赞词”。

(2)回答问题

学生根据老师的总结与提问,做出相应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的方式,实现价值引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激发公民意识,提高政治认同。学习完这一课之后,学生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公平”和“正义”的含义和价值。公平正义的价值也将如宪法精神、法治精神一样,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也为他们追求公平、维护正义,做遵守规则和法律的好公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反思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公平正义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本课将“明星A某自曝高考篡改往届生身份为应届生身份”这样的一条社会热点事件贯穿教学始终,相较于一般的教学设计,更能增加课堂的整体性、深入度,使整节课思路清晰。另外,本节课中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小组辩论,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在思辨中激发自我感悟能力,提高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在第二版块中,通过搜集有关“维护公平正义”真人真事的材料,为其撰写“点赞词”的活动进一步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他们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最后,我认为“一案到底”是本课的点睛之笔,它囊括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公平的内涵、正义的要求、正义的力量等。不足之处是让学生从理论层面得出公平正义的价值,有点生硬和晦涩,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活动参与感和体验感。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辩论正义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选任好人民陪审员 让群众感受更多公平正义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