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凯
(宜州区人民医院,广西 河池)
慢性胃溃疡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慢性消失系统疾病,在十二指肠或胃中更为常见。临床症状表现为慢性腹痛、泛酸以及饥饿不适等[1]。若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则会导致黑便、呕血。根据慢性胃溃疡的病因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是饮酒、生活不规律、药物因素、精神因素以及遗传因素等。此外,慢性胃溃疡的发作期较长,并且该病易于复发。传统西药治愈率不高,在临床上通常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为此本次对慢性胃溃疡的药物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大多数胃溃疡较深,但十二指肠较浅。胃溃疡疼痛通常在进餐后发生,然而十二指肠溃疡多在进餐前或晚上发生,在临床上更为常见。胃溃疡的诊断:该病具有周期性发作,病程发展慢,且具有季节性变化,饮食不当和精神因素常常与之相关;上腹部隐痛或灼痛,且多有泛酸嗳气,服用碱性药后能够缓解,多发生在饭后半小时[2]。过多的运动会导致粪便隐血;基础泌酸量以及最大泌酸量检查正常或略微偏低,不发生游离酸缺乏症;通过胃镜检查能够表现出圆形或椭圆形。底部和边缘整齐的溃疡,在临床上可分为活动期、愈合期以及瘢痕形成期。采取X线钡餐检查能够较好的观察到征象,如粘膜皱装集中、充影,局部压痛、激惹变形等,可作为临床参考。患有上述疾病的患者可以诊断为胃溃疡,需要与恶性溃疡鉴别。此外,另外,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还应进行胃粘膜活检进一步确诊,若确诊为胃溃疡,则需要采取及时的治疗。
仅采取西药用于治疗慢性胃溃疡,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其临床治疗有效率相比较单纯的中药较高,其治疗疗程要短于中药。在临床上对慢性胃溃疡患者的西药治疗,较多采取雷尼替丁或奥美拉唑和硫糖铝用于抑制胃酸分泌,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如阿莫西林和甲硝唑等[3]。此类药对治疗慢性胃溃疡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期间,需要对药物适应症予以注意。尤其是以前服用过强的松、消炎痛以及地塞米松和阿司匹林的患者,需要对以上药物予以停止服用,同时避免使用会损害胃粘膜的药物。如果要求患者服用这些药物,需要根据医嘱酌情使用。
2.1.1 二联疗法
其是两种药物的组合应用。根据相关研究,胶体铋和呋喃唑酮的根除率可达80%。该药价格便宜,适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其他双重疗法也已经在临床上进行了研究。根除率仅约50%,不适合采用。
2.1.2 三联疗法
标准三联疗法主要是基于胶体铋,再加上两种抗生素,胶体铋加四环素或阿莫西林,其Hp根除率可达到90%。但该剂量具有约30%的副作用。若将这两种抗生素的剂量减半,经国内外临床观察,疗效与标准剂量相似,副作用大大降低,患者可以耐受。已在国内外广泛使用。这就是所谓的低剂量标准三联疗法。近年来报道的一种新三联1周疗法,是将胶体铋改为质子泵抑制剂加两种抗生素,奥美拉唑加克拉霉素和氨苄青霉素。治疗4周后,溃疡愈合率达到90%以上,Hp根除率也达到90%以上。此外有报道表示,使用低剂量的新三联疗法治疗一周,服用奥美拉唑将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的剂量减半,其疗效类似于上述的大剂量新三联疗法。治愈率无明显差异。其治疗机制可能是PPI升高了胃中的pH,适合Hp生长的pH带较窄。胃中的高pH环境则都会对Hp的代谢产生影响,且增高其对抗生素敏感性。
2.2.1 H3受体
于90年代发现了H3受体。近几年的研究发现H3受体分布在中央系统和胃肠道中,并且已经能够合成多种H3受体拮抗剂。胃酸分泌可通过选择性拮抗H3受体予以抑制,在采取动物实验后,能够的得出较好的胃酸抑制作用。 脑肠肽是H3受体拮抗剂,已经发现其与许多胃肠道疾病的发生有关并且具有研究价值。
根据相关研究得知,溃疡的愈合是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成分增生以补充受损或坏死粘膜的复杂过程。为了获得可观的溃疡愈合质量,需要对治疗药物提出更高的要求。
2.3.1 表皮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可以对表皮细胞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也可以刺激间质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生长分化。人体的整体生长、发育和分化与表皮生长因子的参与密不可分。研究表明,表皮生长因子可保护消化道粘膜,并且经促进溃疡边缘的上皮组织的增殖和分化来促进溃疡的愈合,对溃疡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2.3.2 三叶肽因子
三叶因子可与表皮生长因子共同参与细胞上皮的的重建,对细胞凋亡起到降低的作用,同时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三叶肽因子能够与粘液中的糖蛋白相互作用来增强粘液凝胶层,从而降低损伤并起到保护粘膜的作用。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通过口服三叶肽因子,或皮下静脉注射三叶因子蛋白均能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2.3.3 细胞生长因子
细胞生长因子不仅能够对血管的生成起到促进效果,还可以对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予以加速,有研究证明细胞生长因子是溃疡愈合过程中重要的因子。其功能与HGF的增加以及COX-2通过前列腺素间接抑制胃酸分泌,因此对溃疡的愈合起到显著的效果。
在我国中医学上认为,慢性胃溃疡归于“胃脘痛”的范畴,此病能够在全年龄段发生,其中青壮年的发病率较高,且男性的发病率相对较高[4]。关于中医治疗胃溃疡的原则,据相关研究得知,中医对胃溃疡的作用机理则是对胃粘膜防御因子予以增强,减弱攻击因子,同时对胃动力予以加强。另有研究证明,胃溃疡的治疗能够较好的调节脑、胃中自主神经的分泌,可起到临床症状改善的效果,而脑中的乙酰胆碱转移酶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单纯中药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不易复发,但治疗周期长,治疗有效率则不及西药治疗。
在慢性胃溃疡的治疗中,采取单一中药或西药治疗,其所带来的治疗效果不佳,因此,目前在治疗慢性胃溃疡的方法则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根据相关研究结果得知,中西医结合治疗要优于单纯的西药或中药治疗[5]。一些学者采取动物实验,其研究表明,使用胃丸对慢性胃粘膜损伤的大鼠就西宁治疗,得知胃丸可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并且胃丸可对粘膜血流的机制起到改善作用。同时对胃粘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以及大鼠具有剂量依赖性。另据报道得知,愈胃方联合西药四联疗法治疗慢性胃溃疡患者,其中愈胃方中含有炙甘草、自芍鸡内金、元胡、竹茹、白及、炒蒲黄、丹参、乌贼骨、段瓦楞子。其治疗有效率要显著优于单纯的四联疗法[6]。中愈胃方联合西药四联疗法治疗的治疗有效率高达87%。有相关研究中了解到,甲硝唑、次枸橼酸铋钾以及雷尼替丁与六君子汤联合治疗慢性胃溃疡,可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其中六君子汤中含有三七、炙甘草、蒲公英、海螵蛸、制半夏、陈皮、白及、连翘、白术茯苓、党参等。其治疗有效率达到98%。在上述的相关研究结果中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溃疡有显著效果,其临床治愈率较高。对于采取单纯中药以及西药治疗较差的患者,可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另外,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可采取脾胃中药制剂与抗生素结合治疗。抗生素类药物可对慢性胃溃疡引起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有着显著的效果,中药制剂能够对患者的脾胃有着较好的调和作用,同时起到调节作用,应用于临床,能够起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在对慢性胃溃疡患者进行治疗时,应首先进行保守治疗。较适用的药物主要采取H2受体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以及胃粘膜保护剂等。由于多频次采取保守治疗无效且治疗效果不显著的患者,可采取手术治疗。在采取手术治疗时,需要对手术指征予以注重,一般采取手术治疗是为了防止严重并发症以及胃出血、胃穿孔[7]。患有严重胃溃疡的患者需要对饮食习惯进行合理的调整。如果病情严重且饮食不合理,则可能因胃溃疡而引起癌症的可能性。前后进行强化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若必要时应需要考虑采取手术治疗。
对于慢性胃溃疡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上包含了中药、西药以及中西医结合和外科治疗。仅采取西药治疗慢性胃溃疡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但其治疗有效率要高于中医治疗,同时治疗周期要短于中药治疗。采取中药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不易反复发作,但是采取中药治疗的周期较长,治疗效果要低于西药[8]。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将两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互补,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因此在临床上应用较多。手术治疗则是针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术前应着重注意手术指征。在临床治疗期间,应加强患者的饮食、生活指导和心干预,以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