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栋煜 袁红斌 李永华
1 临床资料患者女,69岁,身高158 cm,体重55 kg,BMI为22 kg/m2。因“尿色加深伴皮肤、巩膜黄染10 d、体重减轻7 kg”于2019年1月29日由普外科以“胰腺肿瘤”收治入院,考虑手术治疗。患者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清楚,血压135/75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70次/min,律齐;胸廓对称,双下肺呼吸音弱;皮肤、巩膜中重度黄染,肝区叩击痛阳性,余未及明显阳性体征。血液检查提示肝功能异常:总胆红素(TBil)354.9 μmol/L(正常参考值为4.7~24.0 μmol/L), 直接胆红素(DBil)198.7 μmol/L(正常参考值为0~6.8 μmol/L),ALT 727 U/L (正常参考值为0~40 U/L), AST 660 U/L(正常参考值为0~45 U/L)。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血CA19-9为3 378.0 μg/L,血CEA为6.15 ng/L, 血CA125为35.76 U/mL。动脉血血气分析示:FiO2为21%,pH值为7.41,paO261 mmHg,paCO238 mmHg, 血红蛋白(Hb)为9.7 g/L, 乳酸为0.8 mmol/L。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8次/min。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瓣钙化,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胸部CT示双侧胸腔积液伴两下肺部分肺不张。腹部CT平扫+增强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示胰头肿块伴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胰腺段狭窄,主胰管扩张。
2 多学科诊疗经过因患者年龄大,一般情况差,肝功能存在明显异常,术前请相关科室进行会诊。
普外科意见:患者因黄疸进行性加重入院,伴有中上腹间断隐痛,腹部CT平扫+增强示肝内外胆管、胰管扩张,胰头部低密度灶。根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资料,胰腺恶性肿瘤诊断明确。肿瘤靠近胰腺包膜生长,周围肝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门静脉均未见明显受累,属于可切除胰腺肿瘤,有手术指征。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
介入科意见:患者入院前出现腹痛伴寒战、发热等症状,提示胆管炎可能,入院后体格检查发现黄疸症状较严重,血液学检查提示肝功能明显异常,建议暂缓手术,可先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以减轻黄疸,改善患者肝功能。
麻醉科意见:患者ASA分级Ⅲ级,活动耐力为4个代谢当量(MET),拟行PD。由于患者的肝功能和心、肺功能均较差,对大手术的耐受性差,围术期麻醉风险高。同意介入科的意见,暂缓手术,先行PTCD术改善肝功能,给予充分保肝、营养支持治疗后再考虑施行手术。需制订个体化的麻醉方案,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围术期安全,实现患者快速康复。
综合以上意见分析,该患者围术期诊疗关键:①肝功能异常会影响药物的代谢,麻醉方案宜在全身麻醉的基础上复合腹直肌鞘阻滞(RSB),以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同时提供良好的术后切口镇痛;②术前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术中采用低潮气量(VT)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多次行手法复张,必要时进行术后呼吸支持;③维持合理的麻醉深度,保持组织器官灌注良好,预防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④PD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术中应注意体温保护,维持液体平衡和内环境的稳定。
患者经PTCD减轻黄疸处理,同时行保肝、营养支持治疗后,复查肝功能指标有所好转(TBil 75.1 μmol/L, DBil 39.9 μmol/L, ALT 44 U/L, AST 35 U/L)。复查腹部CT示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胰头病灶无明显进展。经积极处理后,患者肝功能和全身状况较前明显改善,拟择期行PD。
3 麻醉管理患者于2019年2月15日在全身麻醉下行PD,采用上腹部正中切口。患者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无创动脉血压、中心体温(鼻咽温)和脑电双频指数(BIS)。①行左侧桡动脉穿刺置管术监测有创动脉压,建立外周静脉通道,预输加温乳酸钠林格液(6 mL/kg)后行麻醉诱导。面罩充分去氮给氧,依次静脉给予地佐辛2 mg、瑞芬太尼20 μg、顺式阿曲库铵15 mg、瑞芬太尼60 μg、丙泊酚50 mg进行麻醉诱导,肌肉松弛(简称肌松)完全后在可视喉镜下经口插入ID 7.0气管导管,固定于距门齿22 cm处。听诊双肺呼吸音对称,接呼吸机行机械通气,设VT为380 mL,呼吸频率10次/min,PEEP 5 cmH2O(1 cmH2O=0.098 kPa),吸呼比1∶2,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35~45 mmHg,FiO250%。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②诱导后20 min内给予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0.6 μg/kg,余以0.2 μg/(kg·h)维持至手术结束。于超声引导下行双侧RSB,每侧给予0.375%罗哌卡因20 mL+右美托咪定20 μg。③术中吸入七氟烷0.6~0.8 MAC,维持BIS于45~60,血压于(100~140)/(60~90) mmHg。按需追加顺式阿曲库铵,关腹前静脉注射羟考酮10 mg。④手术历时4 h,术中出血量约为600 mL,输注乳酸钠林格液1 200 mL、琥珀酰明胶500 mL、悬浮红细胞400 mL、血浆200 mL,尿量700 mL。术毕顺利拔管,生命体征平稳,在麻醉恢复室内观察1 h后返回ICU。术后采用静脉电子镇痛泵行自控镇痛,使用羟考酮注射液,规格为1 mL:10 mg,取4 mL药液加入多拉司琼12.5 mg稀释至100 mL0.9%氯化钠溶液中。镇痛泵设置:背景剂量为2 mL/h,共使用羟考酮0.8 mg/h;单次给药剂量2 mg(5 mL),锁定时间为15 min。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中和术毕动脉血血气分析结果示电解质和酸碱度均在正常范围内。
4 术后随访术后24 h病房内随访,患者意识清晰,生命体征平稳,疼痛VAS评分0~2分,无明显恶心、呕吐、认知功能障碍等。患者术后7 d恢复良好,拔除引流管后出院。
5 讨 论PD是普外科最为复杂的术式之一,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多,患者术后恢复慢。若条件允许,PD术前应常规进行MDT诊疗,制订合理的围术期综合治疗措施;麻醉科医师需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病情,术中优化麻醉方案,术后提供良好的镇痛。
阻塞性黄疸患者术前多伴有胆道感染和肝功能损害,同时存在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贫血、低蛋白血症等继发性病理生理改变,应积极进行抗感染、保肝和营养支持等治疗;必要时,暂缓手术,待患者调整至最佳状态。应选用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麻醉药物,采用全身麻醉复合腹壁神经阻滞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减少药物蓄积和不良反应的发生。除了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等外科手术的共性问题外,PD还面临在患者腹腔探查期间出现的高血流动力学反应、术后切口的严重疼痛、术后低体温和呼吸功能损害等麻醉难题。
开腹手术在行腹腔脏器探查时,内脏感觉神经纤维感知机械牵拉刺激时会产生传入冲动,从背根进入脊髓或沿脑神经进入脑干,引起相应的反射活动,有60%~85%的患者可出现高血压(收缩压>160 mmHg)、心率加快(心率>100次/min)等高血流动力学反应,若持续5~15 min,可能会导致围术期发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对老年患者极为不利。强烈的手术刺激还可引起一系列内分泌、代谢和免疫应激反应,是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重要诱因[1]。2018年上海长征医院麻醉科团队开展的一项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2]发现,麻醉诱导后即刻静脉泵注0.6 μg/kg负荷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在20 min内泵注完毕,并以0.2 μg/(kg·h)维持至手术结束,可显著降低腹腔探查前、后期所致的高血流动力学事件发生率,使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显著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和缩短患者的拔管时间。本例患者也按照此方案进行麻醉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PD通常采用上腹部正中切口,切口长且术后疼痛剧烈。患者术后因为疼痛而惧怕深呼吸和咳嗽,导致呼吸浅快,影响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及时排出,容易发生术后肺不张和肺部感染,不利于患者术后早期肺功能的恢复[3]。术后剧烈疼痛还会影响机体的内分泌、代谢、免疫等功能,增加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风险。静脉给予大剂量的阿片类药物可起到一定的镇痛作用,但也会导致恶心、呕吐、过度镇静、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4]。NSAID药物则会增加胃肠道出血和溃疡、心血管事件,以及肾功能不全等[5]的发生。硬膜外阻滞尽管可以提供良好的围术期镇痛,抑制机体的应激反应,但操作难度大,对患者凝血功能水平要求高,容易出现硬膜外血肿、感染、全脊麻和术后胸腰背部疼痛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和早期康复[6]。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和RSB有良好的腹壁镇痛效果,已大量应用于临床实践。本研究团队的前期研究发现,使用0.375%的罗哌卡因30 mL行单侧腹横肌平面阻滞可为经腹直肌切口提供(9.8±2.5) h的有效切口镇痛[7];0.375%的罗哌卡因20 mL行双侧RSB则可显著减少术后6~12 h内上腹部正中切口静息痛的发生,降低咳嗽痛的数字评分法(NRS)评分,并显著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剂量[2]。本例患者行双侧RSB,术中未用芬太尼或舒芬太尼,术后辅以静脉镇痛泵,术后24 h切口的疼痛VAS评分均未超过2分。
胰腺手术时间长、腹腔暴露范围大,以及术中需输血和输液等均会引起患者体温下降,术后可能发生寒战和苏醒延迟,同时对心血管系统、凝血功能、免疫系统造成严重影响,术中应注意监测患者的体温。本例患者予背部铺加温毯,暖风机持续吹风保温,再联合使用输液加温仪,使患者的体温始终维持于37 ℃以上。
胰腺手术属于上腹部手术,其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中下腹部手术。针对本例患者采用 “低VT肺通气保护策略”,以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具体措施:①低VT+PEEP: VT为7 mL/kg,PEEP为5 cmH2O;②避免吸入纯氧,防止吸收性肺不张:FiO2≤60%;③采用间断肺复张术,每45 min人工膨肺30 s,压力维持于30 cmH2O;④积极输血,维持较高的Hb水平(>90 g/L),保证足够的血液携氧能力;⑤减少患者麻醉期间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避免苏醒期肌松药残余。
本例患者术中处理的不足之处:①应使用肌松监测,有利于术中更好地维持合适的深肌松,同时也可以避免术后的肌松药物残余;②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应用血栓弹力图来评估患者凝血功能,预防术中血栓发生和指导临床合理输血。
综上所述,MDT诊疗对于危重患者平稳渡过围术期具有重要意义,麻醉科应起到主导作用,可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以患者为中心,制订个体化的麻醉方案,实施精准麻醉,保障围术期麻醉安全,促进患者快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