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高中生在数学学习上学习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加上受思维模式的禁锢,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导致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感,学习效率很低,成绩不尽如人意。“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这都足以说明方法的重要性。下面从学习方法的层面着手,简要分析如何提升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一、激发自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就应对数学的学习持有浓厚的兴趣。激发自我学习的兴趣,可以先从简单的习题人手,通过简单习题的解决,提高对数学学习的信心,获得成就感,进而让自己亲近数学、爱上数学;再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挑战难度较大的练习,激发自己的探知欲。
比如,大家在学习“集合的表示法”时,了解了集合的表示方法后,做一些类似于如何表示出“地球上的四大洋”的集合,用列举法列举出小于10的数的集合,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2,4,6,8}……通过做这些简单的以概念理解为主的练习题,有利于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和参与主动性,从而强化学习意识。
二、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逻辑性极强的学科,不同于语言学科的识记、运用的学习方法,需要深入理解、科学思考。因此,要想学好数学,必须养成主动思考的好习惯。不论是定义、公式,还是定理、公理等,都需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能死记硬背,机械、单一地记忆,囫囵吞枣。不能深入理解,不能真正消化和吸收,就谈不上灵活运用。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多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遇到问题要运用数学思想、数学思维去解决。主动思维习惯的养成,是提升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成绩的基础。
比如,对于判断正误的问题:{1,2,4,1)是由四个元素组成的集合(
)。这个问题的判断,需要同学们对集合的性质及集合中元素的关系进行思考,根据集合中元素具有“互异性”,也就是元素之间不能重复,判定这个问题是错误的,因为这个集合中有两个1,所以这个集合中只有三个元素,即1,2,4。从概念人手进行分析和探究,才能提高做题的正确率,提升解题能力,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三、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多数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在课堂上不再像中小学生那样活泼好动,教师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回答的居于少数,教师设计的活动,多数学生静坐不语,久而久之,课堂上被动、沉默的现象逐渐束缚学生学习的脚步。显然,要想提升学习效果,就需要师生间、生生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以促使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促使自身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比如,在学习“排列、组合”这一内容时,通过演示排列组合的特点,有助于同学们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以问题“一个圆形的六个人围餐的饭桌,现在有三个大人和三个小孩一起用餐,并且任意两个小孩不能坐在一起,那么,一共有几种坐法?”为例,同学们可以先以小组为单位,大家都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交流做题的方法,然后选取六个人亲自反复演示和感悟,将问题变得生动、直观,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数学学习的方法很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也是目前倡导的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借助于互联网的丰富资源,也是提升学习效果的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学习过程中,运用操作、实践、联系生活等,也有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完善;善于运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认识数学的难度、认识数学的价值和重要性,高度重视这门学科,并在学习中不断摸索,进而形成独特的学习方法,将会提升同学们的学习效果,促进同学们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高青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