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我太“难”了

2020-12-29 08:07王二狗
东西南北 2020年8期
关键词:海獭科考邮轮

文/王二狗

南极的生态系统极其脆弱,由于温度极低,南极并不能自行降解垃圾、石油或其他污染物,哪怕是踩了一脚苔藓,也需要10 年以上才能恢复原状。

游客们到南极游玩

去年9 月份,自然资源部发布了一则消息,南极长城站开放旅游申请了,其中指出,每年9 月15 日至9 月30 日的工作日,企业可以以单位名义正式来函提出访问长城站申请,申请通过后则可以按照相关要求安排旅游活动,并对个人开放相关旅游业务。业内人士介绍,去往南极游轮的价格大概在15 万元到25 万元之间,直飞价格非常贵,达60 万元到70 万元左右,现在开放以后,申请方式变得正规,游客会更加顺利访问和参观到长城站。而几乎同一时间,我国第一艘极地探险邮轮“1号船”也落水了,宣布不久就要开启第一趟南极处女航。

这意味着,南极不再是过去那个只能在风光片上解解馋的地方,如今正变成现实,走到家家户户未来的旅行清单上。

别以为你荷包空空,不去就完事了。自打南极大陆被发现以来,就逃不过被人类各种欲望支配的恐惧,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涌向南极,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可能又绕了一圈,影响着正在电视机前吃瓜的你。

我们一直认为,南极是世界上最干净的地方,但当剥开“地球最后一片处女地”这种文艺包装纸,里面装着的,恐怕只是被人类咀嚼过后,剩下的渣滓。

炫富/标榜21 世纪的南极

我们离南极大约有20000 公里。

这个数字看起来很浪漫吧,但变成现实却是这样的:从北京出发,先到达拉斯或者迪拜转机,飞往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再转机到乌斯怀亚,再选择邮轮/小型飞机+邮轮/直飞到达南极。

光是前三段飞机,就花去了将近30个小时,还很贵。

前面的飞机票加起来最低也要小1万,再参加目的地跟团,邮轮巡游要5-20万元,小型飞机+邮轮要12-16 万元,飞机直达最贵,要50 万元以上。

尽管路程遥远、价格高昂,要跨越这20000 公里的人,还是很多。

据国际南极旅游组织行业协会(IAATO)最新数据显示,2017-2018 年南极旅游季,全球共计有51707 名游客到访南极,中国游客人数达到8273 人,占比达16%,仅次于美国。

行业估计,2023 年至2024 年的南极旅游季,中国游客人数将第一次超越美国,成为南极最大的客源国。

有些人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有人愿意大老远跑到南极?

如果是自然景观,那么除了企鹅看不到,在阿拉斯加、冰岛上看到的也差不多;如果是冒险精神,那说实话,除了那几趟转机辛苦点,德雷克海峡浪一点,其余的邮轮或飞机服务都已经可以做到很舒服,甚至说得上有点享受。

当你问去过南极的人,他们一定会给你各种高大上的理由:那里最纯净、感受地球的另一端、想更深层次地认识世界,但不管是来自哪个国家的游客,他们的潜台词可能是,“只有南极才配得上我。”

除了一般的旅游观光和洗涤心灵外,南极游还自带一种精神文化层面上的认同效果,而这种效果,恰好是他们所追求的。

最近有个热词叫“社交货币”,按照最流行的解释就是某种能让你精神实力大增的东西,通过别人的点赞、转发、评论而得到量化。

有的人认为,南极游不正是2019 最新型的“社交货币”吗?

当人们踏上南极的那一刻,要找的不是厕所,而是在南极洲上是否覆盖网络,要第一时间把这最激动人心的一刻上传到社交账号,向全世界宣布:老子终于登上南极了(你们快来羡慕妒忌恨我吧)。

而拥有一条定位在南极的朋友圈,则是他们毕生的追求。

当昂贵的LV、法拉利不能再刺激人们的神经,提到南极游时,确认过眼神,是同样富贵并有品味的人。

不过,随着南极旅游开放和交通工具的发展,这种“社交货币”也在通货膨胀下不断贬值,最便宜的南极游目前5万也有,普通工薪阶层和年轻人稍微存几年钱也去得起,按照这个逻辑,看来富豪们下一站要去月球,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了。

人类的天性其实并没错,但影响了极地环境就是你不对了。

尽管有《南极条约》约束,尽管有经验丰富的导游盯梢,尽管登陆南极需要遵循数十条世界上最严厉的旅游行为准则,但是越来越多的游客,对于消解一块香蕉皮也要180 年的南极来说,还是太“南”了。

去南极游玩时,游客需严格遵循的规则林林总总有30 多条,包括:登陆下船、游玩返船都要先消毒鞋子、对衣服进行吸附保证没有外来的种子、观赏企鹅不能靠近5 米范围内,除了脚印不能留下任何东西,也不准带走南极任何东西包括一颗石子等等……

但总会有人太忘乎所以,不遵守南极上的规则:一对新婚夫妇在南极旅行并拍婚纱照,摄影师为了出效果,不惜去追逐企鹅,使企鹅群受惊四散奔逃。

还有人不在规定范围内行走,喜欢大声喧哗,甚至在极地邮轮上彻夜赌博等等……

当“身份象征”的生意做完后,留给南极的,只剩下一地鸡毛。

杀戮/掠夺半个世纪的南极

世上的海大多相同,可世上再没有另一片南极。

这片面积1400 万平方千米的净土,差不多是中国面积的1.5 倍,但至少98%的陆地面积被常年累月的冰雪覆盖,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

在南极,我们可以观赏到各种憨态可掬的企鹅,可以看到在浮冰上慵懒晒太阳的海豹,还有跃水而出令人震撼的巨型鲸鱼,再加上经过亿万年风力作用而形成的凌厉而雄伟的雪峰……

在南极,伟大和渺小都可以同时形容在人类的身上。

千百年来,它一直戴着副神秘冷峻的面孔,仿佛是独立于地球之外的外太空。

在没有船之前,我们对南极的想象是无穷的。

我们只知道,在遥远的南方,在一座“未知的南方大陆”,与北极遥相呼应,这一观点,最早是在公元前4 世纪,就被我们历史课本的老朋友亚里士多德提出。

在那里,有没有人居住,有着什么生物,有着怎样的自然景观,我们一无所知,却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寻找。

南极发现史扑朔迷离,又带着点残酷色彩。

当时,法国、英国、俄国、美国都认为是自己的人先发现了南极,但唯独美国的说法值得拿出来捋一捋。

1792 年,在英国还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头痛欲裂的时候,美国已经找到最好的倾销产品——海獭皮。他们发现把海獭皮卖到中国,利润非常可观,在他们眼中,一块上好的海獭皮,无疑就是纯正的金子。

当杀光了他们自己附近,还有远一点海域的海獭后,还是不够,怎么办?这时一个美国船长就偶尔发现了南极洲这片海獭天堂,还因此捕杀了32 万只海獭。

在南极徒步登山的游客

不管历史的真相如何,既然发现了南极,人类又怎么舍得停止脚步。

大家纷纷想在南极上划分领土,把南极据为己有:1908 年,英国政府第一个提出对南极洲拥有主权。随后,新西兰、澳大利亚、法国、挪威、智利、阿根廷也紧随其后提出对南极的主权要求。

最后,这场主权争夺的闹剧,在1959 年,12 个国家签订《南极条约》,宣布“冻结南极领土主权”,才稍稍落下帷幕。

不甘在南极毫无存在感的人类,在签订条约的同时期,把科学考察和极地旅游提上了日程。

麦克默多科考站

当1956 年,阿根廷那艘载有40 名游客的船向南极驶去的时候,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法盒。

可观的利润,像当年的争夺战一样,使智利、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迅速跟上,打造一系列的南极旅游。只不过在当时,对于旅游的管理极其缺乏,游客登上南极并没有什么需要遵守的规则,他们甚至可以随意地抓起一只企鹅拍照。

欲望/污染南极还能撑多久

人类对南极的欲望从未停止。

游客到南极的旅行目的地,总是绕不开科考站。

40 多岁的尼古拉斯·约翰逊,曾经是美国麦克默多科考站的一员,他在那里担任洗碗工和垃圾清理员近10 年。在他写成的《大死地:深入陌生、险恶的南极世界》回忆录中,曝光了科考站的诸多丑陋行为。

比如,在南极冬季的漫漫长夜,24小时都是黑夜,工作人员依靠性、酗酒,甚至吸食大麻来苦苦支撑自己的意志,在麦克默多科考站不到200 人的情况下,每年要用掉的套套就有1.65 万个。

在2016 年,这本回忆录也被HBO拍成电影《死极之地》。

作为南极第一城,麦克默多科考站拥有200 多栋建筑,可容纳居民1258人,还有3 个机场,4 间酒吧,医院、电影院、商场、通讯设备等一应俱全。

思韦茨冰川崩解

在夏季,上千名科学家和来自各地的游客不远万里来到麦克默多科考站,难怪作为垃圾清理员的约翰逊决定不忍了。

当年,人类以食物链顶端的姿态登上南极,可南极的生态系统却极其脆弱,由于温度极低,南极并不能自行降解垃圾、石油或其他污染物,哪怕是踩了一脚苔藓,也需要10 年以上才能恢复原状。

但南极上,超40 个国家建立的150余个科考站,几乎80%都是建在南极洲海岸线附近的无冰雪区域。

这样,人类的补给和抵达是方便了,但南极的无冰雪区域本来就少得可怜,对人类活动也更为敏感,过多的科考站,南极恐怕“吃不消”了。

尽管我们有1959 年签订的《南极条约》,还有1991 年签订的《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协议书》,对登陆南极的船只、人数,以及游客在南极上的禁止行为都进行了规范。

甚至有很多相关的研究表明,极地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但每年的游客以倍速增长,日积月累的作用下,已经超过了这些条条框框。不管是科考站的建筑垃圾、遗留物,还是游客带来的入侵性物种和细菌、邮轮上废水排放、漏油事件,都可能改写南极生态系统的历史。

不过,南极正在面临的头号敌人是全球温室效应和海洋垃圾。

2018 年,南极最大的冰川之一,思韦茨冰川崩解,列出了一个大口子,科学家们认为,这将会导致海平面整体上升3 米。

南极是全球升温最快的地区之一,过去28 年,南极的冰雪覆盖减少了四成,而企鹅面对冰雪融化也只能寻找新的栖息地。

除了冰川融化,海洋垃圾也开始漂到南极。

在2018 年初,正在执行第34 次南极考察的中国科学家在南极海域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

微塑料难以降解,可在海洋里存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堪称“海洋里的PM2.5”,如果被南极海域附近生活的海豹或者企鹅误食,这些美丽生灵也将会消逝。

不少旅行社打着“南极将要消失”的噱头兜售南极游产品,一旦冠上“要消失”的名衔,人们总是要去看“最后一眼”。

但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南极除了观赏功能外,更重要的身份是全人类的空调。

它对全球气候和海洋环流都影响深远,在环保意识和相关南极保护法律还没完善的前提下,过分鼓吹“南极游”,最终导致的恶果还是要由人类自己承担。

对于特殊的极地旅行,若然不懂敬畏,不带上责任,那么,我们又何必远方呢?

猜你喜欢
海獭科考邮轮
爱“梳发”的海獭
海獭手牵手
恐龙跑得快吗
海獭的“吃播”秀
怕水的小海獭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
意大利邮轮触礁酿惨剧
全球最大的豪华邮轮“独立之海”号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