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神话中国”的原貌

2020-12-29 12:01刘旭
全国新书目 2020年5期
关键词:民间文学神话云南

刘旭

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神话·云南卷(一)》是国家重点出版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文库系列示范卷之一。“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共分为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长诗、说唱、小戏、谚语、谜语、俗语、民间文学理论等12个门类,神话卷位居12类之首,对整个民间文学的意义不言自明。

云南有20多个民族,文化多元,各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特别是神话保存丰富多样,既有散文体形式,也有大量韵文形式的创世神话保存在史诗和说唱文学中。20世纪30年代至今,我国民间文学工作者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云南神话搜集、记录和整理工作,并开展了相应的神话研究工作。《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神话·云南卷(一)》按诸神神话、创世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文化起源神话进行分类,选编了云南20多个民族的近300篇神话作品,呈现出云南神话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也体现了大系的“四性”原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回顾神话云南卷的问世过程,多方的参与付出历历在目。这个系列丛书从选题立项、稿件编写、专家审读、编辑加工、审读校对到装帧设计等各环节都高标准、严要求,贴合当下书业严抓质量,多出精品的导向。

第一,专业协会全程牵头组织,专家深度参与选编把关,基层民间文学爱好者群策群力。2018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牵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正式启动。同年5月,中国民协在上海召开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神话》专家组成立会,启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神话·云南卷》的选编工作。在总编委的组织下,神话云南卷编委会提出了编辑方案,包括指导思想、选编范围、编辑体例、工作程序和工作进度等。主编由云南省民协主席杨海涛担任。

云南被誉为“尚未崩坏的神话王国”,神话资源极其丰富,而作为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各民族神话分布广泛,这给选编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在近一年的工作中,编者克服了编辑人员不稳定、资金不足等困难,在各民族基层干部、民间文学爱好者、专家学者的大力帮助下,才完成这项集云南各民族神话大成的出版工程。编委会按照科学性、广泛性、地域性、代表性的原则,对收录的云南省民间文学资料,分民族进行选编,完成了云南省26个民族的神话作品,130余万字的初编稿。可以说,神话云南卷是全省各民族民间文学工作者、爱好者劳动的结晶,是云南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完稿后,还召开了两次专家会,对神话云南卷予以审读讨论,并对卷本提出了修改意见。编委会根据叶舒宪、陈连山、黄涛、王昭宪等专家的意见,对稿件进行了调整,最后以70余万字送审。

第二,以专业的素养、严谨的态度进行稿件审读和编辑。在着手做这一重点出版项目之前,我作为责任编辑曾多次参加中国民间文学理论和出版实践等相关培训,补充了很多专业知识。接到70多万字的初稿时,我认真通读了整部书稿内容,从对重点神话增加解读、统一风格体例、补充注解及相关梳理等方面提出了初审意见和修改建议。初稿主要为多个版本图书有关云南神话故事的汇编,且资料大多来自2010年之前,体现此次大系编者自有劳动成果和最新学术成果的内容较少。我与主编沟通,建议增加一些未出版过的县卷本内容,对重点神话以附记形式进行解读,可包括神话内容本身的解读以及相关民族、民俗文化的解读,需对云南省20多个少数民族都兼顾。主编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又认真地从近200本民间故事资料卷本和专家、学者提供的民间文学资料中,选取尚未发表的神话作品80余篇,同时选取约10万字作为稿件的补充和替换,其中有些资料几乎鲜有面世,属于绝版。为更完整地展现各民族各地域神话的流布和变异情况,对各民族有代表性的神话收录不同流传地的异文,一些重点作品加写附记80余篇,着重对作品涉及的历史文化背景、民俗事象加以介绍,以加深读者对作品的了解。

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编委会对初稿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修改。接到修改稿件后,我又对书稿文字进行逐字逐句的审读、编辑加工。由于稿件涉及的神话全部为少数民族神话作品,里面涉及的人名、地名和方言阅读具有一定难度,我在编稿过程中多次查阅相关资料,并请教专家顾问,尽量避免出现专有名词和知识性差错。

第三,专业、高效、敬业的校对人员是这部图书如期出版的必备要素。稿件文字量大,涉及面广,出版时间紧,能够按时高质量完成校对工作是对校对人员的一次考验。为了这套书系的出版,我社组建了专业的校对团队,成立了质量管理部,還建起了民间文学资料室,收集、购置了千余册相关图书资料,便于工作时查阅。编辑和校对一起加班,连续高强度工作。除了常见错误,校对还针对本卷书的内容特点,指出了部分音译词按字面无法理解的意思,需加注释;部分资料来源标注不准确,请责编和主编进行核实。每则神话后标注的流传地区,有的还使用了旧地名,在校对中,都统一改为了更新后的地名。此外,对书稿多处文字性差错,也进行了改正。部分选入的神话内容此前从未出版过,没进行过规范的编辑加工,在责编审读修改的基础上,校对人员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文字修改。

第四,装帧设计别出心裁,追求功能性与审美性相结合,设计团队为业内翘楚。本系列图书邀请到曾3次荣获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图书”奖、17次获得“中国最美的书”奖、2次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等多项大奖的刘晓翔工作室担纲设计。面对12个门类、近千卷的出版计划,封面包括系列总书名、门类名、分卷书名,设计师考虑使总书名让位于类别名称和分卷名,用数字对门类和分卷进行编号,便于后期检索,也使人一眼看去就留下深刻印象,赋予丛书独特的民间和现代气质。封面为精装圆脊,采用优质布料与特种纸相结合,12个门类分别选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含义,其中神话卷为明黄色。封面上方富含律动的波纹图形来自记录声音的声波,暗含民间文学作为口传文学的记录之意,也可看作江海、溪流的涌动,或远处起伏的山峦、云层,图形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北宋的《千里江山图》,令封面展现深远的文化寓意。

针对图书内文字数、页码多的特点,本书的版式设计也颇具匠心,注重文字排版的格律变化,营造视觉的格律美。设计师大胆地将文字分为两栏,避免阅读的视觉疲劳,在栏边加上几类抽象化的信息条标记,既利于检索不同的文章信息,提高阅读效率,同时也增强了版面趣味性,使设计具备了当代性。整个书系的装帧设计兼具功能性与审美性,这也是图书设计的核心理念。

值得一提的还有书中的插图,或来自云南本地民间文艺家亲身拍摄,或来自他们多年收藏的老照片,都为这次神话卷的出版倾情奉献出来,并认真加上图注,让图书更加生动,更具观赏性。

第五,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成就这部煌煌巨著。云南民间文学的资料搜集工作,自上世纪30年代零星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形成较有规模的行动。田野采集调查是民间文学事业的起点,也是这项工作最大的难点。由于需要采访的歌手、故事家多数分布在交通极不方便、经济非常落后的山區村寨,而且绝大多数人都不通汉语。从事采集工作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克服了种种障碍与困难,翻越高山峻岭,渡过江河湖泊,走遍了全省无数的民族村寨。他们东到剥隘岭,西去神护山,南至中越、中缅边境,北至金沙江,在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几乎都留下了民间文艺工作者的足迹和汗水。为搜集怒族、傈僳族文学资料,曾多次全程步行进入怒江峡谷;为编选民间文学集成,全面了解独龙族文学资料,追踪东巴文化根源,深入到人迹稀少、深山老林的独龙江两岸;他们还翻越了海拔6000公尺的梅里雪山,到达西藏的昌都和拉萨,一路上风餐露宿,长途跋涉,历尽了千辛万苦。那时的采集方法也很落后,一字一句翻译,一字一句笔记。因此,采集一件作品,乃至一首民歌,总是几经周折方能完成。

进入新世纪,国家启动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一期工程即录入口头文学作品近5000册,字数近9亿个,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壮举。如此大规模地呈现民间口头文学的全景,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也是头一次,共收录神话8085篇,此次神话云南卷就有部分篇目来源于此。几代民间文学工作者呕心沥血,留下丰厚而宝贵的成果,为这次民间文学大系的选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神话·云南卷(一)》颇备收藏价值。它对于我们从中华文明构成的多元一体视角,去重新体认“神话中国”的现实原貌,给出了丰富多样的示范卷标本。若将其放置在各民族神话的总体格局中来看,也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猜你喜欢
民间文学神话云南
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发展现状与保护
民间文学是民众自己的文学
“神话”再现
2015年9月云南节庆一览
「云南山娃」
答案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9)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7)
云南艺术学院
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