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唤醒互联网时代的大学计算机课堂生命力

2020-12-29 11:57薛云兰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年32期
关键词:生命力师生大学

薛云兰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学生对于教师的需求明显下降,课堂生命力奄奄一息。如何重新唤醒互联网时代的大学课堂生命力刻不容缓,意义重大。虽然互联网给学生带来知识获取的便捷性,但同时也带来了师生情感的缺失性和课堂生命力的丧失性。唯有用“爱”可以唤醒网联网时代的大学课堂生命力,教师以平等友爱的生命体与大学生共同探讨和情感互动,营造和谐平等并且充满爱的教学环境,使得在大学课堂中师生都能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存在感以及生命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互联网;爱;课堂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32-0167-02

1互联网时代课堂生命力的现状

大学生中流行的“我在B站上大学”和“百度一下,你都知道。”反映了当代大学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极大便利性。大学生通过移动设备无时间限制、无地点限制、自由地在互联网上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将来伴随着5G的到来,会更加便利地进行基于互联网的视频学习或者远程学习。既然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解决,那么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就意味着可有可无。最近几年,随着流量的进一步放开甚至不限流,大学生晚睡晚起现象越来越严重,上课迟到、上课不听课现象明显增多,究其原因是学生常常睡前刷手机刷到凌晨2、3点。大学生严重缺觉、上课无精打采给本来就奄奄一息的大学课堂带来的简直是雪上加霜,何来生命力而言?这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1]。如果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关注,互联网存在着巨大的诱惑力,学生很容易切换到互联网的世界中去畅游;另外,注意力转移的学生就不会跟教师互动,教师上课也会感到深深的无力感和无存在感,那么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

应试教育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不得不加强理论知识的灌输,同样的时间和精力下,教师必然会忽视学生的情感发育、主观能动性发挥、实践能力培养,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显然违背了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教育得原则。传统的大学课堂极大的受“知本主义”的影响,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内心体验,极少关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讨论,视学生为“知识”的容器,死板地跟着考试的指挥棒的节奏来进行教学和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情感与需求的关注匮乏,使得我们的大学课堂的生命力逐渐丧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然而,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什么样的大学课堂才能充满生命力呢?民主的、平等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氛围;知识传授、情感关爱、共同成长的课堂目标;最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积极性,让整个大学课堂焕发生命力才是课堂意义[2]。本文对广东开放大学的计算机专业2014级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在刚入学时的表现喜欢自己占75.7%,感到快乐占68%,喜欢上学占50.8%;随后这些比例逐年递减,在大四时喜欢自己占45.5%,感到快乐占48.9%,喜欢上学占38.2%。通过抽样调查,我们发现高等院校对于大学生的情感关注的不足,导致一些学生厌学、懒散、没有价值感等不良情绪和行为。

2互联网时代课堂生命力的重要性

传统的大学课堂是上百的学生静静地坐着听老师一个人在讲台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学生通常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问答与互动,学生的行为和思维活动受到教师的控制和干预,这种被动的行为和局限的思维并不利于学生的作为有生命力的个体的完善发展。正如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所言:“学生的大脑是火把需要被点燃的,而不是容器被用来装填知识。”大学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有生命力的个体群来组织、生成和建构的,大学课堂应该是具备生命活力的,充满生命气息的最具靓丽的风景的校园场所。生命力意味着活力,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潜能被充分释放和激发[3]。传道、授业、解惑是教育的三个境界,其目的不仅仅是传道、授业,更 重要的是把人的潜在力量诱导出来,用“爱”唤醒人的生命感、价值感,解惑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什么是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感与存在感。什么是课堂生命力的意义?教师和学生双方在课堂上的生命力得到激发和唤醒。

高等院校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任务,随着高校校园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我们要用大学生喜欢的方式来开展课堂教育,使得在网络时代下大学课堂获得更多的生命力[4]。对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最强的纽带关系就是建立在课堂教学之上,大学课堂教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大学生人生中重要的一环,更是教师一生中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多媒体教学直接导致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对话的急剧下降,更别提学生个体本质在课堂的体现了。在这种没有生机的课堂上,学生的疑问甚至学习的热情往往处于一种被漠视的状态,长此以往,课堂一潭死水无任何生命力可言。师生之间的人与人的精神交流和情感交流逐步被冷冰冰的人机交互所取代。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人性”和“生命”必须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教育理念。把“爱”带进课堂,把“爱”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把“爱”加倍反馈给老师,这样良性循环必然会唤醒大学课堂的生命力。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的独角舞台,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内驱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自己,把课堂的把控力也要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有了参与感有了责任感,才能在教学课堂中充分感受到自我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张扬学生的鲜明个性,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有一个形成的过程,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展示自我的舞台[5]。

3用“爱”唤醒互聯网时代的大学计算机课堂生命力

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教学走进课堂对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心中充满“爱”,尤其在充满网络的虚拟化世界,人与人之间的直面交流越来越少,学生越发的变的羞涩,因为学生宁愿“百度一下”也不想张口去问老师。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甚至要了解现在00后大学生的偏好兴趣和人生价值观等等,努力营造充满“爱”的课堂才能达到双赢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一个课堂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只有三分钟,如果一个教师教学不够精彩,学生很快把视线转向手机或者网页。零回应的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命力可言。因此,寻找和尝试能被大学生接受的课堂教育方式显得尤为关键。

尊重个性发展,追求生命价值,崇尚思维的碰撞的师生互动互爱的充满生机的课堂才是幸福的课堂。课堂上,教与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过程。其中,教与学之间有一条很重要的差异,教的过程是由一个人来执行,学的过程却是发生在另一个人的思维中。若想教与学的过程都有效,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有一种独特的良好关系——某种连接或可以相互跨越的桥梁。营造充满“爱”的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文化才能激发师生的创造性。心理学家汤姆金斯认为,情感是可以激发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具有激发有机体行动的放大媒介作用。博尔诺夫认为:教育教学的质量好坏取决于教学环境中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与互动的态度,取决于课堂氛围是否温馨有“爱”。

多年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对教师的建议也是受益匪浅:课堂不是光靠老师教学就可以了,要学生和老师一起互动才有效果。尤其计算机专业课专业性很强,枯燥无味,要想调动课堂的生命力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而学生的积极性主要体现在对分数的关注上,课堂上展示平时成绩体现出数据的差异化。这样平时分不够的学生会主动想办法加分,学生的积极性就起来了。作业和课堂问答都算在平时分里,最后总成绩由平时分和卷面成绩加权后计算而出。平时分要有分数,学生自己可以算出来。大部分学生无所事事,没有目标,没有多少学生真的能考虑到未来,看的都是眼前对自己有利的。一个充满“爱”的老师要做到认识和了解每一个你教授的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互动中,可以被老师轻松叫出名字来也是学生很欣慰的一件事,毕竟大学不如中小学,老师跟学生的教学课时没有那么频繁和持续,大学生远离故乡远离父母亲人也是很缺“爱”的。老师不仅仅需要对学生疑惑的知识做详细地解答,也需要对学生的情感给出互动和应答。这样,我们的大学课堂才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朝气,充满激情,充满生命力的气息。

具有生命力的课堂中,充满“爱”的教师会以平等的生命体与学生进行交流,共同探讨知识和情感互动,师生双方都能获得“心理安慰”和“心理自由”的心理体验;具有生命力的课堂中,充满“爱”的教师和学生合作愉快、课堂民主、課堂和谐、教有所得、学有所获。充满“爱”的课堂一定是师生双方来努力构建和完成的,是平等、和谐、友爱的课堂环境和师生平等交流、愉快探讨、共同发展的教学氛围。充满“爱”的课堂中师生的高质量情感互动使得师生的双方的生命个体都激发出巨大的潜能,使得师生双方在教学的体验过程中享受到自身生命价值的体验和生命意义的彰显。在实施了用“爱”唤醒课堂生命力的方法后,课堂的氛围大为改观,课堂教学一个愉悦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太多受到太多网络影响对课堂教学的冲击。教师对教过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记住名字,了解其学习情况,关注其发展,学生也关注老师本人,课堂上是学生和老师来共同完成一次共同的对于未知知识的探讨和学习。“爱”学生的老师也会被学生“爱”,学生有什么烦恼和开心的事都会主动来与老师分享。课堂的纪律保持很好,课堂氛围也很愉悦,学习的效率也是非常高,在“爱”的滋养下整个课堂充满生命力。在师生都充满着“爱”,以人为本,平等交流,互相友爱,共同发展,努力营造充满“爱”的有生命力的课堂,打造充满“爱”有生命力的高校。唤醒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的生命力,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追求幸福的一生是一件意义重大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肖璐.“90后”大学生期待什么样的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5(30):203-204.

[2] 王良.构建有生命力课堂,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中国学校体育[J].2015(02).

[3] 杨燕.课堂生命力的构建——情感互动[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2):56-57.

[4] 王竞婕.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

[5] 刘国旺,杨金月.构建有生命力的课堂文化[J].才智,2016(34):118.

【通联编辑:光文玲】

猜你喜欢
生命力师生大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坚守初心,作品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麻辣师生
主动创新是新型智库生命力所在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