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宇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6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全国高校如何进一步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中国教育划出了重点。护生人文素质集中体现在对人的关爱和尊重,对仁心仁术的继承和发扬。如何将思政教育与护理学专业教育融合起来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并将这种教育理念传递给当代护生就成了新形势下护理学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我国医学教育普遍存在过分注重专业知识教学而忽视人文教育的问题。大多数医学院校护生思想政治教育仍停留在单纯思政课程教育,并没有大范围实施专业课程思政教育。
护理学专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专业课教师不仅专业知识渊博,还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教导护生学会发现美、创造美,培养护生有责任、有道德。因此,开展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打造党和人民满意的金课,提升护生的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让每堂专业课都成为立德树人的阵地、每位专业教师都能够发挥教书育人的优势,最终完成在专业课堂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护理学专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备精湛技术和高尚品德的合格护理工作者,这既有专业教育内容也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终目标。护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医疗机构,直接参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除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之外,还要具备高尚的职业操守和优秀的个人品质。因此,在各类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课程中发掘思政元素,是专业课教师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思政课程可分为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两类,显性思政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思政主要指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的思政教育。作为一门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更要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者,承担着“立德”与“树人”的双重职责,必须遵守基本的师德规范。教师是护生鲜活的榜样、最有教育意义的模范。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才学以及道德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护生。因此,专业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时刻以最饱满的热情和激情融入教学中,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引领护生、感召护生,培养护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这对护生来说是最好的思政教育[1]。
专业课和思政课都是教书育人的阵地,将两者相结合构建思政教育体系,让所有人所有课程都参与进来,才能实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分析预期要达到的效果,然后组织教师试讲,收集护生反馈信息。通过这种方式使教师充分认识到专业课程融合“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此外,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集中讨论和思考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使之成为护理学专业课教师的常规教学原则,让更多专业课教师形成专业课程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思维习惯。随着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并通过课程实施和实践评价,然后根据护生反馈再逐步完善,形成一个相对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了一次教学创新。随着这种教学理念的应用推广以及学术交流,不断吸收分享同行在这方面的教学资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培养思政进课堂的教学融合意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收到更好的效果,更好地体现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学教育之根本。
护理行业是高风险行业,护理人员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度的责任心、爱心、同情心。因此,从学校实际出发,在护理学“课程思政”学习中形成关爱生命、敬重生命的自觉性,逐步从“学医术”“悟医德”到“行大爱”,其意义非常重要。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逐渐深入人心,在居家护理、社区医疗、慢病管理中,护生需要做好“三查七对”“四固定三及时”等,正确熟练运用医学技术进行诊疗和护理,不仅关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也关乎医患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课程教学中教导护生始终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培养护生的仁爱之心[2-3]。
通常所说的思政课程只是公共课中的一部分,思政课程对护生素质的提升有一定帮助,但思政教师大多专业知识较为缺乏,难以将思政课与专业课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思政课与专业课“两张皮”现象[4]。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许多变化,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思想敏锐,自我意识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正是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要开阔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视野,把“课程思政”落到实处,落实到每一章节和每一堂课。
在医学生的培养计划中融入思政教育,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使医学生的“德、智、技”并进。目前,国内医患关系紧张,其原因之一就是部分医生对患者缺乏人文关怀。在某些课堂教学中,讲述一些真实的临床案例,让护生思考讨论,培养护生人文精神和人文思维。把案例变成生动的人文故事,而非普通的病例讨论,让护生在故事中学会关心身边人。如在课程开始部分,引入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的先进事迹,让护生树立救死扶伤、为患者服务的职业理想。在急诊科救护学习中,引入新闻报道产妇突发脐带脱垂在医院急救时,医生跪在平车上托举婴儿臀部20分钟的感人故事,培养护生视患者如亲人,不怕脏、不怕累的吃苦精神。在重症监护学习中,引入“温州好丈夫不离不弃,四年唤醒植物人妻子”的案例,让护生明确重症监护的重要意义,使护生认识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一丝不苟,关爱患者,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
除了课堂上的理论讲授以外,创新多种授课形式,如分组讨论、情景模拟、实践锻炼、综合实训。通过这些方式,增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督促护生通过参与、思考提升课程思政实效。如在给患者配药、用药过程中要发扬慎独精神;在给患者进行生活护理时要发扬博爱奉献精神。让护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体验又有体会,让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对护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思维方式甚至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密切融合要确立恰当的评价体系,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第一,理论考核。在医学专业课考核中可适当融入思政内容,在考核时此项单列,便于掌握护生思政内容的学习情况。第二,问卷调查。对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第三,跟踪调查。在护生走上实习岗位后,对其进行跟踪调查,了解护生在实习工作中的品德表现。
专业课程学习关系着护生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专业课程践行“课程思政”能够提升护生的敬业精神和道德水平,促进护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护生今后职业生涯影响深远。护理专业践行“课程思政”是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正确价值取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方位协同育人目标的正确途径,能满足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护理人才的社会需求。建立护理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教师育人职责,做到“以德引领、立德树人”,培养护生的职业道德和人道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效果,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护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