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新春,颜冰楠,周燕明,邓丽燕
(广东省连州卫生学校,广东 连州 513400)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大力倡导和建设的国家意识形态,是同心聚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兴国之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对于如何培育和践行,大家说法多样,许多研究者从理论角度进行深刻阐述,也有研究者从践行的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学生是民族未来的希望,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基地在学校,课堂又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但真正对学生心理造成大纵深突破式改造和完善的,还是课堂[1]。只有在课堂中进行培育,才能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落细、落小、落实,才是真正抓住核心价值观培育最重要的方式和人群,才能真正贯彻落实党中央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只有学生在课堂中将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理解清楚才能主动认同,在生活、学习及将来工作中进行践行才有可能。大多数研究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重担落到思政课课堂教学中,也有部分研究者尝试在语文、英语及部分专业课程等课堂中进行培育,他们从课程特点、教育观念和理念、方式方法、培育策略等方面提出独到的见解,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思政课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整合现有的教材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线细化,并融入每门课程之中,在课堂中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2]。课堂中教师应在讲授中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个要点的精神实质,让每一位学生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内涵,基于当前社会什么问题提出的?它的提出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些内容都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才能明晰[3]。只有全面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质,让学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学生更容易入脑入心,在践行时才不会走偏走错。
哲学社会科学涵盖了哲学、政治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找准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积极挖掘哲学社会科学教材资源,拓宽这些教材的探索空间,还原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意蕴[2]。根据世情、国情、党情和校情等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并融入课堂教学进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通常聚焦知识的传授方面,忽略了学生在主要的学习时间内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对价值观引领所带来的新挑战,这就要求教师把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对学生进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相结合,发挥各门课程教学的协同推进作用[2]。这就需要教师把课程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把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能提炼出来,认真思考并找出教学内容与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契合点,将内容通过巧妙的设计,以喜闻乐见的方式隐性地渗透到课堂中[4],同时注意思想培育的互动性、长期性。如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对价值承载事实的接受过程,也是语音文字运用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融入过程[5]。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综合利用典型篇目、优美句段、象征描写、人物形象、课外阅读、作文教学等多种手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6]。音乐课程通过强烈的情感色彩和生动丰富的感染力,令学生在主动的审美体验中,心甘情愿地去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通过事例的讲解去影响学生的思想,同时教师注重自己的言行,率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和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促使学生孜孜不倦地追求专业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术探索与研究过程中的得失,引领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8]。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强调教育取向从能力导向逐渐朝着价值观导向转变,我们党历来重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聚焦的是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每位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先的教育观念[8],摒弃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管思政课教学,还是基础课、专业课教学,教师都应在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担负重要的责任。课堂中教师要正视学生价值冲突,抓住教学契机,实现角色转换,将教师与学生置于相互尊重、共同探索的平等地位,构筑温暖、有人情味、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9]。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及交流活动,教师才有可能以自身的良好品格、科学素养、心理素质和责任心,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8]。同时教师要深入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融合,增强学生以核心价值观回应和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9]。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和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方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改变过去的“一言堂”和“满堂灌”。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状况,将学生置于内涵丰富的情景中,通过设置悬念和问题[10],将学生带入“现实”情景中,学生根据相应的情景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对情景中的事件、思想和行为进行讨论、分析[9],让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以增强其对价值观的主动理解和认同,从而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探究式教学中,强调“探索”和“研究”,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进行交流讨论,可以有效地将教育过程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有效的沟通与互动,形成教育过程中的学习共同体,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实效[9]。
采用慕课等教学方法,将课堂专题教育和自媒体教学结合起来,构建当代青年所乐意接受的思政课课堂新语态[11],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顺利开展,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生活中的价值冲突与危机,善于从教材中挖掘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功能相关的,具有思想启发、行为导向和心灵震撼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比较、判断和选择[8],使他们养成辩证的思维习惯,当面对价值观冲突时,能正气凛然,坚定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习近平同志指出“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应该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和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主动地、认真地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精神内涵学深悟透,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这个灵魂,这样,既可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巩固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又能促使自己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如此,教师就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就可以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发自内心地传道、授业、解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解更加清晰明了,融入更加紧密、联系更加到位,就更容易触动学生内心,净化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纪律不仅是课堂教学秩序正常进行的保证,更是作为一个小社会(课室)里对大家的约束,反映了师生共同的价值诉求。课堂纪律作为课堂学习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活动将起到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使他们明确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因此,制订合理的课堂纪律,教师率先垂范,并要求和引导学生共同遵守,这本身就是很好的价值观教育[8]。
课堂中教师首先应通过讲授使学生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针对学生关切的问题在课堂中进行讨论,通过学生之间对核心价值观的讨论,经过分析,辨明是非,使学生最终达成共识,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课后作业也要体现核心价值观与课堂知识的关联和融合,要侧重于对学生实际生活状况和学习现状的关切,激励学生进行深层思考;也要给予学生自由表达个人意愿的空间[3],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真实状况,以便进一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通过课中、课后教育的连贯性,使学生全程受到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增强培育的效果。
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激励学生有效调控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体系中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内容,并把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要求细化为具体规定,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以价值观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课堂教学与育人教育相互衔接的课堂教学体系[1]。
科技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教学效果,网络、微博、微信等数字信息技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巨大冲击,教师要因势利导,将新媒体技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进行融合,如针对学生喜欢网络和手机的现实,建立相关承载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事例的App、小程序或互动平台,时时触动学生的心灵,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时代感和吸引力[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