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红娟
【摘 要】地理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经验,地理知识的建构必须通过联系真实情境的“做中教,做中学”,即利用生活实例、课堂实验、野外考察、制作教具、研学旅行,多渠道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地理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0)32-0110-02
【Abstract】Geography teaching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students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geographic knowledge must be based on “teaching by doing and learning by doing” in connection with the real situation, that is, using life examples, classroom experiments, field investigations, making teaching aids, and research trips to cultivate students geography through multiple channels practical ability will ultimately improve students core literacy of geography.
【Keywords】Geographical practice; Geography teaching; Evaluation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地理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状况,是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体现。
一、高中地理教学地理实践力的应用
(一)生活实例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不符合与时俱进的学习需要,必须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学习地理,提高地理实践力。例如拉萨原来不产西瓜,利用大棚技术发现直接“铺”在地上生长的西瓜生长不好,只有将西瓜藤架空,西瓜“吊”着才能结果。这说明大棚内的地面温度比空气温度低,不利于西瓜的发育成熟,西瓜吊在空中可以得到充足的光照。这样真实的案例,能让学生感知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海拔高热量不足,但光照充足。再如江浙一带,8月份果农在葡萄园铺设稻草,能减少水分蒸发,从而应对高温干燥的伏旱天气。真实实例给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学生的体验感知,通过知识的运用解决生产、生活实践中与地理有关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
(二)课堂实验
实验方式包括演示实验、操作实验、想象实验和模拟实验等,在地理原理或规律的学习过程中,实验教学重视分析实验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解释地理原理的形成机制,有助于理解地理学习的重难点。例如播放“厄瓜多尔赤道上水流的奇怪现象”视频,该视频模拟的是水平运动物体受偏转后实际的运动方向,从而验证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当将水杯下的木塞拔下,水下漏时,在赤道以北时,观察花朵浮在水面随着水的下漏按逆时针方向运动,而南半球水体顺时针流动,赤道处水体不旋转流动。
(三)野外考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利用校内外丰富的地方环境资源,可设计考察类的野外实践活动,如校园经纬度测量、月相观察、校园周边土壤观察等,获取鲜活、真实的教学资源,使地理知识情景化和生活化。例如观察土壤,选择校园草地、裸地、林地的土壤,挖取一定深度的剖面,让学生看一看颜色的差别,捏一捏质地的差异,感受一下不同的温度和湿度,从而真实地认识土壤。
(四)制作教具
制作教具,提供感性认识的直观工具,创造丰富而真实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例如在学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这个知识重难点时,可让学生动手准备材料:地球仪、透明胶、小纸条等,在小纸条上写好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并贴在地球仪相应的位置上。一般,我们常见的“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多是侧视图,再让学生画一画以北极为中心的“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半球投影图”,动手贴一贴,动手画一画,真正让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五)研学旅行
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走出校园,亲近自然,寓教于乐,是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以研学旅行为背景,地理考察实践力的试题也越来越多,不少考生碰到此类题目就措手不及。例如2018年浙江选考第24、25题,就考查了学生观察星空的能力,在真实的情境下认识太阳系,第22、23题也是以某中学开展研学活动为背景,在晋陕间黄河峡谷某地段观察地质地貌景观,考查学生地理觀测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地表形态的成因。学生可通过研究性学习,在研学过程中看到和收集的地理事物与现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系统整理后,升华为研究性学习成果,这样,学生的思维力得到了提升,实践力得到了发展。
二、实施建议
(一)课程要“活”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一些教师还受制于教材,唯教材观,唯材施教,缺乏个性化的开发和利用,缺乏对社会、生活课程资源的吸收与整合,不会从地理的视角发现身边的实例。教师需要有大课程意识,要意识到课程资源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清晰课程资源的内涵和外延,确立广义上的课程资源观,广泛吸收生活、生产、社区、实验等“真实性”的课程资源,并从地理的视角进行开发利用,成为任何教具、学具、教科书都替代不了的教学资源。
(二)课堂要“活”
地理学习的课堂是活的,不仅仅限于教室,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我们的大课堂。教师要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由于受时空限制,野外考察、研学旅行等实践类教学大范围、经常性实施不大可能。因此,教师可开发自身资源,利用寒暑假旅游,让学生在欣赏祖国大好河山之时,通过拍照、抖音小视频、撰写旅行日记等方式获取研学资料,从而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因为是亲身经历,实地拍摄,师生在探讨相关地理知识时就显得有理有据、生动活泼。
(三)评价要“活”
对于地理实践力的研究和实施有四个步骤:一是实验观察,二是阅读参考,三是发表创作,四是批评研究。对于一切活动做得对或不对,合理或不合理,我们必须有个判断。我们是在实践中求进步,那么就需要别人的批评,需要继续研究。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关注表现性评价,即对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完成某项任务或任务群时所表现出的语言、文字、创造和实践力的评定,也指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的评定。选择能科学测评地理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课题,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让学生参与式设计制定评价量规和档案袋的内容与形式。让学习可见,才能有效反馈。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不但能掌握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而且使学生带着正确的人地观念和综合思维从事正确的地理实践活动。教学何为?学做人而已。我们的地理教学也是如此,学地理,学做人,使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用地理的眼光认识和欣赏我们周围美丽的世界,是地理学科学习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活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