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素霞 柳月婷
北京水利水电学校 北京 100024
21世纪现代职业教育面向的工作岗位,需要学生不但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还应该有一定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传统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知识讲授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这种传统的“单声道”课堂教学模式适合服务于工业化时代整齐划一的合格产品生产模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缺乏个性化学习环境和机制,学生有效的学习成果单一,难于评价学生所应该获得的现代职业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学习能力欠缺、学习行为习惯较差,学习注意力持续时间短(不能超过10分钟),传统的单声道教学模式很容易造成课堂学生昏昏欲睡或沉浸在自我玩耍之中。
如何突破传统的“单声道”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重构教学内容、创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优秀人才。笔者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课程上,在以下方面进行探索:①将结构化知识进行分析,根据知识和能力素质要求,设置合理任务。②根据任务建设实训室进行项目化配置,软硬件资源为物质条件服务于任务的落实。③以任务为载体、实验室为依托,分析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的教学策略和合适的信息化手段,设置合理的教学活动环节,制定学生课堂活动单。④信息化手段服务于课堂,改善教学方式。让学生动耳、动眼、动脑、动嘴、动手、动脚,身体全部动起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实现全方位的学习体验。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活动任务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动”起来。按照课程标准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设置合理的任务,比如在给水系统章节,原教材注重给水系统的组成、布置和水力分析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适合传授式教学方式,而且给水系统安装采用以规范为载体的编写方式,没有相应的活动载体,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很容易陷入死记条文的状态,不能灵活应用于实际工作。通过新编校本教材对给水系统模块内容进行重新构建,按照给水系统的安装流程进行活动设置,任务作为明线,知识和技能作为暗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分析本模块的课程标准并结合学生的能力状态,设置了以下12个任务。
序号 任务 知识 技能1 给水系统的认识参观和支管拆卸 给水系统的组成 支管的拆除2给水管材管件的选择 管材分类和特点、管件作用 管道的连接3支架的布置和安装 支架的分类和作用 支架的布置方案安装4给水管道的布置和安装 管道的布置与安装规范 管道布置方案和安装5阀门的布置和安装 阀门的分类和安装规定 阀门的布置方案和安装6水表的布置和安装 水表的分类、布置要求、水表的水头损失计算公式 水表的型号选择与安装7水泵的布置与安装 水泵的分类、布置、安装要求 水泵的型号选择与安装水泵的运行维护8水箱的布置与安装 水箱组成及配管布置 水箱配管安装水箱的运行维护9消火栓布置与安装 消火栓系统的组成、布置要求、水力计算 消火栓的型号选择与安装10 识读建筑给水系统施工图 施工图的组成、图例、平面图、系统图 识读某办公楼的给水系统施工图11 建筑给水系统施工工艺与质量验收 施工工艺、质量验收规范 管道的水压试验填写质量验收单12 建筑给水系统水力计算 给水系统的水力计算公式及步骤 某住宅楼的给水系统水力计算校核。
任务按照“整体认识→局部布置安装→整体识图→整体工艺与验收→水力计算”的顺序设置,从整体认识开始,到局部布置安装,可以让学生在给水系统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构建给水系统的学习框架,为局部布置安装提供了深入学习的基础;整体的识图和整体工艺验收两个任务将局部布置安装的教学内容按照施工的要求进行了归纳整理,结合任务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岗位的能力并将知识系统化,内化了所学知识。这样的布置安排既考虑了职业能力要求,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的学习规律,同时考虑到学生后续的职业发展将建筑生活给水系统水力计算作为提高内容,为进一步高职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1]。
根据课程内容设置12个任务,项目化配置实验室的软硬件资源,学生才有动脑、动手的机会,是学生“动”起来物质载体。实训室项目包括整体认识项目、局部布置与安装项目、整体布置与安装项目。从给水系统的认识到岗位职业能力的项目实施,为活动任务的落实提供了物质条件。
(1)整体认识方面,制作了给水排水系统实物模型结合实训楼的给水排水系统实物参观,学生对整个给水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局部布置与安装方面,分别制作了局部实物模型:给水排水管道、阀门节点、水表节点、水泵节点、水箱节点等。让学生对局部的布置与安装要求有一个基本认识。
(3)整体布置与安装方面,分别购置了给水系统的实物及配件,根据各个节点组成要点,让学生直接组装一个简易的直接给水系统。同时结合3D虚拟实训操作平台模拟给水系统的施工工艺和质量验收,对给水系统的整体布置与安装进一步深化,体现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要求。
实训室建设项目化,保证了教学过程中,实训任务与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实训项目可进行管道切断、管道的基本连接方式等基本技能训练,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给水管道的安装、阀门节点安装、水表节点安装、灌水水压验收等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项目训练[2]。
通过分析任务目标,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设置活动环节,制定课堂活动单,引导学生的活动行为,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学生才能在行动目标指引下产生有意义的身心互动。
以《管材、管件的选择》任务为例说明制定课堂活动单的方法,工程中经常涉及对管材管件的选择问题,学生需要对管材的特点进行分析并能判别各种管材的使用范围及其连接方式,就可为工程中选择合适类型的管材和管件,将本专业材料计量及工程视图能力的要求也融合在该任务进行,设计的任务是选择管材管件的类型并确定管材和管件的用量。
表1 学生课堂活动单引导学生活动
通过课堂活动单,学生的学习行为整个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学习活动行为,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并通过学生完成的成果,达到了知识和技能工程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以云班课为平台,配合云班课平台的数据分析、及时反馈的强大数据处理和投屏展示功能,从学生活动的多样性和全过程监控考核教学活动的行为和成果,为学生“动”起来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条件支撑。学生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如下:
在课前、课中、课后,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使用不同的功能,以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学习生活动的有效进行,学生的学习活动从传统的面对面被动接受式学习拓展到线上线下和课上课下的跨时空混合式学习形式;学生考核方式从教师单一结果性评价拓展到师生、生生多方评价和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师生交流从实体课堂公共场所大众交流拓展到课下利用课程平台私人交流,课后作业从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滞后性评判到及时全面了解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多样信息化技术手段促进了丰富学习活动形式的可能性,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到激励和肯定,课程平台成为学生“动”起来的舞台,记录了学生的学习活动轨迹和学习动态,为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了针对性的数据资源。
突破传统的“单声道”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从四个方面进行探索,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现代职业能力:分析教学内容、设置合理工作任务为前提,实训室建设项目化配置实训活动的物质条件,课堂教学设计中设置活动化环节、制定学生活动单、引导任务的实施,课程平台的技术条件支撑实现学生活动多样性、支持成果展示和深化。整个流程如下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