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一个“闹”字里的人间底色

2020-12-29 23:05贞/文
学生阅读世界(喜欢写作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铺垫母女理发店

肖 贞/文

随着年级越来越高,同学们有没有感觉到考场作文题越来越变化莫测了呢?题目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或“一个印象深刻的人”,而是更抽象、更让人捉摸不透。比如下面这道考题,只有一个字—“闹”。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记叙文、散文外,还有没有其他出奇制胜的体裁可以在这次写作中出彩呢?当然有!本期“作文大变身”,肖老师将与大家一起探讨微型小说的创作。

题目:闹

大街上,车来车往,热闹非凡;游乐场,人头攒动,一片喧闹;操场上,长绳飞舞,欢闹声声……请围绕“闹”这一主题,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写详细,字数400 字左右。

原文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求智校区六(4)班 潘语桐/文

大街上,人流涌动,各个店铺都摆出了自己的商品,拼命地招揽生意;学校门口,欢声笑语,上课的上课,回家的回家,三五成群。在闹哄哄的街市边,一对母女站在理发店门口。

这一时间点值得斟酌,为什么有的去上课,有的已经要回家?另外,为什么今天“我”没有上学呢?

女孩的眼睛大而无神,五官端正,整个人完美无缺,唯独少了那眼中的一丝灵气。我逆着人流,穿过马路,进了理发店,坐在靠门的一张椅子上。一个板寸头的男人过来,我说了一声:“帮忙把刘海儿剪下。”心想:其实是不用剪的,只是为了看一眼这对母女罢了。“妈妈,怎么这样吵?”一个清脆的童声传进来,想必是那女孩在问她母亲。又传来一个中年女子的声音:“那是大家都在给你过生日呢,开不开心?”“是吗?晶晶好开心!”我吃了一惊,心想: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此时,理发师已经停了下来。我坐在椅子上,继续带着疑问听着,却听不见了。

心理活动不一定出现“心想”的字眼,去掉这两个字读读看,是不是更简洁?

直接引用母女对话,富有情境感。

为后文埋下伏笔。

我呆呆地望着门外,那对母女从一个胡同口消失了。游乐园门口,一个又一个家庭在“哇啦哇啦”地讲话。拿着气球的一个小丑不小心手一松,气球全飞上了天,园长把他骂了一通。我又转过头,菜市场门口,一个买菜的和卖菜的在说话,我都可以想象到他们的对话:“便宜点,20。”“不行,30是底价。”“25。”“不不不,我都说了,30是底价,再低就亏本了!”“那我不要了。”“行行行,25就25。”想到这些,我“嗤”地笑出了声。看了一圈,那对母女还是更令我好奇。

与上文的“理发店门口”和下文的“菜市场门口”一样,随着场景的切换另起一段。

讨价还价富有生活气息。

我突然明白了,那女孩是个盲人,她耳中只有闹。

结尾优点在于让人恍然大悟,缺点则因前文铺垫不够,此处忽然点出女孩是盲人,既突兀又稍显武断。

初评:

这篇文章角度独特,结尾既照应前文,又出人意料,读来有惊奇之感。不过,这篇文章也存在一些可以升格的空间,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铺垫不够使结尾突兀。

两点疑问,一是在“游乐场门口”和“菜市场门口”两处“移步换景”后,读者几乎已经忘掉前面的母女俩了,忽然再次提起,感觉突兀;二是前文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女孩几眼,听到她与妈妈的几句对话,怎么能肯定她一定是个盲人?

二、观察缺乏使细节粗糙。

在第一自然段,作者只是用“拼命招揽生意”“欢声笑语”等概念化词语进行讲述,缺少还原生活的细节描写。

修改文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求智校区六(4)班 潘语桐/文

一大清早,我便颠簸在各种声音的峰顶浪尖。

开篇点题,用比喻总写“闹”的程度。

“便宜卖啦,瞧一瞧,看一看!”“今日大减价!全场五折!”沿街服装店的喇叭循环播放着,不知疲倦地招徕着顾客。

以下用三个不同场景的真实声效,把读者带入“众声鼎沸”的喧闹中心,为后文的“抱怨”做足铺垫。

……

好不容易“跋涉”到校门口。

“你又忘了给我戴红领巾,害我被扣分,我不去上学了!”怒斥声后,是一连串 “哇—哇—”的哭叫。

“天哪,上个学都这么吵,真是烦死了!”我在心里抱怨着,麻木地看着校门口的车来车往,根本不想加入到这众声鼎沸的海洋中去。

厌倦、麻木、想要逃离,心理活动刻画出一个喜欢清净、略带清高的少女形象。

离上课还有四十分钟,我百无聊赖地环顾四周。突然,一个装有旋转灯的理发店吸引了我的目光—确切地说,是站在理发店门口的一对母女。那孩子大约三四岁,正仰头热切地对母亲说着什么,她的五官清丽,神情却有一丝茫然,总让人觉得缺了些什么。

从“旋转灯”到“母女”,再具体到女孩的神情,视线轨迹符合逻辑。

我逆着人流,穿过马路,进了理发店:“帮忙把刘海儿剪一下。”其实是不用剪的,只是为了看一眼这对母女罢了。

“妈妈,怎么这样吵?”一个清脆的童声传进来,想必是那女孩在问她母亲。

又传来一个中年女子的声音:“那是大家都在给你过生日呢,开不开心?”

“是吗?晶晶好开心!”

我吃了一惊:“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正想发笑,突然又觉得这简单的话语似乎大有深意。继续凝神静听,却再听不到对话声。我再次张望,母女已经消失不见了。

一念之间,若有所悟。留给读者一丝悬念。

付了钱走出店门,经过菜市场门口,一个买菜的正和小贩讨价还价。“便宜点,2 0。”“不行,3 0 是底价。”“那我不要了。”“行行行,25就25。”

我不禁“嗤”地笑出了声。随后自己却有些吃惊:习惯了超市的干净、整洁、明码标价的我,不是一向最讨厌菜市场的无序、脏乱、小市民气吗?

从前面的“讨厌”到“笑出了声”,对“闹”的态度有了微妙变化。

一阵喧闹从右侧传来,是个游乐园。

游乐场围栏边的一块草坪上,我看见了两个熟悉的身影。“是她们!”我叫出了声。女孩的母亲坐在草坪上,面带微笑地看着女孩,女孩的表情却有点僵硬,她两手直直地前伸,在空气中胡乱摆动。我往前凑了凑。“妈妈您快说话呀,您不说话我就找不到您啦。”我一阵好奇,她到底在干吗呢?突然,我的目光在女孩的眼睛上定格了—那眼睛大而无神,圆却无光。啊,原来这小女孩是个盲人!原来,这天地间种种令人难以忍受的喧闹,在她纯净而善意的心中,都是人世间欢声笑语的热闹图景。

再次看到母女,这样思绪又回到小女孩身上才不显突兀。

近景描写女孩的动作、神态,辅以语言,对读者形成暗示。

最后一个特定镜头,“小女孩是个盲人”的结论水到渠成。

我愣愣地站在原地。这时,“丁零零—”远处传来上课的铃声,我一惊,飞快地奔向学校。

以声音始,以声音结;以上学路上始,以上课铃声结。

点评:

修改后的小说,更经得起推敲,要诀在于以下两种平衡:

一、作者与“我”的平衡。

原稿中的“我”似乎只是一个信息转接器,看不到自身的个性。修改后的作品,只是略加了几处“我”的心理活动,却有了更为清晰的“内在个性”,一个喜欢清静、略带清高、喜欢思考的少女形象现于笔端。

二、反转与铺垫的平衡。

初学小说创作的作者往往煞费苦心,刻意使剧情反转,希望达到拍案惊奇的效果,却常常事与愿违。结尾要么浅薄,要么穿帮,为了反转而反转。只有平时留心观察生活,并在细节刻画上做足功夫,才能水到渠成,真正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猜你喜欢
铺垫母女理发店
我的年度汉字
——宅
2021年有一家理发店决定关门
모녀(母女)간의 어두운 물결
搞笑母女档
卖水果的母女(外二首)
出 气
母女小剧场
下雪了
五行理发店
我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