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迪 陆威 张艳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2)
小儿大便次数增多,性状发生变化,在未明确确切病因之前统称小儿腹泻病。WHO 调查表明,小儿腹泻病发病频繁,每个儿童一年内至少一次腹泻,腹泻发病率仅次于呼吸系统疾病[1]。有数据表明,我国5 岁以下小儿的腹泻发病率为201%,平均每个儿童每年发病2 次[2]。急性腹泻是指病程<2 周的腹泻类型,其对小儿消化系统功能影响较大,易导致小儿营养吸收不良,影响小儿身体发育。目前,随着公共卫生消毒措施的增强和生活水平的提升,细菌感染所致的小儿急性腹泻有所减少,但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小儿急性腹泻仍较为常见[3]。为进一步明确小儿急性腹泻的常见病原微生物分布,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本文选取本院2017 年1 月—2018 年1 月的220 例小儿急性腹泻患儿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鉴定,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2017 年1 月—2018 年1 月的220 例小儿急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5 例,女115 例,年龄2 个月~5 岁,平均(1.48±0.31)岁,其中1 岁以下患儿44 例,1 ~3岁患儿117 例,4 ~5 岁患儿59 例。从发病到住院时间为22 ~69h,平均(35.2±10.4)h。大便呈淡黄色、黄绿色,无脓血,有黏液,多数患儿伴有头晕、呕吐、发热等症状。
1.2.1 纳入标准 ①年龄≤5 岁;②每日大便次数≥3 次,且大便性状发生改变;③大便常规白细胞计数<10 个/HP;④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2 排除标准 ①先天性消化道闭锁、贫血、肺炎,炎症性胃肠道疾病患儿;②明显呼吸系统疾病症状患儿;③大便排泄量<3ml;④营养不良或食物中毒;⑤依从性较差。
每例患儿使用无菌容器留取粪便标本4 份,分别进行细菌培养、病毒鉴定、寄生虫鉴定和备用。
1.3.1 细菌培养 ①尽量采集发病早期标本,分时段采集2~3 个标本以提升致病菌检出率,用清洁容器保存,保存温度2 ~8℃(疑似艰难梭菌的标本在-20℃以下保存,疑似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的标本使用缓冲甘油溶液保存),尽快送检,室温下保存时间不可超过4h;②进行标本镜检,利用不染色湿片、革兰染色、悬滴法暗视野进行观察;③利用血平板、真菌显色、SS、MAC 等培养基进行细菌培养,培养方法如表1 所示。
表1 细菌培养方法
1.3.2 病毒学检验 ①用1.5mlEP 管加入标本处理液,取粪便标本放入其中,离心3min,贴液面吸取上清;②进行轮状病毒ELISA 检测、人类杯状病毒ELISA 检测、星状病毒RT-PCR 检测、肠道腺病毒ELISA 检测。
1.3.3 寄生虫检验 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人体寄生虫》的检验方法。
共检出病原微生物132 例,占60.0%,其中检出致病菌17 例,腹泻病毒112 例,真菌寄生虫3 例。见表2。
表2 急性腹泻患儿病原微生物检出情况
细菌性腹泻6—8 月份11 例,占64.7%,病毒性腹泻12—次年2 月份79 例,占70.5%。细菌性腹泻在夏季的发病率较高,病毒性腹泻在冬季的发病率均较高。见表3。
表3 不同时间的病原微生物分布[n(%)]
不同性别的小儿的病原微生物检出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1 ~3 岁小儿的病原微生物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见表4、表5。
表4 不同性别患儿的细菌微生物检出情况[n(%)]
表5 不同年龄患儿的细菌微生物检出情况[n(%)]
腹泻是临床最常见的肠道系统疾病,表现为肠蠕动加快、肠粘膜分泌旺盛引起排便次数增加,且粪便可含有异常成分等[4]。小儿急性腹泻发病快,患儿每天排便次数可达8 次以上,排便时常伴有肠绞痛和腹鸣音等相关症状,对患儿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全球每年因诊断错误、治疗不当所致的急性腹泻死亡患儿可达200 多万,急性腹泻是继肺炎后的第二大儿童致死疾病[5]。本文旨在探讨小儿急性腹泻患儿的主要病原菌生物及时间、性别、年龄分布,以期为临床预防和诊治提供一定的帮助和依据。
本次对220 例小儿急性腹泻患儿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共检出病原微生物132 例,占60.0%,其中检出致病菌17 例,腹泻病毒112 例,真菌寄生虫3 例。腹泻病毒所占比重最大,达到84.8%,其中又以人轮状病毒居多,达到了79 例。究其原因,可能为小儿群体本身活泼好动,在乱爬乱抓后吮吸手指,或是舔舐异物,从而感染了腹泻病毒。细菌感染也是急性腹泻感染的重要病原微生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广谱高级别抗生素使用的增加,继发真菌感染的小儿也在不断增多[6]。
从时间分布来看,细菌性腹泻在夏季的发病率最高,病毒性腹泻在夏季、冬季的发病率均较高。其原因可能为夏季气候湿热,各类细菌、病毒微生物滋生,因小儿本身的特性而易受到感染[7]。冬季是轮状病毒流行最为严重的季节,为了抵挡冷空气,各类场所大多门窗紧闭,人员密集的公共区域更是滋生细菌传播病毒的温床,寒冷再加上室内空气不流通,小儿感染病毒的几率会有大幅度上升[8]。
从性别分布来看,男性小儿与女性小儿的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检出率并无明显差异。但从年龄分布来看,1 ~3 岁小儿的病原微生物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组,达到了74.4%,其原因可能为1 岁以下婴幼儿可从母乳中获取免疫球蛋白IgA 和IgG,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而3 岁以上小儿的免疫系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趋于完善,同样可以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1 ~3 岁小儿从母乳中获取的免疫球蛋白IgA 和IgG减少,但自身免疫系统还不够成熟,进而易被病原微生物入侵[9]。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小儿急性腹泻受季节影响较大,且1 ~3 岁年龄段儿童更容易由病原微生物引起急性腹泻。对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防范建议:首先,1 岁以下的婴幼儿仍提倡母乳喂养,依靠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增强小儿的抵抗能力。同时要注意为小儿添加辅食,且不要在夏季、冬季断奶。其次,注意小儿的卫生,加强水源、粪便管理,做好食具消毒,做到饭前便后洗手[10]。再次,注意气候变化,做好腹部保健,不要让小儿在封闭、人多的区域停留过多时间。最后,避免小儿长期口服广谱抗生素,预防肠道菌群失调,还应做好免疫接种,增强小儿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