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波包和平
(1.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2.现代农业技术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重点实验室,吉林 长春 130118)
2006年11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了“加强中非务实合作8项农业举措”,其中包括援建非洲国家10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以支持非洲国家联合自强和经济振兴[1]。中国援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简称示范中心)项目正是在此背景下创立的。该项目经国家商务部批准,由吉林农业大学代表吉林省政府具体承建,该项目分3个时期,即基础建设期、技术合作期、自主运营期。2008年5月项目正式启动,2009年11月土建工程奠基,2011年6月全面竣工,2012年4月进入技术合作期,2015年4月进入自主运营期。示范中心项目的建成和运行兑现了中国政府的庄严承诺,其已成为中赞农业技术交流合作的典范和中赞两国人民友谊的新标志,成为吉林省与赞比亚在农业科技教育与经贸等领域友好合作的桥头堡和里程碑。多年来,示范中心紧紧围绕“科学研究、示范推广、人员培训和宣传展示”4大核心任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示范中心位于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市大东路两侧的赞比亚大学利艾姆普农场内,占地面积120hm2,园区占地3hm2。目前建有办公培训楼1栋,食用菌大棚1栋,食用菌实验工作室1处及蔬菜种植示范园1个,农具棚1个,物资库1栋,学员宿舍1栋,晾晒场1处,发电机房、地动衡、气象站、油罐、篮球场、单双杠、水塔、水池及门卫室等附属设施11处,各类试验仪器设备、农业机械与维修设备、中小农具若干,半移动式喷灌系统1套,圆形喷灌系统1套,输水管路等设施。示范中心利用先进的教学、科研及实验团队和设施,已培训上千名学员,建立了多处玉米、大豆、小麦示范田及食用菌示范户。
赞比亚农业自然资源在非洲得天独厚,可耕地面积为4320万hm2,人均可耕地面积3.6hm2,土地资源丰富,其中大部分地区土地肥沃,适于大面积种植多种农作物;目前可耕地中只开发了约602万hm2,约占可耕地面积的l4%;赞比亚境内河流众多,水网稠密,水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河流有赞比西河、卡费埃河、卢阿普拉河和卢安瓜河等;湖泊主要有卡里巴湖、梅鲁湖、邦维鲁湖、坦葛尼喀湖等,这些河流湖泊储水量十分丰富;赞比亚还拥有整个南部非洲45%的地下水资源,年均可更新水资源总量为1050亿m3,人均拥有水资源8607m3。河流湖泊及地下水不仅水量巨大,而且水质较好,可用于生产绿色农作物[2]。
赞比亚工业极端落后,化肥、农药等农资和种子生产企业很少而且生产水平较低,农业生产资料大部分依靠进口,国内企业只能提供部分农业生产资料。赞比亚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基本为中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3倍左右,全国90%的小型农户基本不使用化肥农药。赞比亚除大型商业农场配备有大型先进的农业生产机械外,小型农户基本没有农业生产机械,农业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作[2]。农户受教育程度不高,农民对基本生产技术知之甚少,主要靠个人经验,这些都是制约赞比亚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尊重受援国意愿,坚持“受援国提出、受援国同意、受援国主导”的方针,示范中心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了科学研究、人员培训、示范推广、宣传展示工作。
养羊、养鱼和本地鸡产品倍受赞比亚城乡居民的欢迎,赞比亚广大农户有着一定的家禽家畜养殖传统,且消费市场较广阔。赞比亚政府一直鼓励家禽家畜业发展,众多当地小农场支撑起赞比亚畜牧业相当大一部分市场。然而,尽管赞比亚天然牧场多、本地鸡等家禽家畜遗传资源丰富,但在饲养过程中缺乏科学管理,致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产量和品质下降,再加上当地农村养殖条件较简陋,严重制约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充分利用赞比亚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家畜家禽的科学饲养水平,是丰富市场、改善生活、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妇女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食用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解决不发达地区粮食不足及收入低的一个新途径。食用菌生产技术较易推广,主要利用玉米秸秆和棉籽壳等农业废弃物,投资少见效快。在示范中心建立之前,赞比亚当地的食用菌生产几乎为零。示范中心通过引进“平菇35”、“平菇早秋615”、韩国灵芝、日本灵芝、草菇、鸡腿菇、“双孢菇2796”、“榆黄蘑D”等食用菌品种,利用农业废弃物,如棉籽壳、玉米穗轴、大豆秸秆等为培养料,成功地实现了食用菌生产本地化。在示范中心的培训和示范推广指导下,食用菌生产在赞比亚农村从无到有,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赞比亚小农户缺乏最基本的农事活动工具,大多采用传统穴播、撒播或条播,播种量大,成本高,同时在作物生长期间不进行间苗、定苗、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基本上是自然农业状态,生产效率低下。我国的压动式播种器、滚动式播种器、背负式喷雾器等非常受欢迎,既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播种质量、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作物产量,同时价格低廉,是百姓用得起的实用农机具。
玉米是赞比亚的主要粮食作物,普通农户多年来一直沿用传统的0.90m垄距和无规律垄向的栽培方式,农户玉米种植普遍采用穴播的方式,每穴播种4~5粒,不间苗,不除草,不进行病虫害管理,不及时收获,秸秆焚烧。资源浪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旱季土壤风蚀严重,有些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0.5%,非常板结,土壤沙化,保水保肥能力极差,严重制约作物产量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小麦是赞比亚产量较高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相对较小,年平均需求量在l5万t左右,占总消费食品量的5%,需要部分进口[2]。
针对赞比亚农业的实际问题和需求,示范中心同赞比亚国家农业部、畜牧和渔业部、教育部、赞比亚大学、地方政府及职能管理部门等政府机构保持了密切合作关系,对培训、科研、示范、推广等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示范中心坚持“授人以渔”的援助理念,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示范中心在人员培训方面,采取了“请进来”技能培训与“走出去”技术服务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雇佣人员与培训学员相结合,中国农业专家与赞比亚本地专家相结合的“四结合”培训方式。同时,根据学员年龄、教育程度、工作性质、学习与理解能力等,有针对性地编制了食用菌、大豆栽培、种子检验、测土施肥等多种实用教材。截至2019年5月,示范中心共举办了58期培训班。培训当地农场主、农民、农业技术人员、青年企业家创业联盟成员及赞比亚大学学生等1274人,并发放结业证书(表1)。从表1可以看出,培训主要包括植物生产类、养殖类、农业机械类、粮食加工类4个方面。其中,植物生产类的培训内容涉及面广,包括食用菌栽培、大田作物生产、蔬菜栽培、果树生产以及土壤肥料、农田杂草的鉴定与防除等;养殖技术主要是养羊、养牛、养鸡、养鱼;农业机械包括粮食清选、播种、施药、施肥、收获等。从培训的整体情况看,赞比亚最需要的也是最受欢迎的是植物生产类,尤其是食用菌生产及玉米、大豆栽培技术,其次是养殖业,本地鸡生产是小农户最关注的养殖技术。
表1 不同年份的培训项目
中赞专家的相互补偿式教学,受到了学员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一致好评。培训的学员中,有人留在示范中心从事相关工作,如,第一批食用菌学员中的佼佼者戴安娜就留在示范中心从事食用菌生产工作,并逐渐成长为实践教学的助教,协助专家进行示范户管理和技术指导;农机培训班毕业的史蒂芬留在示范中心工作,不仅能熟练进行农业机械操作,还能进行部分维修。有的学员毕业后,在示范中心的扶持下自主创业,成为食用菌专业户、作物种植能手等。
玉米产量高、生态适应性强,是非洲重要的粮食作物。早在2014年,刘发谋等[3]在赞比亚卢萨卡进行玉米品种筛选试验,试验共选择3个品种“lp1”、“lp2”、“lp3”,并以当地品种“z22”作为对照,结果表明:“lp3”的玉米产量、出粒率和秸秆产量分别比对照品种“z22”高69.19%、26.76%和67.06%;此外,其营养成分粗蛋白、粗纤维和粗脂肪含量也分别是“z22”的1.47倍、1.18倍和1.21倍。因此,与“z22”、“lp1”和“lp2”相比,“lp3”在生育期、生物产量、籽粒产量、秸秆和籽粒的营养成分等方面都比其它品种更适合在赞比亚推广种植。从2009年开始,示范中心就从赞比亚各地以及中国吉林、四川、重庆、云南、广东、河北等地引种玉米、大豆、花生、小麦、食用菌等作物新品种开展试验,经过多年的引种试验和系统选择,已被赞比亚农业部种子认证和控制研究所(SCCI)审定通过了“JZ18”玉米新品种和“JZ5”、“JZW6”2个小麦新品种,并允许在赞比亚进行商业化推广种植。其中,“JZ5”小麦已经在友谊农场、中垦农场、赞比亚大学农场、示范中心、赞比亚卡富埃地区和卢萨卡地区农户等连续3a进行推广种植,表现良好。食用菌栽培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效果,除示范中心外,如,吉林省海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来自吉林农业大学的硕士生,成功进行了草菇的引种栽培。草菇生产成本低,栽培周期短,栽培技术相对简单,通过对经济效益的分析,又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可以增加当地的就业率,提高其国民经济水平,帮助解决部分普通百姓的温饱问题和健康问题,引种草菇到赞比亚是中国草菇的又一步世界性推广,草菇在赞比亚的栽培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4]。
示范中心还为赞比亚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及赞比亚其它高校学生和当地农民、技术人员提供学习和毕业实习场所。截至目前,赞比亚大学已累计派遣107名作物栽培、种子科学、蔬菜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到示范中心利用实验仪器、农机设备及农田设施进行实习。示范中心还为赞比亚合作学院培训学生30人。
示范推广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小麦、大豆、玉米三大作物的精耕细作和机械化高效栽培技术与食用菌、蔬菜栽培技术传授给赞比亚农民与赞比亚农业技术人员。目前,示范中心建立了食用菌栽培、玉米栽培、大豆栽培技术及小农机具示范推广户500余户,发放了玉米压动式播种器和大豆、玉米滚动式播种器,以及小麦新品种“ZJ5”的推广和跟踪指导服务,目前最远开展至距离卢萨卡800km以上的卢阿普拉省。为赞比亚大学农场累计完成了280hm2小麦、500hm2大豆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并通过现场指导培训农场职工30名。赞比亚大学校长及农场场长说:“示范中心挽救了赞大农场,因为这之前由于技术和农机等原因农场没有播种过大豆和小麦。由于你们的无私援助,我们不仅学到了先进技术,而且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示范中心在培训、科研、推广取得良好业绩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以小麦、玉米、大豆新品种示范、现代农机设备、食用菌栽培技术、蔬菜种植技术等宣传展示;先后接待赞比亚内阁副常秘、教育部、农业部、畜牧渔业部、总统办公室官员、赞比亚盖茨基金会总部官员等30多人次;接待中国访赞专家、中国驻赞有关公司到访人员100余人次。由于成绩突出,2011年6月,新华网对示范中心进行了报道;2011年1月赞比亚大学时事通讯对示范中心进行了整版报道[5];2012年8月4日,赞比亚每日邮报对示范中心工作进行整版报道[6];2015年9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以《赞比亚农业专家:中赞两国农业合作互惠互利》为题对示范中心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2016年8月31日,赞比亚第一大报每日邮报以《中非论坛: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给赞比亚带来的变革: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中国援助农业技术成果》为题对示范中心工作进行了综合报道,文中写道:中国援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是首批14家在非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之一,它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作物生产,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加强粮食安全,加速双边政治、经济和贸易关系,是中国与赞比亚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友谊的新象征[7]。2018年9月7日,人民网以《撒播“科技”种子吉林农业大学愿做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先锋军》为题对示范中心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2018年10月9日,赞比亚每日邮报以《小麦种植:西玛巴拉区女性缔造美丽神话》为题对示范中心工作进行了报道:Joyce Lungu和Jane Musumina Lukolongo成了史上第1位在Kafue地区旱季种植灌溉小麦的人,2位农民耕种的“JZ5”小麦是由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提供的,2位农民认为小麦种植比玉米容易,而且比玉米经济效益高[8]。2018年12月12日,赞比亚每日邮报以《卡夫区农民获得农业机械》为题对示范中心开展的示范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9]。2018年12月赞比亚大学时事通讯以《岛保拉农民合作社在种植者中得到了发展》为题对示范中心进行了报道[10]。
多年来示范中心始终坚持“科学研究、示范推广、人员培训和宣传展示”4大核心任务,通过集中培训和试验示范相结合的方法,提升农业技术人员科学技术水平,教授和指导农户从事科学的农业生产,以学员建立示范户,以示范户带动周围农户,以点带面为赞比亚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将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理念和精耕细作的种植方式传播到非洲大地,为非洲人民造福。今后将继续以示范中心为平台,在农户中开展农作物高产优质竞赛活动,定期组织农户进行品种和高产栽培观摩,积极宣传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管理;与非洲类似,中国经历了由西方列强主导的半殖民地时期,中国对外援助的方法和态度以及对发展的态度,相较于其它国家,更容易为非洲民众所接受。对非洲援助形式的演变与中国自身的市场改革过程密切相关,援助项目逐步市场化运作体现了中国的发展经验,但非洲农村的独特环境对实施项目的中方企业提出挑战,援助者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仔细摸索可行路径;同时,中国农业援非的探索过程也反映了国际发展援助的普遍困境,在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时,外来援助往往无法融入当地社会,达成本质内生的转变;问题的解决要求援助者转变思路,不以外加标准来衡量援助效果,而应将援助视为协助当地社会向现代化转变的助推器和润滑剂,并从受援国长期整体的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对援助作用进行全面评价[11]。今后应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探索示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为赞比亚农业的健康发展,为中赞友谊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