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华
(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兽医站,江苏 泰兴 225411)
牛羊等反刍动物较易感染寄生虫病,其中,肝片吸虫病较为常见,吸虫是其主要的病原体,主要有肝片吸虫与大片吸虫两种。患此病后会引发急、慢性肝炎,也会患有胆管炎,甚至会引发动物中毒,导致其出现严重的营养障碍。本文对牛羊肝片吸虫病的流行病学及其诊断症状以及诊治技术要点进行分析。
肝片吸虫病是国内多发的流行性寄生虫病,在不同地区与时期此病的危害各不相同,污染情况也不一致。在多雨季节较易感染此病,雨水会将禽畜粪便中的虫体冲入水中,螺蛳会在水位高时进行大量繁殖,大面积的扩散会引发牛羊感染寄生虫病。因此,在潮湿低洼地带肝片吸虫病的发病率较高,春夏多雨季节适合螺蛳的繁殖与扩散,有利于肝片吸虫卵的生长发育与孵化。
牛羊轻度感染此病时,临床症状不明显,如出现大面积感染,即会出现典型的发病症状。牛羊的幼体感染肝片吸虫病后,会对其产生极为严重的损害。羊是感染急性肝片吸虫病的群体,通常在夏末秋初季节,由于羊在短期内误食大量囊幼,幼虫会在羊的肝内进行移动而导致其发病。发病后羊会出现明显的精神萎靡、体温异常现象,食欲下降且伴有腹泻症状。在对肝脏进行诊断时,其半浊音区明显扩大且更加敏感,之后会出现明显的贫血症状,黏膜呈白色。在发病3~5 d后牛羊会出现死亡。慢性型肝片吸虫病较为多发,是吸虫的成虫寄生于牛羊的胆管中而引发此病。羊感染此病后会出现明显的贫血症状,黏膜发白,眼睑、胸腹的下部都会出明水肿现象。病羊的背毛较为散乱且光泽丧失,呈明显的干枯现象。部分病羊会出现脱毛,消化也会受到影响,瘤胃的蠕动性能下降,会引发肠炎。患病后牛羊会出现食欲下降的症状,体重降低明显,而后出现重度衰竭而引发死亡。
在病理剖检过程中,可发现牛羊的肝脏会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感染数量以及发病时间不同其变化程度存在差异。对于急性以及大面积感染的病例进行分析可发现其患有急性肝炎,肝部肿大明显且伴有出血症状,肝部有2~5 mm 的索状物,呈暗红色,质地较软,对切面进行挤压会流出混浊的黄色黏液,其中含有幼龄的虫体,腹腔内出现明显的血色液体,且伴有腹膜炎病变现象。慢性肝片吸虫病的牛羊会患有慢性增生性肝炎,其肝组织会遭到破坏,且出现灰白色的腋痕性条索,病畜的肝部会现明显萎缩,颜色变浅且质地较硬,边缘处呈钝圆状态,出现明显的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现象,胆管的厚度会明显增加,出现扩张现象,肝表面突出明显。胆管的内壁粗糙且较为坚实,内部有黏稠的血性液体,其中含有虫体,同时伴有黑褐色或黄褐色的磷酸盐结石,呈粒状或块状分布。
应结合发病牛羊的症状表现、肝片吸虫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诊断,还要进行虫卵检查,并将病理剖检结果作为此病的诊断依据。
治疗措施:在肝片吸虫病的治疗过程中,首先要进行驱虫,根据具体的症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策,及时进行病情严重或体质较弱牛羊的治疗。可采用药物方式进行驱虫。常用的驱虫药物种类较多,如采用硝氯酚进行驱虫,每千克牛的用量为5~8 mg,羊的用量适当降低,以4~6 mg 为宜,一次性口服即可。科里班药物对成虫及幼虫都具有明显的杀灭效果,黄牛每千克药量为75~100 mg,羊的用量为80~120 mg,一次性口服即可。
预防措施:结合牛羊肝片吸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对其发育史进行了解而进行综合性的预防。根据地区的疾病流行状况明确具体的驱虫时间及次数。北方地区每年要进行2 次驱虫,秋末冬初要进行一次驱虫,避免冬季引发此病,在初春季节可进行第2 次驱虫,降低外出放牧以降低病原的扩散。要对牛羊的粪便进行合理处理。及时进行养殖舍的清扫,对粪便进行集中发酵,及时杀灭虫卵。驱虫完成后还要采用无公害的方式进行牛羊粪便的处理,避免病菌传播。合理进行放牧地的选择。选择地势较高的草场进行放牧,以免感染肝片吸虫病。如必须要到低洼潮湿等适宜吸虫生存的牧场放牧,则要制定分阶段的放牧计划。夏季在此地的放牧时间最多为两个月,然后选择其他牧场进行放牧。要严格进行饲养管理,采用全价料进行饲养,确保营养物质的充足。同时要为牛羊提供清洁的饮水,避免水源受到虫体污染,以降低牛羊吸虫病的发病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