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天勇
(四川省江油市彰明畜牧兽医站,四川江油 621707)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牛的饲养、生产和经营等方式日益标准化、产业化和规模化,然而也出现了许多牛疾病,并且疾病的规律和特点不同,传播方式也不同,传统的疾病防控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牛规模养殖场的发展要求,迫切的需要加强相关技术的研究力度,从而对牛疾病进行更有效的综合性防控。
牛规模养殖场的所处位置应从地势、地形、水源,土质、气候和社会联系等方面进行选择,使养殖场的选址符合牛的生存要求。第一,选择空气流通顺畅、地势平缓和向阳背风的区域。第二,选择场地开阔的正方形或者长方形地形,并避免角落较多的区域。第三,水对整个养殖场非常重要,应选择具有干净和充足水源的区域。第四,首选沙壤土区域,沙土也比较适宜牛规模养殖场,避免黏土区域。第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温度在18到26摄氏度、湿度在65~80%的区域。第六,保证交通和供电方便,周边无传染源和人畜地方病。
牛规模养殖场应根据“四区分离”原则进行布局,具体有以下实施措施:第一是生产区,生产区的牛舍、积粪场、运动场等设施应设计在养殖场地势比较低的区域,而干草棚、饲料储存点和加工点等生产辅助区应设计在牛舍附近,并处于适当位置,确保在运送草料时车辆进出方便。第二是生活区,也就是养殖人员的日常生活区域,应设计在地势较高的上风位置,并与生产区相隔一定的距离,以免造成互相影响。第三是管理区,包括实验室、办公室和档案室等区域,应设计在生产区50米以外。第四是无害化处理区,包括兽医诊疗室,病牛隔离室和粪水处理区,应设计在地势较低的下风处,并与生产区保持100米以上的距离。
牛规模养殖场的常见疾病主要有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道系统疾病,其中,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腹泻、便秘和前胃迟缓等疾病,在疾病防控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牛的病毒性腹泻、便秘和前胃病,一旦发现疾病征兆则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而呼吸道系统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咽炎和肺炎等疾病,预防这些疾病需要养殖人员加强对养殖场环境的控制,做好日常清洁和消毒,并保证养殖场的卫生和空气质量[1]。
在整个牛规模养殖场中,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比较简单,而牛的群发疾病会对整个养殖场的经济利益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群发疾病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传染性疾病。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有粘膜病、牛流感、口蹄疫和支原体肺炎等疾病,其中的支原体肺炎发病率最高,粘膜病和口蹄疫对牛群危害最大,因此,对于群发疾病的治疗一定要保证尽早、尽快。第二,寄生虫病。牛身上本身就有很多寄生虫,极易引发寄生虫病,该疾病的传播速度比较快,而且传播范围也比较广泛,对于此类寄生虫病应从传染源入手进行控制,必须在牛刚进入养殖场时给予体外驱虫处理,并在驱虫之后坚持每2个月一次的定期驱虫处理,从而更好的防治牛场群发病中的寄生虫病[2]。与此同时,在防治寄生虫病过程中,必须定期打扫养殖场的卫生环境,保证养殖场干净、整洁,并消灭蛇、虫、鼠、蚁等害虫。第三,中毒病。中毒病中最常见的有棉饼中毒和霉菌毒素中毒等疾病,对于此类群发疾病,必须要加强对牛规模养殖场饲料的管控力度,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储存饲料,并禁止饲养有毒或者被污染的饲料。第四,代谢病。代谢病通常有佝偻病和过食精料综合征等疾病,防控此类代谢病时,一定要合理搭配饲养的饲料并保证营养丰富。
(1)应激综合征
应激综合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牛群受到长途运输、断奶、防疫、转群、改变饲料种类、防疫、气候和环境变化等影响,引起牛群的不适应和体内环境的失衡,从而导致牛群的机体抵抗力下降,甚至破坏了生理机理。应激综合症是现阶段我国牛规模养殖场发病频率最高、防控最难、危害最大、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种特殊疾病。相关人员应高度重视对特殊疾病的防控,对于该类疾病,只用药物治疗很难有理想的效果,如果在治疗前没有对疾病进行详细了解,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在防控该类特殊疾病过程中,应深入调查实际情况,并根据实际病情运用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比如通过选择牛品种、运输、卸载、饲养、隔离、过渡、防疫和驱虫等手段对疾病进行防控。
(2)肢蹄病
肢蹄病也是牛规模养殖场中特殊疾病的一种,包括风湿、腐蹄和蹄叶炎等疾病,发病概率为2%到4%,该疾病主要由于牛规模养殖场中的牛床地面比较湿冷,牛群在长期站立和久卧时缺乏运动,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出现异常,阻碍了牛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严重时甚至导致残疾。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防治牛规模养殖场疾病,应从牛规模养殖场的选址和布局开始入手,深入了解牛疾病的发病规律、发病原因和发病特点,从牛的常见疾病、群发疾病和特殊疾病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的防控,并根据牛疾病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从而加强牛规模养殖场疾病的综合防控技术,保证牛群的健康成长,促进牛规模养殖场的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