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法治课教学要关注学生“五感”

2020-12-29 22:18扬州市邗江区维扬中学江苏扬州225000扬州市广陵区教育局教研室江苏扬州2250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五感法治评价

靳 忠 王 超(扬州市邗江区维扬中学,江苏扬州 225000;扬州市广陵区教育局教研室,江苏扬州 225000)

关注学生视角是教学价值的应然取向。学生视角,即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要求教师“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关注学生、发展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处于“传道、授业、解惑”上位的教师,要自觉地沿着学生“学”的感受而不是自身的感受设计教学,甚至把自己当成学生,从而打造初中法治教学的高效课堂乃至品位课堂。对于初中生而言,法理知识、法律条文、法治理念比较抽象,怎样拉近法治课教学与学生的距离,需要进一步改革教学方式,关注以下“五感”。

一、关注学习价值认同感

学习价值,既指学生学习后的收获、收益,也包括通过教学向学生传递一种触动心灵的信念。学习价值感的产生,又会激发“我要学”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让学生沉浸于特定的课堂氛围之中,慢慢咀嚼教师所授课程之理。

增强初中生法治学习的价值感,需要将认知、情感与实践三个维度统一起来,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如在学习“公平正义的守护”内容时,有教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某外资公司规定外籍员工进出大门,保安必须立正敬礼,但对中方员工无此要求。公司新来一位保安不论对外籍员工还是对中方员工都会敬礼。中方员工以为他搞错了,还专门对他解释,但第二天依然如故。时间一久,中方员工开始举手还礼。外籍经理问这位保安为什么不执行公司规定。他回答:“中方员工也是公司的一员,与您一样,他们也在为公司工作,我必须也要向他们敬礼——这也是我的工作。”公司要辞退这位保安,然而,一份抗议书也摆到了外籍总经理的办公桌上,所有的中方员工都在上面签了名。这位保安终于留了下来。

教者用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贯穿“公平、正义”的主题,紧紧抓住学生兴趣点、疑问点、发展点设问:“怎样看待新保安的一视同仁?他的做法给我们什么启示?”真实的故事唤醒了学生内心的良知,“守护公平有作为、维护正义敢担当”的理念浸润了学生的心田。此时,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习得过程,更是一个认清是非、辨别是非的学会做人过程。有理有趣的教学故事,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学生心中“公平正义”的价值观,教学过程也自然地向育人过程转化。

二、关注学习结构流畅感

法治教学内容具有简约、朴实、逻辑严密的特点,引用的法律条文又有其独特的规范、准确、严谨。由“教材理论结构”向“学习结构”转化,形成“感性—理性”的学习结构,更接近学生的心理边缘,有利于学生的“学”。

由“教材结构”向“学习结构”的转变,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学习“公民必须自觉守法”的内容时,大多数学生对书本中的“法律条文”不感兴趣,耷拉着脑袋不愿意听。此时教师拿出手机,要求学生思考即将播放的抖音内容,并分析所蕴含的道理。学生一听说老师要播放抖音,个个精神抖擞,目光聚焦。教师播放第一组抖音:医生主动请缨,前往武汉一线抗疫,不幸感染,临终前,他写下遗嘱,把遗体捐给国家;警察讯问网上发布谣言给人带来恐慌的某青年。第二组抖音:戴着口罩的出院病人与医护人员的“空中”拥抱;某疑似感染冠状病毒患者,故意以唾液向他人传播。学生结合书本知识结构边看边想,边想边说,对医护人员的崇敬之情和对谣言散布者、故意传播者的憎恨之感自然流露出来,教学目标自然达成。

从教材结构向学习结构的转化,需要教师研究学生的关注点,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源呈现教学内容,做到寓理于例、事到理到、事理交融;同时,教师应注重适时引导,把话说“逗”,让学生爱听想听,尽量少用过于专业化、理论性的课堂表达,多用事实去彰显书本道理。从事到理的课堂结构的转变,能够改变学生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探究状态,教学实效性也就自然凸显。

三、关注学习过程兴奋感

关注学生兴奋点的教学,学生会主动参与学习,注意力强、投入度深,学得快乐、学得轻松、学得高效。这样的课堂是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是有吸引力、有生命力的课堂,是有趣味的课堂。

关注学生的兴奋点必须精选教学资源,这样的教学资源应具有真实性、生活复杂性、过程探究性。有教师在教学“行使权利有界限”时,以案说法:某老小区要装电梯,住在高层的居民无反对意见,但居住底楼的居民就是不支持。底楼居民反对的依据是《物权法》,因为加装电梯会影响底楼光线、带来噪音等。而小区管理者在做动员时总站在高层居民的角度强调加装电梯的重要性。教师的问题是:老小区要装电梯,能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投票进行吗?你如果是小区的居委会主任怎样把好事做好?此案例中学生的兴奋点在于真实的生活也是复杂的。“老楼加装电梯怎样兼顾各方利益”,而不能简单地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应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物权法》某些条文,并通过课堂讨论甚至辩论引导学生得到较为满意的答案。这节课的收获在于,课堂上学生始终围绕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情绪饱满、激情四溢,观点的交锋让学生兴奋点始终不减。最终的答案虽不完美,但学生对不同群体权利的边界有了清晰而深刻的感悟。最重要的是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有了自己的深度思考,是于情合理、于法有据的。

四、关注学习思维冲突感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认为,“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哪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你的思考”。为此,教师应在法治课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思维冲突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张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法律在我们身边”一课时,教师给学生呈现了这样一个案例:初中生小静发现邻居王大爷将鞋柜、杂物摆放在楼梯旁,影响邻居们的出行,也给自家带来不便,就准备上前劝说。可妈妈拦住她,低声说:“别多管闲事!”小静反问妈妈:“‘公共空间’姓‘公’,都这样不乱套吗?我去劝说怎么是多管闲事呢?”教者设问:小静的母亲为什么认为小静的劝说行为是“多管闲事”?你认为小静的劝阻是“多管闲事”吗?小静如去劝说应该从哪些角度着手?

把贴近学生生活、存在着社会“潜规则”与明规则的较量、令人“烦恼”的小问题与教学内容有机对接,能触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教者从道德的角度,从《物权法》和《物业管理条例》的角度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对生活中此类现象,不仅要“敢”管,还要“善”管。说理时应换位思考,先站在大爷立场上,问他家庭生活状况,并帮助其出谋划策。告诉大爷“占据楼道的行为”破坏了自身形象,损害了邻里关系,这就占据了做思想工作的道义制高点;然后强调“楼道属于公共空间,是发生灾害时居民逃生的通道,属于全体业主所有”,这样让大爷明晰法律规定;最后阐明上了年纪的大爷如果将“利他”与“利己”结合起来,会得到邻里帮助,让大爷有所顾忌和期盼。教学中,教者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辩论并充分表达,引导学生结合书本从法律要求、公共秩序、公民权利与义务、社会公德、公民素养等多维度进行思考,在论理的过程中化解了题中“是否管闲事”的价值冲突,达成了“中学生应该勇于社会担当,弘扬正能量”的共识。本节课教者设计精巧,组织了讨论与辩论,“吹皱了一池春水”,让学生自信力、思维力、创造力和表达力得到了充分展现。

五、关注学习评价获得感

法治教学既要关注老师“教”的评价,更要关注学生“学”的评价。诚然,教师深厚的法治知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美好的形象、亲和的态度等,都有助于展示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增强法治课堂的磁场效应,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然而,这本身不是法治课的根本目的,法治课的根本目的是奠基公民法治素养,践行法治基本要求,将法治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为此,就评价而言,需要改变偏重“教”的结果评价,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既关注学习成绩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法治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如网课学习“依法履行义务”时,有教师列举这样一例:今年新冠病毒疫情期间,某地有一名确诊患者包某在门诊就诊和医院治疗的时候,刻意隐瞒与湖北旅行者接触历史。发病期间,包某还聚会聚餐,走亲访友,聚集村民打牌,并拒绝配合相关部门的调查,直到血的事实摆在面前的时候,包某才幡然醒悟,交代了其活动轨迹。包某自食其果的同时,也造成了30 多名医护人员和群众被隔离医学观察。教者接着问:同学们在今年防疫期间是如何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的?包某刻意隐瞒是居于什么心理?假如包某是你的长辈,你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感同身受的问题会引发学生兴趣,但教师课堂上的引导、表扬、鼓励、鞭策也必不可少。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从法律的角度规劝包某,也要结合包某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公民必须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义务。课堂上,教师正确的评价应当做到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评价,又关注思辨能力、探究能力的掌握,还重视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参与表现,把形成性评价、关联性评价、综合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的主体、内容、方式、对象和标准的多元化和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猜你喜欢
五感法治评价
日日是好日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基于人体五感对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的应用研究——以滨湖湿地森林公园为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景观的语言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