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 伟 纪嘉萍
(1.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辽宁丹东 118000;2.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辽宁丹东 118100)
养殖户因对病猪的临床症状掌握不全面,并且缺乏经验作为支撑,在对病猪进行治疗时,未及时分析发病原因就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在发现效果不佳时会加大抗生素的用药量,这种方式会导致病毒耐药性不断的加强,从而加大后续治疗的难度。同时,对生猪进行治疗时,其药量的多少要严格按照动物的实际体重计算,根据实际治疗情况来看,大多数养殖户都是对生猪的体重进行估算,未严格按照制度标准对病猪进行称重计算,因此会出现药量不足对病猪起不到良好的质量作用或者是用药量较大导致病猪出现中毒等现象,加重病猪的病情[1]。其次,药物的联合应用需注重配伍禁忌,保证药物之间不产生拮抗性才能进行治疗,但是据调查来看,散养猪养殖户专业知识不足,并不懂得药理的特性,在进行联合用药时药物因用药不规范,导致药物出现拮抗性,该方式不仅不会对病猪起到治疗效果,严重的还会导致出现各种毒副作用,给生猪的生命带来较大的威胁。例如青霉素与氟苯尼考、磺胺类及四环素类药物联合使用会降低药性,氟苯尼考与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与链霉素配合使用的话会产生毒性反应。
因散养生猪养殖户多数为农民,未接受过系统性培训,其专业知识及治疗水平相对较为薄弱。同时养殖户经验相对不足,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对生猪的管理不到位,因此在生猪前期出现问题时无法及时发现,部分养殖户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可能是生猪吃食较多消化不良导致的,直到病猪出现无法站立的症状时才进行治疗,因农户的不重视导致病猪已经错过了治疗的最佳阶段,从而出现死亡等现象发生,给农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2]。其次,部分养殖户在发现病猪出现症状时,未进行化验工作,只根据以往的经验展开治疗,因治疗方案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导致实际效果不佳。并且部分养殖户未及时将病猪与其他健康猪分离,因此出现一个传染俩,最后整个圈舍的猪都被传染,严重影响了种植户的经济效益。
若想有效的降低生猪病菌感染的问题发生,养殖户应当从根源上进行防控,每天对圈舍进行消毒处理,在进入圈舍时应当更换内部服装鞋帽,并对身体全方位的消毒,以此来切换病菌的传播途径[3]。同时养殖户每天最少两次对生猪的精神、粪便情况进行详细观察,在发现问题时需及时的隔离治疗,这样能够提升治愈率,降低生猪之间的传播率。同时相关单位应当定期对散养户展开培训,使其能够掌握病理特征、给药方式、药物配伍禁忌等知识,为后期的养殖奠定坚实基础。
病毒是导致生猪出现疫病的直接原因,一旦生猪被感染,病毒的特性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并降低其自身的抵抗力,从而会出现食欲不振、拉肚子等现象发生。因此养殖户在对病猪进行相应治疗时,应当结合保健药品来提升病猪的抵抗力,比如活性肽、氨基酸、益生菌等,直接用水冲开就可以,增强病猪免疫力的,使其能够快速的好转。
在对病猪进行治疗时,应当根据实际需求以及每种给药方式的条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最常用的治疗方式是颈部肌肉注射、直肠给药、静脉注射、口服药物等,这几种治疗方式都有着不同的条件与禁忌,养殖户应当对每一种治疗方式的操作技能掌握牢靠。其一,肌肉注射是最简单的治疗方式,但是容易出现肿块导致吸收比较慢。其二,静脉注射的方式比较适用于病情较严重的生猪,其作用效果比较迅速,且能够将药物吸收完全,但是在运用静脉注射方式时,养殖户应当对病猪的反应加强重视度,如发现病猪呼吸加快、躁动不安、全身肌肉抽搐的现象时应当及时拔掉针管,并用“盐酸肾上腺素”进行抢救治疗,该方式较易导致生猪出现不良反应,建议谨慎使用。其三,直肠给药在以往牲畜治疗中较为常见,其主要原理是将药物通过直肠给到动物体内,让药物溶解在直肠与结肠中,然后动物通过粘膜对其进行吸收。其四,口服给药主要是通过胃导管将药物灌至动物为例,加快药物的吸收,这种方式较适合厌食不吃饭的病猪。每种方式都有相应的优缺点,养殖户应当根据病猪的情况选择针对性的给药方式,使并且能够快速好转。
在对病猪进行治疗时,养殖户应当严格按照原定治疗标准规范操作行为,并加强对病猪的关注度,在发现病情好转后还应当再继续给药2d,这样能够起到有效的巩固作用。但是若在治疗阶段使用了青霉素药物时,应当连续使用最少3d以上,在发现病猪症状消失出现好转后还应当用药3d作用,在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时,应当在首次治疗时就将用量加倍,这样的对病菌的抑制能起到稳准狠的作用,等到病情稍微稳定下来后,需及时调至正常用量,等症状完全消失后还需根据最小用量再治疗3次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