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
(1 江西中医药大学 江西 南昌 330100)
(2 舟山广华医院骨科 浙江 舟山 316000)
跟腱是人体中最为粗大的一种肌腱,由头肌腱与比目鱼肌在足跟上方15cm 位置汇合而成,其主要功能为趾屈、屈小腿,在行走、提踵以及跑跳等行为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陈旧性跟腱断裂一般是由于在治疗新鲜跟腱断裂时方法不当,或治疗时机有延误等原因造成。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70 例陈旧性跟腱断裂,对拇长屈肌腱转位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9 年6 月—12 月在我院治疗的70 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临床症状均与陈旧性跟腱断裂的相关诊断标准相符合。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5 例。对照组中,男性21 例,女性14 例,年龄最小20 岁,最大59 岁,平均年龄为(36.2±3.3)岁;左侧受伤19 例,右侧受伤16 例;闭合性损伤22 例,开放性损伤13 例。实验组中,男性22 例,女性13 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0 岁,平均年龄为(37.7±3.1)岁;左侧受伤20 例,右侧受伤15 例;闭合性损伤24 例,开放性损伤11 例。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在基本资料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研究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跟腱牵引吻合方式治疗,具体措施如下:患者取俯卧位,足背处放置软垫使膝盖屈曲至30°选择跟腱断端正上方约2 厘米处的两侧皮肤行长度约1 厘米的切口直至跟腱处,使用一根28 号钢丝用来穿过跟腱,沿着皮下至跟腱远端设置腰椎穿刺针[1]。钢丝穿过此处后,取出腰椎穿刺针,另一根钢丝以同样方式穿过跟腱远端。将钢丝固定在针的两侧,连接牵引力,重量为3kg。牵引前,对钢丝出皮情况进行记录,观察钢丝长度,估计断端距离,直至断端距离小于2cm,牵引时间为2 ~4d。牵引治疗后采用跟腱吻合术治疗,患者采用俯卧位,在跟腱外侧做一个长约3 ~4cm 的纵向切口,切断深筋膜与腱鞘,使断端得到充分暴露,去除断端间存在的瘢痕组织。等到两切口端完全松解,且新鲜创面充分暴露后,使用10 号线为断端的改良Kessler 法对腱鞘进行缝合,0 号线对腱鞘进行缝合。术后帮助患者膝关节屈曲30°、踝趾屈曲30°,然后用石膏进行固定;术后3 周采使用高跟短肌腱石膏进行外固定处理,术后6 周拆除石膏,并开始踝关节功能恢复训练,12 周后开始恢复正常行走,术后半年内禁止剧烈运动。
实验组采用拇长屈肌腱转位方式治疗,具体措施如下:给予硬膜外麻醉后,选择跟腱内侧0.5cm 位置行纵向切口,使跟腱断端暴露出来,去除断端之间存在的疤痕组织。拇长屈肌肌腱在第一跖骨内侧5cm 长的纵向切口下,远端缝合到趾长屈肌腱,近端从纵切口拔出。选择4.5mm 钻头将拇长屈肌腱由内向外移位后,穿入跟腱断端的近端肌腱[2]。踝关节屈曲成10°后,使用2-0 非吸收缝线在跟腱两侧冲洗拇长屈肌肌腱缝合线,使用2-0可吸收缝线对筋膜组织与皮肤进行缝合,短腿石膏支撑固定踝关节10°屈曲。术后2 周拆除缝合线,6 周后将石膏支架更换掉,8 周后进行适度的负重锻炼,12 周后取出支架,半年后根据恢复情况进行适当慢跑锻炼。术后进行为期1 年的跟踪随访,采用Arner-Lindholm 标准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采用Arner-Lindholm标准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优:患者接受治疗后,无任何不适感,提踵有力,行走与肌力恢复正常。良:患者接受治疗后,有轻度不适感,提踵稍无力,患侧肌力稍低于正常侧。差:患者接受治疗后,有较强不适感,提踵无力,患侧肌力大幅减弱。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研究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 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后,实验组的治疗优良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为运动系统损伤中,跟腱断裂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损伤,多与剧烈运动有关[3-5]。陈旧性跟腱断裂一般是由于在治疗新鲜跟腱断裂时方法不当,或治疗时机有延误等原因造成,当前手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方法非常多,但是对于拇长屈肌腱转位治疗方式的研究比较少,为对拇长屈肌腱转位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本次研究将2019 年6 月—12 月在我院治疗的70 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随机编入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跟腱牵引吻合方式治疗,实验组采用拇长屈肌腱转位方式治疗,术后1 年随访。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治疗优良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因此,拇长屈肌腱转位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能够取得非常理想的临床效果,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值得在临床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