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地级市尺度收缩城市识别

2020-12-29 02:16王国力王亚男
关键词:人口密度辽宁省学者

王国力, 王亚男

(1.辽宁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2.东北财经大学 投资工程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城市收缩现象早在20世纪中期已经出现,但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有学者明确提出了城市收缩这一概念.德国学者Häußermann和Siebel在研究德国鲁尔工业区产业转型时,将因为去工业化而导致的城市人口流失、经济衰退、建筑空置等现象称为城市收缩(Urban Shrinking)[1].城市收缩概念的出现,打破了以往城市研究中,将城市视为一种“增长机器”的主流研究理念[2].城市收缩将人口流失作为主要标志,主要从人居视角出发,探寻城市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将人作为研究城市问题的核心.这区别于英美学者所提出的将城市经济衰退作为城市问题核心的“城市衰退”(Urban Decline)概念.相对于城市衰退这一简单地将城市的经济问题作为判断城市是否衰退,并且完全否定城市的发展前景的概念来说,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城市问题时开始使用城市收缩这一较为中性的概念.

城市收缩早期出现于欧、美、俄、日等城市化程度高、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但在2006年,Oswalt P经研究发现在50 a的时间里,全球范围内人口超过100万的450个城市地区失去了城市人口的1/10左右[3]. 城市收缩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城市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 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的经济增速开始放缓.这标志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间年均10%左右的高增速基本告别,经济发展速度将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在中国经济面临着下行压力的背景下,部分地区也开始出现城市收缩现象.2019年4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这是中国政府首次明确提出“收缩型城市”的概念,收缩城市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此之前,许多中国学者已经开始了对城市收缩问题的研究.黄鹤、杨东峰、徐博等通过研究国外收缩城市的现象和各国应对方法,探寻中国城市收缩的应对策略[4-7].龙瀛、吴康、高舒琦、杨振山等学者从宏观角度出发,对我国收缩城市的背景、现状、特征、收缩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收缩理论[8-16].刘合林则对城市收缩的量化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17].吴康、龙瀛、李郇、刘玉博等学者从不同研究尺度(小区、乡镇和城市)、不同研究地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武汉都市圈)对中国局部收缩现象进行研究[18-20].总之,中国学者已经开始了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收缩理论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之初,辽宁省作为中国当时最主要矿产资源产区和工业基础设施最完备的工业发展基地之一,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在国家“一五”计划鼓励扶持下,各类工厂、国有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随着就业岗位的增多,大量人口也开始了向着辽宁省的自发迁移和计划迁移.辽宁省从建国初期便开始了人口、经济的双增长现象.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发生变革,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式在不断转型,区域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辽宁省作为传统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数量多,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依赖性较强,企业改革难度大,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另外,作为主要生产资料的矿产资源也面临着枯竭问题.多重问题困扰下,辽宁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发展出现颓势,大量企业开始裁员,从而导致下岗失业问题,为了生存,大量人口开始外迁.辽宁省在这种人口流失、经济衰退、资源枯竭的背景环境下,极有可能在部分城市出现了城市收缩现象.

1 收缩城市的界定

自1988年德国学者Häußermann和Siebel提出收缩城市概念以来,学术界对收缩城市尚未有明确的、统一的定量判定方法,不同的学者对城市收缩的界定也各不相同.“收缩城市国际研究网络”(SCIRN: Shrinking Cities International Research Network)将收缩城市定义为:至少拥有 1 万居民、在超过2 a的时间内大部分地区经历人口流失,并且正在经历以某种结构性危机为特征的经济转型的人口密集城市区域[21].德国学者Oswalt将收缩城市定义为暂时或永久失去了大量的居民,且人口流失数量占总人口至少 10%或年均人口流失率大于1%的城市[22].美国学者Joseph Schilling将收缩城市定义为在过去40 a间,人口总量流失在25%以上的城市[23].徐博等认为城市收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城市收缩是指城市(镇)地区人口的持续流失并具有永久流失的特征;而广义的城市收缩则是指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在空间上的全面衰退[6].

综上所述,从指标维度来看,目前学术界对城市收缩的界定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单一维度,主要是从单一的人口变化的角度来定义,其中,主要包括人口总量的减少、人口结构的退化;另一种是通过多维要素定义,如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环境、文化等维度进行定义,这种定义方法,旨在强调城市收缩是一个多维作用的过程[24].在以往的研究中,因为研究方法的不同,不同学者在对相同地域的城市收缩进行识别时,得到的结果也并不完全相同.本文为了追求城市收缩识别结果的准确性,拟通过单维人口收缩识别和多维综合收缩识别两种方法对辽宁省地级市城市收缩现状进行识别.

另外,因为世界范围内各国家对城市并没有统一定义,所以城市收缩研究中的研究空间也没有统一边界.在中国,对城市的定义是行政地域而非实体地域,而在对收缩中的城市,更应该体现的是城市的实体地域.在中国的行政区划中,与城市实体地域相似的区域为地级市市辖区,所以将本文研究区定义为地级市市辖区.

2 单维人口城市收缩识别及其识别结果

2.1 单维人口城市收缩识别

城市收缩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人口收缩,所以人口收缩情况被认定为是界定城市收缩的核心和关键指标.本文通过计算 2010—2018 年辽宁省各地级市市辖区的人口密度变化率,衡量城市是否出现收缩.人口密度变化率的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如若人口密度变化率为负值,表明该地出现收缩;反之,若为正值则没有出现收缩.

(1)

其中,PC为人口密度变化率,P2010、P2018分别为2010年和2018年各地级市市辖区的人口密度.

2.2 单维人口城市收缩识别结果

通过计算人口密度变化率,得到辽宁省14个地级市在2010—2018年间的人口密度变化,并将人口密度变化率为负值的城市判定为收缩城市.具体判断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人口维度城市收缩结果

3 多维综合指标城市收缩识别及其识别结果

3.1 多维综合指标城市收缩识别

部分学者认为城市收缩是一个多维作用的过程,所以认为对收缩城市的识别要通过构建综合指标进行判断.本文通过研究总结各位学者的观点,从人口、经济、社会3个目标层出发,各选取3个评价指标构建城市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5-26].在该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进行城市发展水平评价(表2).

表2 城市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2 多维综合指标收缩识别结果

运用主成分分析这一定量分析方法,分别得到2010年和2018年辽宁省的城市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并分别对其进行排名,以便直观地进行分析对比.将2010—2018年间城市发展水平出现负增长,且城市发展水平得分排名下降的城市认定为收缩城市.具体识别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多维综合指标城市收缩结果

4 综合结果

目前,学术界对城市收缩的判定方法种类较多,不同判定方法识别出的收缩城市也不尽相同.本文为了追求收缩结果识别的准确性,拟通过2种方法对辽宁省的收缩城市进行识别,并将通过这2种识别方法共同识别出的收缩城市判定为出现城市收缩,这样有助于提高收缩城市识别的精度.具体识别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城市收缩类型判断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 论

(1)2010—2018年,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中通过单维的人口识别方法,共识别出9个收缩城市,占辽宁省城市总量的60%以上.说明辽宁省省内人口减少的趋势相当明显.其中,丹东和营口两市的人口收缩态势非常明显,人口密度急剧下降.

(2)通过多维综合指标识别出来的收缩城市共计7个,占辽宁省城市总量的50%.说明辽宁省有一半的城市在2010—2018年间城市发展水平降低,城市发展质量下降问题较为严重.

(3)通过两种识别方法,共同在辽宁省共识别出了5个收缩城市,分别为鞍山、营口、阜新、辽阳和铁岭.

5.2 建 议

(1)人口视角:第一要鼓励实行“二胎政策”.辽宁省少子化和老龄化的现象较为严重,这就导致辽宁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较低水平.所以要通过鼓励“二胎政策”,调整辽宁省的人口年龄结构.第二要引进外来人口.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为了城市能健康快速的发展,需要增加人口数量以及提高人口质量.要增加人口数量可以通过发展优势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吸引外来劳动力.人口数量增多,能够增强城市活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第三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留住人才.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并制定更多能够吸引人才的政策,能让更多的高科技人才流入,以此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及科技水平,这样也能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经济视角: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第一要发展优势产业.东北地区城市的发展早期主要依托于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目前资源红利逐渐消退,面对这一问题首先要做到的是分析城市的产业优势,积极发展优势产业.第二要促进产业的生产方式升级,延长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条,创造更多的产业价值和就业机会.

(3)社会视角:首先要提升城市品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打造新型宜居城市.另外,要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各种需求,提高居民的幸福感,提升城市的幸福指数.

猜你喜欢
人口密度辽宁省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高速铁路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
关于我国房地产价格的思考
学者介绍
厦门市流动人口分布研究
薄熙来:辞别地方另有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