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会认知复杂性对企业战略偏离的影响

2020-12-28 13:36宋铁波罗娜
财会月刊·下半月 2020年12期

宋铁波 罗娜

【摘要】基于高阶理论和董事会战略参与相关研究, 探讨董事会认知复杂性对企业战略偏离的影响, 以及董事会权力、产品市场竞争在上述关系中发挥的调节作用。 结合量化文本分析和实证检验, 通过对2015 ~ 2017年涵盖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四个行业的经验数据的分析发现:经过对战略偏离优劣势的综合考量, 董事会的认知复杂性越高, 企业战略偏离行业规范的程度越小; 产品市场竞争会削弱董事会认知复杂性与战略偏离的负相关关系; 实证结果不支持董事会权力在董事会认知复杂性与战略偏离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战略偏离;董事会认知;董事会权力;产品市场竞争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4-0994(2020)24-0112-9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和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强, 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此时出于获得利益相关者认可的考虑, 企业可能会选择顺应行业的战略规范。 自从2015年国务院推出推进“互联网+”的指导性文件, 众多企业追随行业大流, 开展了如火如荼的“互联网+”转型尝试。 然而也有些企业可能出于快速构建竞争优势的考虑而选择偏离行业的战略规范, 例如当其他企业专注于中高空领域市场时, 川大智胜把握低空领域开放的机遇, 在低空领域发力, 率先研发制成低空监视雷达。 由于同时存在顺应和偏离行业战略规范的现象, 本文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理论问题, 即:身处同一行业的企业, 面临相似的内外部环境, 是何种因素引致部分企业在战略层面另辟蹊径? 具体而言, 何种企业在何种情境下会选择与众不同的战略? 这就涉及一个核心概念——战略偏离。 战略偏离指一家企业的战略偏离了行业的战略规范或惯例[1] , 即企业的战略概况不同于行业内其他企业[2] , 反映了企业关键资源配置模式偏离行业其他竞争对手的程度。

现有文献主要从高层管理者以及制度环境对企业的影响这一视角研究战略偏离的根本性动机。 基于高层管理者的研究从其个人特质尤其是人口统计特征对战略偏离的影响出发, 关注CEO职业多样性、外聘CEO任期等因素对战略偏离的影响。 而基于制度环境的研究认为偏离行业规范使得企业丧失了部分合法性, 增加了生存的不确定性。 同时, 企业可能经受与偏离现有规范、期望和实践相关的绩效惩罚[3] 。

上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实施战略偏离的动机进行了解释, 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①基于管理者视角的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战略偏离的原因, 但现有研究仅集中于讨论高管团队、管理者个人的人口统计特征对战略偏离的影响。 尽管有学者认识到董事会成员对战略的影响, 但是对除人口统计特征外的深层因素在战略偏离中发挥的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 ②同质的人口统计特征并不全然意味着同质的认知[4] , 因此相比人口统计特征, 董事会认知更适合代表董事会对战略决策的偏好。 ③因为同行业内的企业处于同一制度环境中, 相同的制度压力使企业为获得合法性[3] 而在结构和行为上与其他企业趋同。 因此, 基于单一制度视角的相关研究对战略偏离的解释力度不足。 ④现有研究选取的行业不具备足够的针对性。 战略偏离的研究大多基于全行业[2] 、制造业[5] 等, 但行业特性存在差异, 影响战略偏离的因素及其具体影响也会随之变化。 其中, 在更为动荡的环境中, 由于竞争优势不可持续, 企业需依据环境变化不断调整战略行为, 而董事会作为连接组织内外部的桥梁, 其特征和认知会在环境动荡的行业对战略偏离发挥更大的影响。

基于此, 本文研究影响企业战略偏离行业规范的因素。 首先, 依据高阶理论, 高层管理者的认知结构能反映其对决策的偏好并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6] , 而认知复杂性作为反映认知特性的核心因素, 能通过搜寻内外部环境信息并进行个性化解释以影响企业的战略偏离。 董事会战略参与的相关研究认为, 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处于核心位置, 不仅能在战略管理中发挥监督和控制职能, 还能通过提供资源、积极参与战略制定等方式对战略决策发挥重要影响。 这说明董事会认知复杂性是战略偏离的重要动机之一。 其次, 由于组织对决策的偏好建立在由权力关系定义的社会基础上, 没有权力的偏好对战略决策缺乏足够的影响。 同时, 企业身处的外部环境会对企业的战略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 本文分析董事会权力、产品市场竞争对董事会认知复杂性和企业战略偏离关系的影响, 完善了企业偏离行业战略规范的外部影响因素研究。 再次, 本文选取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医药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四个行业的企业为研究对象, 主要出于以下考虑:以上四个行业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均在快速变化中, 因此都属于环境较为动荡的行业。 在这样的环境中, 资源、技术带来的竞争优势难以持续, 因此依赖董事会为企业塑造战略发展的方向。 同时随着环境动荡的加剧, 企业面临愈加繁杂的环境信息, 其信息处理需求不断加大。 而认知复杂性作为信息处理的核心, 能够更好地应对环境动荡对行业带来的不确定性。 董事会认知复杂性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更为显著, 这也有利于揭开董事会认知和战略决策之间的黑箱。

综上, 本文结合高阶理论以及董事会战略参与的相关研究, 基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四个行业2015 ~ 2018年的数据, 构建“董事会认知复杂性—战略偏离”的研究框架, 进一步将董事会权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内外双重情境因素纳入该框架中, 分析董事会实现战略偏好的权力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效应。

二、文献回顾

1. 董事会认知与企业战略。 管理认知与战略间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认知视角下的战略变革研究进一步拓展了管理认知与战略变革的关系, 认为组织战略变革的核心和本质是管理层认知的变化。 具体作用路径为, 管理认知通过对环境的主观解释影响管理行为, 进而影响组织的战略变革。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高管团队、CEO的管理认知等因素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 但董事会处于企业权力的顶层, 对关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具有最终话语权, 同时对战略负有法律责任, 因此研究董事会认知对企业战略变革的影响路径十分有意义。 相关研究认为, 董事会的产出从本质上而言主要是认知的产出, 而董事会认知主要通过分配注意力、对事物进行个性化解释等方式影响战略变革。 例如Golden和Zajac[7] 研究发现, 董事会对战略问题投入的时间和注意力的强度与战略变革呈正相关关系。

而战略偏离作为战略变革中一个重要的横向维度, 是对企业以行业战略规范为标准的偏离程度的衡量, 也和董事会认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中, 董事会需要收集与战略偏离相关的信息并提升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这与认知复杂性密切相关。 认知复杂性能反映董事会的管理认知及其对外部环境信息的解释和处理能力。 认知复杂性是指管理认知知识结构的分化和整合[8] , 分化是指决策者能感受到多维度概念的特质, 整合是指决策者在知识结构的差异化特质之间建立复杂因果联系的特质。 因此, 董事会认知复杂性是企业实施战略偏离的关键。

2. 董事会权力与企业战略。 权力是指个体实现其希望的结果的能力[9] , 是组织战略决策的核心。 董事会战略参与的相关研究认为, 董事会不仅监控管理者的行为, 还可利用自身的信息、经验和其他认知资源来帮助改善公司决策。 尹翠芳等[10] 基于上市信息技术公司7年的数据, 发现董事会权力与战略变革负相关。 María等[11] 研究发现, 当女性董事权力较大且公司绩效较好时, 董事会性别多样性对战略变革的影响较大。

3. 产品市场竞争与企业战略。 企业身处的外部环境会对企业的战略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尤其是市场竞争。 Gatignon和Hubert[12] 认为, 竞争对手的市场反应对企业战略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行业内公司数量不多即行业的集中度不高时, 它们合谋的成本较低, 进而共同遵循行业内统一的战略规范以提升自身的利润。 高强度的竞争会导致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进而影响企业既有的竞争地位, 为维持原有的竞争优势, 企业的战略行为也处于动态变化中。 例如Rynning[13] 研究发现, 面对来自邻近的小型和区域性大型储蓄银行的竞争, 寡头银行选择通过创新、多元化战略降低成本及提升产品质量以应对竞争。

此外, 战略偏离如实施競争对手未曾实施过的战略需要企业关注竞争者的战略行为, 因此市场竞争和企业战略偏离之间存在紧密关联。 产品市场竞争指市场中的经济利益主体为争夺竞争地位和其他收益而进行的市场较量[14] 。 产品市场竞争作为外部市场环境的重要特征, 是企业实施战略偏离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4. 逻辑框架。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董事会通常在塑造组织的战略方向上扮演积极角色这一观点。 综观此类研究, 大部分学者基于以下两种观点开展分析:一是将董事会视为高层管理团队的组成部分, 专注于研究董事会人口统计特征的影响; 二是侧重于权力与代理问题, 而在这一方面, 董事会比最高管理层更具优势。 例如Golden和Zajac[7] 研究代表董事会对战略变革的倾向的董事会任期、董事会平均年龄等人口统计特征以及董事会权力是如何相互作用, 最终影响战略变革的。 如果将战略偏离视为企业战略变革的方向[15] , 结合高阶理论的观点, 即管理者的认知基础、价值观、洞察力及这些特质的作用过程会影响组织的战略决策[16] , 以及拥有权力使人们更有可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行使自己的意志, 战略偏离程度可能取决于董事会对战略偏离的倾向以及董事会权力的大小。 除了人口统计特征, 认知也可代表董事会对战略决策的倾向。 此外, 同质的人口统计特征并不全然意味着同质的认知[4] , 因此相比人口统计特征, 董事会认知更适合代表董事会对战略决策的偏好。 权力作为依据自身兴趣实现预期效果的能力, 有利于实现偏好。 此外, 战略决策还会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因此需结合产品市场竞争研究上述因素对战略偏离的影响。

基于此, 本文的逻辑框架如下所示。

三、假设提出

1. 董事会认知复杂性与战略偏离。 认知复杂性中的分化有利于个体获得多元化的视野, 因为分化意味着认知复杂性较高的董事会能更为清晰地识别出行业的战略规范、竞争环境以及制度环境等内外部环境因素。 整合则是一个发现不同信息潜在关系的过程, 为不同信息构建联系从而为决策奠定基础。 简言之, 认知复杂性能反映个体吸收、整合和利用多种观点的能力。

因此, 认知复杂性较高的董事会对环境、战略和组织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更全面, 能更为清楚地了解战略偏离带来的优势与劣势。 有时企业的成功来源于与众不同[1] , 利用先行者的优势构建模仿壁垒[17] , 最终获得垄断地位, 从而提升企业的绩效[18] 。 但是除战略偏离带来的优势外, 认知复杂性较高的董事会也对战略偏离带来的劣势有所了解。 如果企业选择偏离行业规范的战略, 则可能受到合法性的质疑[5] , 进而削弱企业从潜在交易伙伴处获取资源的能力[3] , 还可能导致企业经受更大的经营风险, 进一步加剧融资的困难性。 较高的认知复杂性能加深董事会对上述情况的了解, 并意识到如果偏离行业规范, 可能降低外界对企业的了解程度, 并因此影响与其他企业的潜在交易机会。 因此, 经过对战略偏离带来的优劣势的综合考量, 认知复杂性较高的董事会认为战略偏离带来的优势不足以抵消其带来的劣势, 实施战略偏离所带来的风险较大。 同时, 由于更多维的信息处理与更温和的行动相关, 较高的认知复杂性与较低的风险承担的相关性更强[19] , 所以认知复杂性较高的董事会经过深思熟虑后可能降低实施战略偏离的动机。

基于以上分析, 提出假设:

假设1:董事会认知复杂性越高, 企业战略偏离行业规范的程度越小。

2. 董事会权力的调节作用。 由于权力影响思想的传播和采纳, 因此除了董事会认知复杂性, 还要考虑董事会权力对“董事会认知复杂性—战略偏离”关系的影响。 由于多重行动者在风险偏好、利益倾向等方面存在差异, 其决策过程充满冲突性[20] , 而董事会是由不同成员构成的集体决策机构, 当董事会权力较大时, 企业在利益冲突和反复协商的过程中会降低对风险的偏好[21] 。 此时偏离行业规范的战略由于风险较大, 可能会削弱董事会实施战略偏离的动机。 此外, 由于董事会能够从对公司的有效治理过程中赢得威望, 且有效治理的关键在于确保公司战略能够维持和提高股东价值, 而战略偏离存在带来极端绩效的风险。 一旦企业绩效出现大幅下降, 会对董事会的威望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除了可能影响董事会成员的现有地位, 还可能增加其失业风险。 因此, 权力较大的董事会出于公司业绩和个人职业生涯的双重考虑, 可能会降低对战略偏离的偏好。

基于以上分析, 提出假设:

假设2:董事会权力会强化董事会认知复杂性对战略偏离的负向影响。

3. 产品市场竞争的调节作用。 激烈的产品市场竞争会带来破产清算的威胁, 进一步降低遵循行业规范所获得的利润。 此时认知复杂性较高的董事会更有动力拓宽其战略视野, 虽然偏离行业规范可能引致诸多风险, 但董事会更关注战略偏离可能带来的经济收益。 例如, 将自身资源和市场地位与竞争对手区分的战略能够降低竞争对手对企业的影响, 减少模仿的可能性, 并且带来更高的利润[22] 。 此外, 激烈的产品市场竞争能增强决策者的风险承担意愿[23] 。 虽然认知复杂性较高的董事会意识到企业所面临的合法性约束, 但由于企业面临较激烈的市场竞争, 担负沉重的生存与发展压力, 这削弱了违背合法性约束带来的心理影响, 战略偏离可能带来的经济收益成为董事会的关注焦点。

基于以上分析, 提出假设:

假设3:产品市场竞争会削弱董事会认知复杂性对战略偏离的负向影响。

四、研究设计

1. 数据来源。 本文以T为基期, 以2015 ~ 2017年以下四个行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医药制造业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分别探讨T期董事会特征、T期董事会认知复杂性与T+1期战略偏离的关系, 最终得到407个数据。 样本选取原因如下:企业的战略行为一般滞后于决策者的认知, 且多数文献对被解释变量的数据收集范围为比认知因素滞后一年, 因此本文被解释变量的数据范围为2016 ~ 2018年。 此外, 由于本文主要研究行业内企业的战略偏离, 行业内部会对企业施加合法性压力, 而战略偏离更可能发生在环境较为动荡的行业。 在我国, 与高科技息息相关的行业会随着技术的快速更新而不断变化, 同时这些行业对技术等规范的要求较高。 对数据的处理如下:剔除ST类公司以及数据缺失的公司。 财务数据来源于万德数据库和国泰安数据库, 有关认知的数据截取自巨潮资讯网上市公司年报的董事会报告。

2. 变量测度。

(1)战略偏离(dev)。 参考Finkelstein和Hambrick[24] 的研究, 本文采用以下六个指标测度战略偏离:研发投入(研发支出/销售收入)、营销投入(广告支出/销售收入)、存货水平(存货/销售收入)、非生产费用率[(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收入]、固定资产更新程度(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总值)、财务杠杆(资产负债率)。

战略偏离采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dev=       ABS[SVi-MED(SVi)/SD(SVi)]

其中, SVi表示第i个战略偏离测度指标的值, MED表示平均值, SD表示标准差。 此公式的意思即用企业研发投入、营销投入、存货水平、非生产费用率、固定资产更新程度和财务杠桿的值分别减去行业的平均值, 再除以行业的标准差, 最后取绝对值。 然后, 对六个战略偏离值取平均值, 得出i企业最终的战略偏离值。 dev的值越大, 表明企业战略越偏离行业的平均水平。

(2)董事会认知复杂性(comf)。 本文以量化文本分析的方式测度董事会认知。 对董事会认知复杂性的测度包括四个维度, 即环境洞察、资源配置整合、变革创新、组织学习。 测度步骤及关键词如表1、表2所示:

邓少军[25] 认为, 从注意力配置的视角来看, 董事会注意力配置的广度能反映董事会的认知复杂性。 因此, 借鉴Levy[26] 的研究, 本文采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指数), 以董事会在“环境洞察”“资源配置整合”“变革创新”“组织学习”四个维度的注意力配置广度测度董事会的认知复杂性。 其中, 每个维度的注意力配置广度为表1中步骤5标准化处理得出的终值。 计算公式如下:

AB=    (Pi)2

其中, AB指董事会的注意力配置广度, Pi指董事会关注的i类核心概念与其关注的全部核心概念数量的比值。

(3)董事会权力(powe)。 参考尹翠芳等[10] 的研究, 本文以独立董事占比、董事会持股数量占总股数的比例、具备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董事以及高级职称董事占比4个指标标准化处理后的值, 衡量董事会权力。

(4)产品市场竞争(comp)。 依据王雄元等[27] 的研究, 本文以各企业的营业收入占行业营业收入总额的平方和, 即以HHI指数衡量行业内的市场竞争程度。 该指数的值越大, 表明行业内部企业的营业收入差异越大, 市场集中度越高, 产品市场竞争越小。 为便于理解, 将该指数乘以-1。 公式如下:

式中, Xi指行业内i企业的营业收入, X表示i个企业营业收入的总和, N表示行业内企业的数量。 此公式表明, 当comp的值越大时, 产品市场竞争强度越大。

(5)控制变量。 参照连燕玲等[5] 、Cho等[28] 、周建等[29] 的研究, 本文选取以下控制变量:①董事会规模, 取董事会成员数的自然对数; ②企业规模, 取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③净资产收益率; ④CEO权力, 采用CEO任期、CEO持股比例、执行董事占董事会人数的比例、CEO与董事长两职兼任四个指标, 其中CEO与董事长两职兼任时取值为1, 否则为0, 并对上述四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求和; ⑤股权集中度, 以公司前三大股东的股权集中指标衡量; ⑥企业市场份额, 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占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衡量; ⑦CEO变更, CEO发生更替取值为1, 否则为0; ⑧第一大股东变更, 若发生更替取值为1, 否则为0; ⑨企业所有制性质, 国有控股取值为1, 非国有控股取值为0; ⑩年度虚拟变量和行业虚拟变量。

具体变量定义及测度见表3。

3. 研究模型。 本文建立以下面板数据模型以检验董事会认知、董事会权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对企业战略偏离的影响。

devit+1=α1+α2Cit+α3yearit+α4indusit+μ   (1)

devit+1=α1+α2comfit+α3Cit+α4yearit+α5indusit+μ         (2)

devit+1=α1+α2comfit+α3poweit+α4comfit_poweit+α5Cit+α6yearit+α7indusit+μ   (3)

devit+1=α1+α2comfit+α3compit+α4comfit_compit+α5Cit+α6yearit+α7indusit+μ (4)

其中, 因变量devit为企业战略偏离, comfit表示董事会认知复杂性, Cit表示所有的控制变量。 μ为随机扰动项。 模型(1)检验所有控制变量对企业战略偏离的影响; 模型(2)检验董事会认知复杂性对企业战略偏离的影响; 模型(3)中的comfit_poweit表示董事会认知复杂性和董事会权力的交互项, 该模型检验董事会权力在董事会认知复杂性和企业战略偏离关系中发挥的调节作用; 模型(4)中的comfit_compit表示董事会认知复杂性和产品市场竞争的交互项, 以检验产品市场竞争在董事会认知复杂性和企业战略偏离关系中发挥的调节作用。

五、实证检验

1.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关键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系数如表4所示。 战略偏离的均值为0.6063, 标准差为0.0152, 最小值为0.1310, 最大值为3.2613, 表明行业内部企业的战略偏离差异较大。 虽然董事会认知复杂性的标准差为0.0050, 但最小值为0.1764, 最大值为0.7232, 可见不同企业董事会认知复杂性的差异较大。 董事会权力的最小值为0.1401, 最大值为2.1184, 表明董事会权力的差异较大。 相反, 产品市场竞争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异较小。

關键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不超过0.3, 表明不存在显著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但为保证模型的有效性和一致性, 本文对所有模型进行VIF(方差膨胀因子)检验, 结果均不超过2, 表明所有模型均不存在显著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此外, 为降低共线性, 对所有解释变量和调节变量进行去中心化处理, 以及为消除极端值带来的影响, 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1%和99%的Winsorize处理, 然后再将处理过的变量加入回归模型中进行检验。 通过检验, 最终采取混合回归模型开展后续分析。

2. 回归检验。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本文首先对董事会认知复杂性和企业战略偏离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 其次对董事会权力、产品市场竞争的调节作用进行检验。 结果显示, 假设1、假设3得到支持。

第(1)列为加入所有控制变量的检验结果。 由第(2)列的回归结果可知, 董事会认知复杂性(comf)的系数显著为负(beta=-0.0900, P<0.1), 表明董事会认知复杂性与企业战略偏离呈负相关关系, 假设1得到支持。 由第(3)列的回归结果可看出, 董事会认知复杂性与董事会权力的交互项(comf_powe)系数为负但不显著(beta=-0.0001, P>0.1), 假设2未得到支持。 由第(4)列的回归结果可知, 董事会认知复杂性与产品市场竞争的交互项(comf_comp)系数显著为正(beta=0.0863, P<0.1), 即产品市场竞争会削弱董事会认知复杂性与战略偏离的负相关关系, 假设3得到支持。

3. 稳健性检验。 为保证结论的稳健性, 本文对董事会特征与战略偏离的关系、董事会认知复杂性与战略偏离的关系进行稳健性检验。 依据Miles和Snow[30] 的研究, 将战略偏离的测度指标替换为研发投入(无形资产净值/营业收入)、营销投入(销售费用/营业收入)、资本密集度(固定资产/员工人数), 战略偏离的计算公式与上文一致。

稳健性检验的结果如表6所示。 第(2)列中董事会认知复杂性(comf)的系数显著为负且在后续检验中依旧稳健(Beta=-0.0921, P<0.1), 表明董事会认知复杂性与战略偏离的负相关关系稳健, 假设1得到支持; 第(3)列中董事会认知复杂性与董事会权力的交互项(comf_powe)系数为负但不显著(beta=-0.0003, P>0.1), 假设2未得到支持; 第(4)列中董事会认知复杂性与产品市场竞争的交互项(comf_comp)系数显著为正(beta=0.0881, P<0.1), 假设3得到支持。 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前文结论基本一致, 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

4. 结果与讨论。 根据上述检验结果, 董事会认知复杂性对战略偏离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假设1得到支持。 这与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反, 可能的原因在于:①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战略偏离, 而其他研究一般是针对战略变革、多元化战略开展研究。 ②相较于一般行业, 本文选取的样本行业对技术规范的要求更为严格, 偏离行业规范带来的风险更大, 而行业内部对企业施加的同形化压力更大。 由于决策者作为不同利益相关者及其施加的压力之间的交点, 进行战略决策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同形化压力的影响。 同时管理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选择规避风险[31] , 认知复杂性较高的董事会在全面搜寻和解释信息的过程中会对战略偏离的优劣势进行思考和权衡, 如果战略偏离的风险过高, 最终会阻碍企业实施战略偏离。

依据模型检验结果, 董事会权力在董事会认知复杂性与战略偏离的关系中未发挥显著的调节作用, 可能的原因在于:尽管战略偏离存在导致企业绩效大幅下滑的风险, 但其也可能因为推动企业成功地利用有价值的资源组合而创造卓越的绩效。 一方面, 决策者倾向于规避风险, 不愿对可能的损失承担责任, 以及由于利益倾向不同导致冲突也较大, 董事会在协调冲突和反复协商的过程中会降低对风险的偏好。 另一方面, 偏离行业规范的战略可能使企业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这两种效应相互抵消, 导致董事会权力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由模型检验结果可知, 产品市场竞争会削弱董事会認知复杂性对战略偏离的负向影响, 即激烈的产品市场竞争通过对企业造成生存威胁及强化董事会的风险承担意愿, 推动具备较高认知复杂性的董事会实施战略偏离, 假设3得到支持。

六、研究结论、局限性与展望

1. 结论。 本文从高阶理论的视角及董事会的战略参与切入, 分析董事会认知复杂性与企业战略偏离行业规范的关系以及内外部影响因素。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董事会认知复杂性对企业战略偏离行业规范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 产品市场竞争会削弱这种负相关关系, 而董事会权力未发挥显著的调节作用。 本文贡献如下:

其一, 本文结合高阶理论以及董事会战略参与的相关研究, 探讨认知因素对战略偏离的影响, 以提升对战略偏离的解释力度。 本文将战略偏离定义为企业战略相对于行业规范的偏离, 企业身处制度环境中, 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规范如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期望等的影响, 企业可能会因为面临同形化压力而趋于同质化。 但现实中有很多企业的战略偏离行业的战略规范, 本文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董事会的认知复杂性。 进一步地, 有关董事会认知与企业战略的相关研究缺乏实证支持。 不同于以往文献大多将人口统计特征作为认知的替代变量, 依据“人口统计特征—战略决策/组织绩效”的框架开展研究[32] , 本文结合量化文本分析及实证检验, 着重分析董事会认知复杂性这一深层因素对战略偏离的影响, 丰富了战略偏离的相关研究。

其二, 不同于已有文献大多基于高阶理论研究CEO、高管团队对企业战略决策和组织绩效的影响, 本文关注董事会在战略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同时结合高阶理论和认知视角的相关研究, 认为从认知的角度而言, 董事会有助于处理与战略决策相关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在塑造组织的战略方向上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因此本文是拓展董事会战略参与的一个有益尝试。

其三, 不同于以往研究仅基于董事会人口统计特征或董事会权力研究战略偏离的前因因素, 本文结合董事会实施战略偏离的意愿和能力以及外部环境分析战略偏离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本文认为, 认知能反映董事会实施战略偏离的倾向, 而倾向能否转化为实践主要取决于董事会权力。 根据该思路, 结合量化文本分析和实证检验, 具体分析了董事会认知复杂性、董事会权力、产品市场竞争与战略偏离的关系。 研究发现, 认知复杂性较高的董事会经过深思熟虑, 对战略偏离的优劣势进行综合考量后, 发现战略偏离的风险过高, 同时战略偏离可能获得的收益不足以抵消偏离行业规范带来的损失, 最终阻碍战略偏离的实施。 另外, 激烈的产品市场竞争会强化董事会的风险承担意愿以及将董事会的关注焦点转移至战略偏离可能带来的收益, 最终提升认知复杂性较高的董事会实施战略偏离的动机。 尽管本文未发现董事会权力对董事会认知复杂性与战略偏离的关系发挥的调节作用, 但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其四, 本文选取的行业较具针对性, 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医药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四个行业内, 由于技术迭代周期短、市场需求不断变化, 企业高度依赖董事会为企业塑造战略发展的方向, 董事会特征以及认知能在其中发挥重要影响, 有利于揭开董事会特征与战略偏离的黑箱。

2. 局限性。 本文的研究存在以下两点局限:①自变量的测度存在局限。 除了董事会报告, 仍存在其他公开资料如董事会成员的公开演讲、访谈等可体现董事会的认知复杂性。 因此, 后续的研究可拓宽量化文本分析的样本来源渠道, 以更全面地测度认知复杂性, 同时可结合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对认知进行更科学的测度。 ②研究样本的时间跨度存在局限。 本文仅选取样本行业2015 ~ 2018年的数据进行研究, 然而认知和企业战略是共同演化的过程, 需要更长的时间跨度才能更好地测度管理认知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 因此, 后续研究可进一步扩大研究的时间跨度, 将更有利于研究董事会认知的纵向演化及其对战略决策的影响。

3. 展望。 基于前文的分析, 本文认为未来的研究可作如下尝试:①关注多个战略决策主体如董事会、高管团队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对战略偏离的影响; ②结合制度因素中的其他变量如规范压力分析对战略偏离的影响, 并为企业尽可能在满足合法性要求的前提下维持差异化提供实践指导, 例如结合战略平衡理论[18] 研究战略偏离。 原因在于:企业身处由道德观念、社会规范等因素构建的制度环境中, 其战略选择不可避免地受到制度因素的影响。 同时, 偏离行业规范的战略也需要考虑合法性因素。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1] Tang J., Crossan M., Rowe W. G.. Dominant CEO, deviant strategy and extreme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a powerful board[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1(7):1479 ~ 1503.

[2] Crossland C., Zyung J., Hiller N. J., et al.. CEO career variety: Effects on firm-level strategic and social novelty[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4(3):652 ~ 674.

[3] Dimaggio P. J., Powell W. W..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2):147 ~ 160.

[4] 葛玉辉.高管团队认知与组织绩效作用机制的研究拓展[ J].企业经济,2010(8):5 ~ 8.

[5] 连燕玲,叶文平,刘依琳.行业竞争期望与组织战略背离——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 J].管理世界,2019(8):155 ~ 172+191 ~ 192.

[6] 陈传明,孙俊华.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与多元化战略选择——基于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J].管理世界,2008(5):124 ~ 133+187 ~ 188.

[7] Golden B. R., Zajac E. J.. When will boards influence strategy? Inclination × power = strategic  change[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1087 ~ 1111.

[8] Houghion  S. M., Stewart A. C., Barr P. S.. Cognitive com-plexity of the top management team: The impact of team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gration processes on firm performance[ J].Current Topics in Management,2009(14):95 ~ 118.

[9] Salancik G. R., Pfeffer J.. Who gets power and how they hold onto to it: A startegic contingency model of power[ J].Organizational Dynamics,1977(5):3 ~ 21.

[10] 尹翠芳,陳素蓉,周建.董事会权力对战略变革的影响研究——基于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性[ J].现代管理科学,2014(6):30 ~ 32+114.

[11] María Del Carmen Triana, Miller T. L., Trzebiatowski T. M.. The double- edged nature of board gender diversity: Diversity, firm performance, and the power of women directors as predictors of strategic change[ J].Organization Science,2014(2):885 ~ 896.

[12] Gatignon, Hubert. Toward a methodology for measuring adver-tising copy effects[ J].Marketing Science,1984(4):308 ~ 326.

[13] Rynning M.. The influence of new technology on the home market competition and the strategies chosen by norwegian savings banks in 2000 ~ 2010[ J].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2017(2):252 ~ 276.

[14] Elango B., Pattnaik C.. Response strategies of local firms to import competition in emerging  markets[ 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3(12):2460 ~ 2465.

[15] 刘鑫,薛有志.CEO继任、业绩偏离度和公司研发投入——基于战略变革方向的视角[ J].南开管理评论,2015(3):34 ~ 47.

[16] Hambrick D. C., Mason P. A.. Upper echelons: 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193 ~ 206.

[17] Lieberman M., Montgomery D.. First- mover advantage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8(s1):41 ~ 58.

[18] Deephouse D. L.. To be different, or to be the same? It's a question (and theory) of strategic balance[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5(2):147 ~ 166.

[19] Streufert 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risk taking[ 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86(6):482 ~ 497.

[20] March J. G.. A primier on decision making: How decision happen[M].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94:5 ~ 150.

[21] 郭蓉,文巧甜.双重业绩反馈、内外部治理机制与战略风险承担[ J].经济管理,2019(8):91 ~ 112.

[22] Lieberman M. B., Asaba S.. Why do firms imitate each other?[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6(2):366 ~ 385.

[23] 刘德光.基于超产权理论对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思考[ J].中国工业经济,2005(3):113 ~ 120.

[24] Finkelstein S., Hambrick D. C.. Top management team tenure and organizational outcome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anagerial discretion[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484 ~ 503.

[25] 邓少军.高层管理者认知与企业动态能力演化[D].上海:复旦大学,2010.

[26] Levy  O..  The  influence  of  top  management  team  attention patterns  on global  strategic  posture of firms[ 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5(7):797 ~ 819.

[27] 王雄元,刘焱,全怡.产品市场竞争、信息透明度与公司价值——来自2005年深市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 J].財贸经济,2009(10):30 ~ 36.

[28] Cho T. S., Hambrick D. C.. Attention as the mediator between top management team characteristics and strategic change: The case of airline deregulation[ J].Organization Science,2006(4):453 ~ 469.

[29] 周建,金媛媛,袁德利.董事会人力资本、CEO权力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沪深两市高科技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170 ~ 180.

[30] Miles G., Snow C., Sharfman M. P.. Industry variety and per-formance[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3):163 ~ 177.

[31] Bogner W. C., Barr P. S.. Making sense in hypercompetitive environments: A cognitive explanation for the persistence of high velocity competition[ J].Organization Science,2000(2):212 ~ 226.

[32] 叶蓓.董事会异质性、多元化战略与企业价值[ J].华东经济管理,2017(3):146 ~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