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麒儿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专业化分工的原则,二十世纪以来的设计专业被细分为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纺织品设计、服装艺术设计、饰品艺术设计、室内设计等诸多领域。今天,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设计专业和其他专业之间的界限正趋于模糊,走向融合。尤其在新工科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快速更迭,新的设计行为迫使设计工作必须具有综合技术平台,原本孤立的设计专业将需要更多跨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来支撑。然而,中国的设计教育在经历了近四十年的发展后,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教学体制和教学思路。因此,笔者按照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思路,对跨界思维模式有效推动高校设计专业教育创新的方式展开了针对性论述,阐述了设计教育的多元性和综合性,展望了未来设计教育体制的改革。
在设计学科的发展过程中,设计教育承担着现代社会的设计创新使命。多学科交叉融合既是设计创新研究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教育和培养创新设计人才的重要途径。作为设计创新的中坚力量,专业的设计人才应当具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协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新工科时代,尤其在提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环境下,对设计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在国内有设计学学科的高校中,多数教育模式依然以细分化的专业教育模式为主。虽然,专业细分的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优势,但往往形成了同质化教育的倾向,并且这种教育模式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状态,无法适应新工科时代背景下学科发展的基本需求。
在当下,艺术和商业、流行文化和设计、艺术和设计之间相互交织,跨界和融合已成为当代文化的新标签。当代设计从意识形态到服务对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界限逐渐被打破,设计和艺术跨界实践在新工科时代的创意产业发展、社会生活、经济和文化建设,以及工学、理学、文学、艺术学和设计学之间交叉融合等众多方面,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
所谓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指多门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二次加工和整合。交叉意味着专业知识的跨越,它不仅代表着一种开放的时尚生活态度,还代表着一种新锐设计视角和设计思维,而这种设计思维将有助于改变现有国内设计教育的单一化模式。基于思维模式的转变,加强多学科协同创新机制建设,由不同学科背景的导师共同参与设计教学,形成资源优化配置和师资共享的教学模式,并采用新的评价方式实施课改,最终达到培养创新设计人才的目标。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从事课程设计的教育工作者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来展开学科交叉的跨界设计教育,又要能及时掌握设计的前沿信息。
跨界思维是一种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跨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借力借智,避开或者突破瓶颈,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跨界不单单是在形式上或者在方法上发生改变,更是要打破思维的界限。近年来,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展览,如米兰国际家具展、台北世界设计大展、北欧室内设计展、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发起的跨界设计展等,其所呈现的设计作品,以风向标式的创新精神突破了设计界限。
跨界创新的设计师华丽转身,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高校设计专业转变教育理念,尽管如此,目前高校还普遍存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学科交叉融合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势必会影响设计教育质量提升和教育模式创新。而跨界的核心在于创新,跨界思维将转变设计教育的理念,对设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有重要作用。因此,设计专业的高等教育需要改变思想观念,培育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意识,开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径,激发创新活力,提升高校创新质量。
设计人才的培养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充分尊重设计学科和相关延伸学科交叉的特殊性,科学制定设计人才的培养方案。在符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实施跨界融合的设计内容,思考如何在设计教育中与时俱进。对设计教育的探讨,不能归避设计前沿、设计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和设计趋势,应当关注影响设计发展的那些重要设计活动所带来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关注并分析那些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设计学科的教育特性决定了它强调实践和创新的重要性,以实践平台的多元化,以及项目设计的课题教学带动课堂教学。当今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要求他们拥有至少一种,或更多种专业技能,并能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因而设计人才的培养应当具备相应的教育水准。
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用单一思维来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因此,把跨学科交叉的思维方式融入设计人才培养中,结合具体实践项目,探讨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提高设计人才的创新力,这也是未来设计教育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