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玛才吉
(青海省玉树市草原站,青海玉树 815000)
构建生态环保型社会,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草原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为有效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畜牧业生产发展,改善牧民的生产生活品质,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玉树在草原牧区实现了五年为一个周期的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政策。该奖励性政策补贴的实施,有效遏制草原退化、生态恶化,有利于引导游牧民由传统的游牧方式向定居半定居转变,从单一的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转变,从粗放畜牧业生产向生态畜牧业转变,保护和发展的理念开始深入农牧民心中。
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也是草原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牧民增收的主要依靠。然而,近年来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草原牧区发展面临着诸多特殊的困难和问题。比如草畜不平衡,草原灾害多发,生态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遏制;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调结构任务艰巨等。
玉树草原同样也不例外。以高寒草甸草原为主要植被类型的三江源,维系着全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的命脉。为此,2011年,玉树州启动了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完成承包草原面积1081.23万hm2,牧户达到55120户,完成青海省确定的禁牧任务625.1万hm2,草畜平衡331.9万hm2,核减超载牲畜97万羊单位,牧草良种补贴2.05万hm2。以“一卡通”方式兑现2011年~2015年补奖资金291590万元,享受政策的牧民有70367户317095人,人均达1800元。
经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玉树草原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土壤根系量显著增加。同时,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团粒结构得到改善。此外,以该政策带动,借禁牧契机,草畜趋向平衡,有利于草原生态恢复。
通过生态补奖政策,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得到转变,畜牧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同时,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草地面积逐步扩大,大大增加草原蓄草能力,为向半舍饲、全舍饲饲养提供物质保障,增强了民众保护草原生态的意识。
近些年,玉树全面兑现生态补奖资金,以“一卡通”方式兑现2011年~2015年补奖资金291590万元,其中,政策惠及牧民70367户317095人,人均达1800元。但是,2015年玉树农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9248元。由此可见,生态补奖金额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占有的比重极低,这样的低补贴难以满足农牧民的生产生活。
由此,考虑到农牧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在修复草原生态而短期占用农牧民生产资料的前提下,应综合考虑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折出,以扩大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为权衡值,逐步扩大草原生态补奖金额力度,扩大生态补奖的惠补范围。
这些年,玉树农牧民的年收入增长缓慢,尤其是今年受疫情影响畜牧市场不景气,本地农牧民的生活举步维艰。同时,在禁牧减畜后,畜牧业的增长更加减缓,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将成为牧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措施,但后续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转移就业难度加大,亟须出台有关配套政策。分析这一问题的症结,与农牧民经济来源单一,草牧业产业项目少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解决这一问题,同样不能依靠生态补奖惠民,这也不是长久之计。
对此,应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响应草原生态保护的要求,利用好弃耕地、退耕地和农闲田,扩大人工种草规模,建设优质高产饲草生产基地,增加饲草供应和贮备。农区着力推进粮改饲试点,挖掘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的潜在价值。农牧交错区推进种草养畜,逐步扩大优质牧草的种植面积。牧区推进人工种草,做好牧民生态迁移工作。
在走访中了解到,到地方财政账户的国家草原生态补奖金一般在当年1月份,而发放到农牧民手中的“一卡通”,则要等到次年的1月份。这中间的时间延误,往往成为农牧民不配合禁牧工作的直接原因。
为此,有关部门要意识到生态补奖政策对农牧民的重要性,在做好沟通排障的基础上,及时发放生态补奖金,以缓解农牧民在购置养畜成本方面的压力,调动农牧民保护草原生态的积极性。同时,要意识到草原专职管护人员的重要性,提升其社会地位、加大薪资待遇,调动其在协调农牧民爱草、护草的积极性。
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各方沟通不畅,在个别方案细节中执行力度不强,比如:“奖金兑现奖惩办法”的设定如同空置,实际可操作性不强,以致于屡禁不止、屡罚不改。
就此,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方案制定前,务必要多方沟通,邀请各基层工作者、各专家学者、各农牧代表等与会参与研讨,制定切实可行切合实际的补奖措施,避免出现过头难以实现的规定和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