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林国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61)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着社区人群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慢性病防治及人群的健康教育等重任[1],要求医学生不仅掌握理论知识,还具备扎实的操作技能和解决临床工作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药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是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2],其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公众健康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药理学课程与社区岗位需求衔接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课程开设时间设置不合理。在培养方案中,药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桥梁学科,开设于医学基础课程之后、临床课程之前,此阶段的学生尚未接触临床课程,不但对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缺乏认识,而且无临床实践经历,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以理论知识的积累和记忆为主[3],他们只知道药理学很重要,但并不能找准切入点,无法将药理学知识与临床应用进行有机结合。
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现行的药理学内容大多以人体系统为单位,系统相关的药物均有涉及,种类繁多、面面俱到、知识点分散、知识结构松散、理论性非常强[4],与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岗位需求严重脱节。此外,过于注重对药“理”的讲授,强调药物的共性机理,对于药物的个性强调不够,特别是对临床常用药的讲解不够深入。药理机制涉及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晦涩难懂,学生学习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5]。
高职高专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两年,课时有限,学业任务非常繁重。为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只能从每个系统中选取1~2种代表药物进行详细讲授,而该系统的其他药物只能一带而过,这样就造成教学与临床实际严重脱节,学校中教授的内容与社区医疗机构现行的常用药物之间也存在着极大差异。因此,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课程是否能真正发挥桥梁课程的作用,其课程标准的设置与基层医疗岗位需求之间如何更紧密结合,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如何与基层岗位能力需求相对接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生的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决定了他们的培养目标是不同于医学本科生的。然而,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药理学内容与本科教材并无二致,只是在本科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内容的删减,从而成了本科教材的压缩版,这样虽然顾及了学科的系统性和知识的连续及完整性,但是却与社区临床实际脱节,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导致教材中深奥的药物作用机制介绍过多,而这些知识在以后的基层临床工作中实际应用较少,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6]。
教材中还存在大量已被临床淘汰的药物,且进行了大篇幅介绍,有的还被当作系统的代表药物进行深入介绍[7-8]。然而,许多用于治疗社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一线药、被广泛使用的新药等均未能在现行教材中得到更新。此外,现行的药理学教材内容和临床案例关联极少[9],与后续临床课程衔接不够。因此,以社区医疗机构常见病和多发病及其相关的临床药物为抓手,开发符合社区医疗岗位需求的药理学教材迫在眉睫。
如今,传统的讲授法仍然是最主要的课堂教学方法。讲授法以教师为主体,通过板书或者PPT形式将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再以口述的方式灌输给学生。这种授课方法具有很多优点[10]:教师可根据授课计划及学生课堂反应对授课内容进行灵活调整,时间安排紧凑有序,环环相扣。教师可以将大量的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知识与药理学知识进行串联融合,很大程度上弥补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带来的知识断层,方便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然而,这种教学手段缺点也很明显[11]: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药理学知识较为枯燥,其所涉及的内容多是作用机制,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非常容易出现厌学情绪,失去获取知识的乐趣并且无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尽管许多学者通过案例教学、翻转课堂、微课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了药理学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现行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下,课堂讲授法的地位仍不可撼动。因此,采用适应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教学手段,让其更快更好地掌握基层医疗机构常见病和多发病相关药理学知识势在必行。
组建病案库,修订课程培养方案,重视药理学课程建设的岗位需求。首先,组织社区医院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和院校教学经验丰富的药理学教授,研讨并筛选典型的临床病例,组建社区医疗机构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案库,进一步筛选出病例中涉及的药理学知识,并依据此制订新的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其次,筛选人才培养方案涉及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重视药理学课程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根据筛选出的药理学知识找出涉及的基础课程知识和临床课程知识,将药理学内容与后续临床课程进行有机衔接,使之真正起到桥梁课程的作用,构建基于社区岗位需求的药理学课程体系。
教材不能只顾及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岗位需求的针对性,因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必须转变思路。培养社区医疗工作者,应以社区医疗岗位需要的药理学知识为主,针对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此外,还要摒弃过时的、临床应用不多的内容。依据社区常见病和多发病所涉及的药物为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岗位和指导群众用药的需求为主线,突出传统药理学教材中非重点而在社区医院中却是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系统药物,比如呼吸系统药、消化系统药等处方药和感冒药等非处方药的地位。在“必需、够用”原则下,紧密结合临床实际适当增加一些新药和特殊药品的介绍,删减一些在临床上少用或者不用的药物[3]。
(1)构建信息化课堂,加强多元化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和互动性。课前可通过学习平台推送案例和思考题进行预习和小组讨论;课堂上以教师引导、小组发言形式结合精讲等多元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2)构建模拟药房,加强仿真实训。根据病案设置情景模拟实训,根据标准化病人的病情主诉,“医师”结合所掌握的知识开处方药,并提出用药过程的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正确、合理用药。情景模拟教学不仅能够使枯燥晦涩的教学内容生动具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还能够极大激发其学习热情,体验近乎真实的工作经历,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3)构建丰富的课程资源,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利用图像、视频、动画及虚拟仿真系统等各类多媒体素材构建网络课程体系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学生不仅能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还能主动与教师和带教医生在线探讨课堂上听不懂的知识点,增加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