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寒
(绥中县农业事务服务中心,辽宁 葫芦岛 125200)
猪圆环病毒病引起的副猪嗜血杆菌病是养猪行业中常见的病害,主要表现症状为多发性的关节炎、脑膜炎、浆膜炎等,幼猪是主要感染对象,其他年龄段的猪也有被感染的几率。该病不但会造成猪直接发并或死亡,还会引发其他多种并发症,给养猪业带来严重危害和损失。文章针对猪圆环病毒与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的情况进行分析,对其诊治方法进行简单的探讨。
猪一旦被圆环病毒所感染,会使身体的免疫机能下降,继而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造成猪的精神状态不好、食量下降、体温上升等情况,几日后猪还会出现皮肤及角膜苍白或黄染现象,并伴随一些呼吸系统病症,如咳嗽、哮喘、呼吸加速等,并伴有关节炎、跛行、无法站立等情况,发病在幼猪身上还会引起震颤、消瘦甚至衰竭死亡等现象。该病的感染性极强,病死率也非常高。
对病猪进行解刨检验可以发现,其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以肺部、颌下、肠道、腹股沟部位的淋巴结最为明显。并可见呼吸系统中气管内有分泌物和血块。心脏中有渗出物并呈现出胶冻性状,还有些病猪心脏表面会伴有绒毛。还可见肺部不同程度的病变,纤维物质使肺组织和胸膜发生粘连,形成囊肿。肾脏表面还会呈现灰白色的坏死斑。关节部位肿胀,切开后可见透明积液。
将病猪体内的各种积液进行无菌方式的采集,包括关节积液、腹腔积液、心包积液等,采集后直接涂在载玻片上,并采集肺、肝、淋巴结等置于触片上,运用干燥固定的方式并进行革兰氏染色实验,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可以看到形态多样化的革兰氏阴性细小杆菌,有球状、杆状、丝状,但多数为纤细杆菌。将病猪的血样进行采集,在45 ℃的环境温度下放置2 h,然后对其进行2 000 r·min-1的离心10 min,对血清进行分离,再利用猪圆环病毒快速检测卡进行检测,结果通常可见血样中含有圆环病毒粒子。结合发病症状、解剖病理变化和实验室的检验分析,能够对病猪进行确诊,可以确定是否感染猪圆环病毒病继发副猪嗜血杆菌感染。
根据实验检查可以得出结论,猪圆环病毒具有两个血清类型,其中之一为致病性的病毒,对猪有较强传染性和感染性,猪群一旦受到该病毒的感染,很容易导致整个猪群的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加大了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毒入侵的可能,增加了猪群患病的几率,极容易造成混合型的感染病发,使病情加重。在实际饲养过程中,为了有效预防此类病害的发生,应重视对猪的日常饲养管理,建立健全安全养猪制度,落实好对猪舍的消毒工作,及时进行疫苗的接种,采取科学合理的药物预防措施,与此同时还要做好监测和防控,及时发现猪的不正常情况,一旦发现病猪应立即隔离,采取药物治疗,控制病害的发展和蔓延。
对其进行治疗前首先应当对病猪进行筛选,将已经没有治疗价值的猪进行淘汰,对症状较轻且病程较短的病猪要及时进行药物治疗,主要采取强力霉素、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和头孢类药物治疗,同时肌肉注射维生素C 注射液和黄芪多糖注射液,以提升病猪的免疫功能。对于食欲减退的病猪,可以肌肉注射氨基比林、鱼腥草、头孢噻肟,连续注射3 d,注射1次·d-1;针对关节肿大的病猪,可以肌肉注射头孢噻呋钠,同样连续注射3 d,1次·d-1。另外,还要及时给没有感染的猪注射疫苗,并且在注射后的20 d 要对其进行二次免疫疫苗注射,同时在其饮食和饮水用要添加黄芪多糖或氟苯尼考以及电解多种维生素,进行药物预防,目的是增加猪的免疫力和抗病毒能力,清除体内存在的致病菌。通过以上的药物治疗方式,能够良好的抑制猪圆环病毒病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症,使病猪快速康复,全部治愈后,需要再观察两周,若没有新的病例出现,则表示病毒已经被成功的控制。
由此可见,猪圆环病毒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的疾病,其单独发病的病死率并不是很高,多数时候都是由于继发性副猪嗜血杆菌病毒感染,才导致了病猪的大量死亡,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和诊治措施,才能抑制病毒,尽可能的减少养猪行业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