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金利,周 澎
(招远市辛庄畜牧兽医站,山东 招远 265400)
猪口蹄疫在养猪业发展中,因为对成年猪的影响较小,所以经常受到忽视,该病目前在各地猪场特别是村镇级的养猪户中,防控观念还十分薄弱,防控水平亟待提升。仔猪患此病具有超过80%的病死率,一旦仔猪群体大面积流行口蹄疫,养殖场则面临巨大损失,且危及市场猪肉制品的卫生安全。本文围绕猪口蹄疫的流行与防控措施进行了相关研究,以供参考。
此病的传播群体较多,包括人、犬、兔、猫、鸭、鸡、猪等,大部分动物都可感染口蹄疫病毒。该病能引起链球菌病、水肿等病发症,易感群体为偶蹄动物(自然条件下),从低到高的易感偶蹄动物为猪、山羊、绵羊、骆驼、水牛、牦牛、黄牛,病毒传播媒介包括非易感动物、养殖场往来人员、被污染的水源、饲料、用具以及场地等,病毒经由呼吸道、皮肤、黏膜、消化道侵入动物体内。此病具有周期性流行特点,具体为3~5 年1 次大流行,2~3 年1次小流行,相较于夏季而言,其他3 个季节发病率更高,其中春季是猪口蹄疫最为流行的时节,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传播还与环境消毒情况、饲养管理工作、免疫程序、动物存活率等多方面因素相关。
想要有效防治猪口蹄疫病,仅仅掌握其流行病学还远远不够,需要了解此病的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才能更好地鉴别诊断病情,确诊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保证疾病防控工作科学合理。
猪口蹄疫是一种具有潜伏期的常见病,一般情况下潜伏期以1~2 d为主,也出现过潜伏期更长的病例。发病过程较急,发病猪初期阶段的临床表现主要有:食欲减退,精神沉郁,体温升至约41 ℃,蹄部、乳房、鼻翼、咽喉、口腔等部位有不明显的发红发热问题。病情发展2 h以后,以上部位开始出现大小如米粒或者蚕豆般的水泡,患猪站立困难,大部分时间侧卧在圈舍,行动起来瘸拐现象严重。随着病情持续发展,水泡会发生破裂情况,有透明或者黄色液体从中流出,造成溃烂面。患猪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治疗措施,病情继续加重,舌部与口腔黏膜会出现严重病变,采食愈加困难,免疫力逐渐降低,个别患猪会因继发合并感染而出现死亡。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可观察到以下病理变化:心肌有松软变化,心包内存有积液,切面有灰白色或者淡黄色斑点,伴有些许条纹,该病以“虎斑心”为主要的病理变化特点与诊断依据。
首先,实行精细化饲养管理模式。加大对猪口蹄疫的防控宣传力度,养殖场制定并严格落实管理机制,从营养管理、人员管理、运输管理、引种管理等多方面入手,降低猪口蹄疫的病毒传播几率,同时提高猪群抵抗疾病的能力,提倡“自繁自养”,必要的引种工作,坚决禁止采购疫区猪,严格检查引种的相关检验文件,采取猪场封闭式管理方法,将动物疾病防控制度落到实处。其次,按时完成疫苗免疫程序。目前现行强制生猪养殖免疫病种体系中,就含有猪口蹄疫病,所以按时完成疫苗免疫程序既是客观要求,也是该病预防的有效途径。仔猪首免适宜时间为断奶后10~15 d,强化接种适宜时间为1月龄后,能大大减小仔猪感染口蹄疫病毒的几率。养殖场需结合母猪、种公猪具体生产情况和实际体质,采取相应的免疫程序,一般来说按照3~4 次·年-1进行免疫即可,可充分体现疫苗接种的高效性。最后,加强卫生消毒力度。常见的猪场消毒药品包括氢氧化钙、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等,这些药品具有水解核酸与蛋白质的功效,能破坏酶系统,进而产生灭杀口蹄疫病毒的强大作用。养殖场定期落实消毒措施,配合日常清洁卫生工作,能够起到预防猪口蹄疫的作用。
猪口蹄疫病的防控,既要预防也要控制,而对症下药的治疗工作就是控制病情发展蔓延和控制疫情影响的关键所在。首先,猪场发现疑似病例后,要马上隔离疑似病例,观察其他猪有无猪口蹄疫病临床表现,单独饲养管理疑似病例和健康猪,可在专业兽医建议下扑杀病情严重的猪,无公害化处理病死猪,将传染源牢牢控制住,避免疫情扩大传播。其次,针对舌、鼻、口部位的溃烂治疗,可采用收敛、抗炎药物局部处置,使用硫酸铜溶液(1%~2%浓度)、碘酊甘油溶液(10%~20%浓度)、高锰酸钾溶液(0.1%~0.2%浓度)对患猪糜烂溃疡面进行洗涤,有明显的治疗与控制效果。配合抗生素软膏的涂抹,避免细菌感染,加快恢复溃疡面的速度。再次,针对蹄部的溃烂治疗,需在干燥地面上处理患猪,使用生理盐水对浓重、糜烂的蹄部进行冲洗,制作拌有碘酊甘油(20%浓度)或者抗生素软膏的药槽,让患猪踩踏,注意患猪不可踩踏到垃圾、粪泥等物质,避免蹄部继发感染。最后,针对乳房部位的溃烂治疗,先采取硼酸水(2%~3%浓度)或者肥皂水清洗发病部位,接着将抗菌消炎软膏均匀涂抹在上面,注意细菌感染的预防问题,加快发病部位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