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吉云
[摘 要]2020年的特殊环境导致线上教学的盛行,这就迫使每一位教育者进行诸多思考,如何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生长。该文以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为例,提出了“全息·融合·迭代”的教学主张,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进行学习变革。
[关键词]核心素养;全息;融合;迭代;活态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33.67;G43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8-0-03[收稿日期] 2020-10-06
一、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新思考
(一)体现了教学目标的综合性
核心素养,在国际经合组织(OECD)看来,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整合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集合体概念,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素养”,以“终身学习”为基本价值取向,要求人们能够在生命的过程中处理和应对一切变化和挑战。从育人上来说,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传承与超越。
(二)凸显了教学目标的基础性
核心素养不是全部素养,而是素养的核心与关键,是所有学生普遍应达到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其本质在于基础性。基础性是核心素养的根本特性,是其他素养发展的基础,是个人终身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根本特质不在于量的积累,而在于生命个体品质与气质的变化和提升。
(三)强调了教学目标的主体性
核心素养是从学生可持续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角度来思考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其提出的立足点不是学科而是学生,其定位的是“人”,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唯有人,才可以用素养来衡量。
(四)关注了教学目标的过程性
核心素养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关注学生运用知识做事、持续地做事、正确地做事,强调知识点从理解到应用的过程。
二、学习变革: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方式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我们真正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确立回归教育本源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引领性支撑,从而使课程与教书育人主阵地的形成成为可能。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要真正实现这一变革,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继1972年《学会生存》和1996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7年6月推出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第三部里程碑式报告,这一报告思考的起点,依然是时代与世界的改变:“世界在变,教育也必须做出改变。社会无处不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呼唤着新的教育形式,培养今日和明日社会、经济所需要的能力。”“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获取何种知识,以及为什么、在何时、在何地、如何使用这些知识,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
三、全息·融合·迭代: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学习变革
(一)“全息·融合·迭代”教学主张的提出
1.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传统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第一,时空的局限。学生要参加课堂学习,必须按照老师的课堂教学计划与进度要求在学校里学习,既受到时间的限制,也受到空间的限制。第二,学校学的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是碎片的。学生往往会发现遇到实际问题在他们脑子中搜索不到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常常会有学到的知识或技能是无用的这种感觉,其实并不是知识没用,而是他们没有把知识拼接起来。第三,通过课本与老师讲授只有20%甚至10%的信息,还有更多经验技巧藏在水面之下,即隐藏在做事最有效率、做事最杰出的人身上。因此,我们的好多学习都是在身边的榜样身上学习的而不是书本或老师教给的。
2.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应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灾难,各学校纷纷通过“互联网+教育”实现了开学“延期不延教、停课不停学”。面对线上教学,我们发现了家长焦虑不安和学生的千姿百态。主要体现在:一是家长有心无力,监督管理趋于真空;二是学生“虚假学习”,学习质量难以保证。根据调查,本次线上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无法得到针对性的学习辅导且存在部分学生应付线上课程,刷课、挂课现象屡见不鲜。对于中职这群缺乏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更是重灾区,一边老师在卖力上课,一边学生在联手玩游戏,定点提问时,或是麦克风坏了或是电脑坏了,学生的应对方法很多,老师鞭长莫及。其中还隐藏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中职学生缺少家长的正确监管。
3.操作类课程存在的问题。“信息技术”这类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无法看到学生操作的痕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就取决于学生操作结果,很难关注到具体操作的重点环节,因而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实现个性化、差异化指导。
4.“全息·融合·迭代”与学习的关系:
(1)全息简单的理解就是全部的信息。全息之“全”包含以下四层含义:一是“全人”的目标追求:是“全面”的学习,信息无处不在,学习时时存在;是“全体”的学习,学习是人的全部身心的投入,是人的生命内涵的充实与扩展;是“全局”的学习,每一个局部在都关联着全局。二是适合全员的学习情境。多过多样化的项目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跑道。三是全时空学习。线上、线下,学校、企业、社区、家庭都可以作为学习场所。四是全过程的把控。教师能够全过程了解学生的行为数据与学习痕迹。
(2)融合是核心素养培养时代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场不可回避的自我革命,融的是内容与技术,合的是人。包括課程融合、平台融合、产教融合,具体内容有知情意行,技术包括专业技术、教学技术、信息技术等等,人有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企业师傅与学生等等。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未来大都是从事相关企业的软件应用类的工作,这种应用除了软件应用技术之外更多地需要如人文类、设计类、商务类等相关专业知识,如花型设计、影视后期制作、网页设计等,就比如做个排版、做个课件如果在用到技术的基础上,加上人文底蕴、艺术的内涵,那就会做得更好。因此如果我们在立足计算机专业具有工具性、服务性特点的基础上在他们学习应用软件的时候融入其他专业知识,那么我相信这些学生在社会上会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3)迭代。学习不会是一蹴而就,也不是经历漫长阶段才能将知识学到,而是迭代式的。迭代就是不追求完美,允许有所不足,接收反馈,不断试错,持续完善产品。在同一课堂的时空维度下,教师带领学生从同一起点出发开展教学。在此过程中以项目为载体,通过知识技能的不断迭代,整体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学生出现了分层。此时,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并行地学习不同层次的内容。实际的过程中按如下顺序进行:第一步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问题,第二步搜索解决该问题的知识(技术),第三步 使用已有知识去理解新知识,第四步将新知识融入知识体系,第五步深化新知识,进入深度学习。此过程中每一步都会产生冲突,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这些冲突的过程。
(二)“全息·融合·迭代”教学主张的课堂实践
1.构建培养学生迭代思维的活态课程。我们构建了贯穿了“用户体验”因素的活态课程,打破了传统的强调以“生产好产品”为主的课程模式,而是以培养学生迭代思维,用发展变化的视角为用户“提供更好产品和服务”的课程模式,如数字媒体制作主题,我们就要更多的站在受众对象的角度(如儿童、老年人等)设计开发学习情境,根据不同的情境设计学习内容,这样的教学才更具针对性,学生的学习激情才会被激发,迭代思维才会被发展。
2.“全息·融合·迭代”学习基本特征。“全体”“立体”“情境”“活态”是全息融合迭代学习的四大特征:“全体”,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找准方向,每一位学生都要经历全人发展的过程;“立体”,着力立体的多维度的积极学习时空建设,在全息时空的整体优化中培育理想的完全的人;“情境”,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条件化生成,创设知识发生和存在的条件,以激活和提取学生头脑中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活态”,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鲜活的生命来对待,每节课都要体现鲜活生命的发展特征与诉求。
3.“全息·融合·迭代”学习实施环境。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我们自主开发智慧学习平台,实时采集学生行为数据,1个闯关游戏贯穿学习过程,学生自主选择过关等级,实现隐性分层,有效关注了学生的积极学习心理。将超星和自主开发的智慧学习平台等2个平台融合使用,实时自动采集学习行为数据,实时跟踪操作痕迹,实现智能推送,自动形成数据分析报告与操作回放,真正实现学习过程的可视化,落实过程性诊断,关注全人全程学习,使得线上学习得以有效落地。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家长、企业(客户)”3方协同,明确“强思想、提素养、获证书、出产品”等4项教学目标,采用“模拟考证”“技能检测”“产品验收”“过程把控”“学习提高”等5方评价,提供了微课资源、思政资源库、素养资源库、校企合作开发的教学案例资源库”、等级考试题库、工作过程记录单等6类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
4.“全息融合迭代”课堂教学策略。基于全息融合学习的四大特征,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树立如下教学观: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采用以下策略。
(1)意义化策略。全息融合课堂教学认为人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 因此,课堂教学要通过知识载体和思维发展撬动人的学科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教学的最终目的指向人,指向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协调科学持续发展。
“任何教学如果不能引导学生走进意义世界和建构自我意义,那这种教学只能是发生在学生‘脖子以上的‘功利之教,而不是深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意义之教。从根本上讲,教学的终极价值就是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理解他人、理解自我,从而不断充盈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要充分发挥学科知识特有的思政资源,进入学生的道德和心灵世界进行价值引领。
(2)整体化策略。全息融合学习课堂所要发展的思维品质、知识体系、智慧生长、实践能力、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整体。 全息课堂教学要基于教学全息元,撬动学生的整体发展,实现学生持续学习、自我建构的目标。教学设计要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的建构过程、知识的統整与学科的跨界融合与拓展。
基于这一策略教师应努力实现以下四点:第一,学科内知识间的相互融合与融通,第二,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与支撑,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和谐结合,第三,学科知识学习与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有机统一。如信息技术学科如何通过案例、项目作品展示使学生有意识地从认知结构中提取相关的旧知识,并激活旧知识,在旧知识体系基础上重新构建新的知识。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依赖单元课程学习知识点的累加,而是教师基于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培养要求选取主题活动,依据主题活动需求综合若干个单元的知识点,打破教材的线性结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来安排设计实施课堂教学。
(3)情境化策略:通过联系生活、实物、图像、动作、语言、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背景知识或场景、问题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既要通过动画、故事或游戏等重视“情”的创设,更要重视“境”的创设,即场景,知识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4)深度化策略:通透。凸显学科本质特性,显示学科独特魅力;聚焦核心知识,推进通透教学;倡导问题导向,鼓励学生质疑、争论。
(5)对于教学主体而言,全息融合学生关注主体式的全体参与,因此必须运用以下策略:
一是活动化策略。但是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要使活动形式更好地承载教学内容,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游戏、做项目。
二是自主化策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气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自觉主动思维,做到有交流互动、有问题研讨、有思想交锋。这种主体参与并不是单指身体的参与、行为的参与,更是一种情感、思维和精神的参与。
三是情感化策略。内因激励理论告诉我们:如果一件事情能够给人带来内在的自我价值感、能够让人快乐,能够让人感觉到更大的人生意义,那么这件事本身就成了把它持续做下去的理由,人们就可以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在这件事情上维持高水平的激励和投入。情感教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在问题、项目、任务等设计上考虑分层任务,难易度,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能力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
当然,我们所说的学习变革不是固定和放弃某种模式,而是强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增加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增加学习方式的选择性,探索合适的模式,引导学生自觉走向深度学习,让课堂产生一些变化。然而不管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的立足点必须是“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初心与使命,正如纪伯伦所言: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
参考文献
[1]金一民.“学习”的突围:基于全息理念的学习改革[J].江苏教育,2019,(26),51-54.
[2]杨九俊.全息学习,改变学习的面貌[J].江苏教育研究,2019, (Z2),14-17.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