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庆隽,王 华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4)
近年来,为响应医学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全国开始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规培不仅要培养青年医师的医疗基本能力,而且要使其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以为患者提供更高效的医疗服务。而目前我国医患关系作为社会关注焦点,仍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所以在规培中要对医患沟通能力加以关注,以提高医师的综合医疗服务能力。
儿科作为临床中的“哑科”是医患纠纷的重灾区,而正是这种紧张的医患关系和高风险、高负荷的工作量使得我国儿科医生越来越短缺[1]。虽然临床儿科近年来得到国家的重视,在儿科投入越来越多,但同时也要求临床儿科医师不断提高各项能力,严格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不仅要狠抓临床业务学习,还要重视医患关系,让这些即将成为临床儿科医师的规培生既有合格的职业技能,又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从而最大限度缓解医患矛盾,为患儿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近年来国家增设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旨在培养高层次的医学人才,而规范化培训主要针对的是医学生毕业后的临床教育部分,在各个规范化培训医院对规培生的临床基本技能都有足够重视,但是较少对其如何进行良好医患沟通方面进行培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对社会心理的重视程度不够[2]。而儿科医师不仅要面对有沟通能力的大龄儿童,同时要对无法正确表达自己想法的低龄儿童进行救治,所以儿科医师面临的沟通群体较成人更具有复杂性,所以要将儿科规培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以最大限度减少纠纷的发生[3]。
儿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的定点单位是三甲医院,并且儿科都是省内特别优秀的科室,整个儿科还会按照系统分成各个不同的分支,儿科规培生需要在不同的科室轮转,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临床知识和技能。所以每个科室人员都面临极其繁重的临床工作,每天要收治很多新的患者,同时要处理原患者的各种问题,并且要完成各种操作,每次进行各项操作,都要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而每个患儿家庭内部的意见尚不统一,无形中增加了儿科医生的工作量,这些重要的工作都变相“压缩”了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时间。儿科患者多,家属多,每个医生负责的患者数量也很多,科室的值班医生格外忙碌,无法保证有充足的沟通时间,可能导致医患沟通出现问题。
儿科规培生大部分是儿科学硕士研究生,也有部分博士研究生,还有少部分是大学刚毕业的社会规培生。所以对于大部分儿科研究生,教学更多集中于医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同时还要完成研究生基本课程的学习。作为儿科研究生还要面临毕业的学位论文研究和书写,同时教学医院还会对其进行临床规培考核和疑难病例分析等讲座,这些都将占据一部分其与患儿家属沟通的时间。而规培医院对儿科规培生的综合素质及人文素质培养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对于人文及医患沟通技巧的培训较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来源于国际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培训理念除了对医技能力的重视,更加注重对职业道德与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4]。
儿科规培生多为研究生,刚大学毕业,未参加过临床工作,对儿科疾病的认识仅仅为书本中的知识,而儿科疾病变化多样,规培生对疾病的认识明显不足,在与患者沟通中,交代病情时没有足够的经验与信心,仅仅依靠书本中的知识,无法解答患者家属的问题,可能导致医患沟通障碍。儿科工作量大,风险也大,除了观察患儿的基本病情外,还要面对同一患儿不同层次的家属,而不同家属对于疾病的了解程度不同,这就加大了规培生的沟通难度。当对疾病没有深入了解和掌握,面对家属提问时,会出现各种矛盾,让家属对医生产生不信任感,无形中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
前面提到大部分儿科规培生是在校的儿科研究生,属于社会广泛认可的高才生,但随着近年来社会对心理方面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发现很多优秀人才也可能存在个性缺陷问题。而在临床沟通中的个性缺陷主要表现在内向,不善交流沟通。内向的学生喜欢自己处理问题,与同事沟通较少,同时大部分内向的学生不愿意多说话,而在面对儿科的家属,语言沟通有时比用药更能解决问题。但是内向的学生恰恰在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与患儿家属和同事进行良好的沟通,使医患矛盾不断加大,最终产生纠纷。
儿科医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同时要对患儿有强烈的同情心,只有具备这些基础条件才会喜欢并且主动与患儿进行互动,最大限度减轻患儿及其家属的紧张和焦虑程度。因为儿科除了治疗患儿的疾病,还要让过度急躁的家属平复心情,只有这样才能搭建起良好的沟通渠道,才能更好地对患儿进行救治。本身人的性格可能是生来就有的,但是沟通能力可以在后天的生活和学习中积累所得。所以作为儿科医师只有努力自觉地在医疗学习和临床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才能在平时的医疗工作中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5]。
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实施,儿科医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大部分患儿家属都会选择有儿科优势的三甲医院就诊,这就使得儿科规培定点医院的患儿数量居高不下,工作总量是巨大的,需要增加临床工作人员数量。这就需要依靠国家政策,更多地向儿科倾斜,吸引更多的医学人才投身儿科工作中。对于医院来说,要对本院儿科职工给予更多关注,在人员配备数量及待遇上要有所提高。大部分儿科规培生是研究生,除了减轻他们在临床工作中的压力外,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可以适当减轻其课业负担,增加对医患沟通技巧培训内容[6]。每个研究生都必须完成自己的临床工作及科研论文,而这也是儿科规培生最难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导师及院校在完成正常的临床工作的同时,教会他们如何高效地查询、总结、撰写及修改论文。通过一系列措施减轻压力,无形中给予了儿科规培生更多的时间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只有保证足够的沟通时间,医患双方才能增加更多的了解,避免医患矛盾的产生。
在儿科繁重的临床工作中,每个儿科医师都要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只有带教教师自身拥有了这方面的能力,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才能更好地教授给儿科规培生,才能使他们用最直接的方法学习到儿科教师常年积累的经验。所以要定期对这部分教师进行培训,只要教师自己做到,才能教授给学生。在儿科规培教学中相对增加医疗沟通课程的比重,传授儿科医患沟通技能,并在儿科临床工作中积极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更好地完成儿科临床工作。
作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师,必须熟练掌握儿科各系统多发病、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只有对儿科疾病深入学习和了解才能初步掌握临床收治患儿的基本情况。在每次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中,面对家属最关心的“我的孩子到底得了什么病?这个病怎么得的?这个病以后能不能留后遗症?”等这些问题,规培生只有对疾病有充分了解,才能更好地解释病情,最大限度地帮助患儿家属解除困惑。不同的患儿家属,知识面不同,所提问题层次也会有所不同,可能会涉及医疗前沿知识,那么这就要求儿科规培生除掌握常规疾病治疗方法外,还要对疾病的前沿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避免医患矛盾发生。
每一名规培生在不同的科室都有指定的带教教师,儿科带教教师在教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关注规培生的心理状况,因材施教。当然性格开朗的学生在与同事及患者的沟通上往往比内向的学生更有优势,所以带教教师对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学生要更加关注,不能学生不问,就放手让其自主处理医疗工作。带教教师要多方面关注规培生,让其感受到温暖,让内向的学生走出自我,成为医疗群体中的重要一员;规培生自己感受到温暖,才会用更加真诚的耐心和爱心去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从而更好地完成临床规培任务。
儿科规培生大多数为大学本科毕业不久的研究生,在既往的生活中,接触儿童群体较少,即使本身具备充足的儿科医疗常识,但是儿童总有自己的特殊性,其家属也有相对过于紧张的情绪。儿科医生面对这种不善于沟通的病患时,一方面要与家长沟通,了解详细的病史;另一方面要详细查体,分析相关检查化验结果,为患儿得出最终的诊断并且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在此过程中儿科规培生既要作为医生给出合理的治疗方案,也要换位思考患儿家属的想法,以何种沟通方式,才能够最大限度减轻家属的焦躁情绪,帮助其更好地了解患儿病情,让家属感觉到医生是站在家属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增加彼此的互信度,减少矛盾的产生。
临床儿科医生特别忙,时间特别紧张,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没办法和患儿及其家属沟通,其实还是对沟通不够重视。沟通不仅有语言的还有动作行为层面的沟通,但想要完成这些沟通,首先是要有时间,当重视了这种必要的沟通后,在每天的工作时间分配上就会对沟通时间有所调整。时间有了,才能更加充分地了解患儿的病情及其家属的困难和需要,深入了解患儿就诊的目的,针对患儿及其家属急需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沟通,提高沟通效果;围绕患儿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诊疗和医患沟通。儿科医生主要沟通群体是患儿的家属,这首先要了解家属的文化水平,针对不同工作和受教育程度的家属开展的医疗沟通也应有所不同,只有掌握了家属的基本信息才能更好地展开交流。
要了解患儿及其家属的情况,首先要做到有效的倾听。在正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交流,倾听也很重要,当患儿家属内心焦急,这时儿科医生能做到良好的倾听,并及时给予对方反应,会激发对方的谈话热情,同时也会从倾听中获取更多的病情所需和沟通的重点[4]。患儿及其家属在医生耐心倾听的同时,也会减轻自己紧张的情绪,在此基础上能够加深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儿科规培生刚进入临床工作时,会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可能会出现急躁情绪,这就需要带教教师对规培生进行指导,使其明白专心倾听的重要性,而一些简单的目光交流,恰当的行为以及不时的记录,都可以让诉说者产生信任感,同时感受到来自医生的关爱和尊重。
当患儿及其家属将自己的诉求都表达后,医生要从有限的倾听时间内总结出基本的患儿病情特点及其家属急迫所求,构思出基本诊疗方案和沟通的重点,再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帮助家属了解患儿的基本情况,同时适当应用专业术语,解决家属最想知道的问题。此外,要注重非语言的释放,一个握手,一个微笑,以及对患儿的一个抚摸,都会让患儿及其家属感受到温暖,这种肢体上的语言更能获得彼此的好感,增进彼此的信任,为以后医疗工作的实施提供便利,同时也能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国家对规培越发重视的今天,规培基地除了重视临床科研技能培养外,还要将沟通能力列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定期组织临床医生参加医患沟通培训,通过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提升个人的诊疗水平,以高效地为患儿及其家属提供诊疗服务,最大限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为儿科规培生今后的医疗工作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