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鹏 薛智恒
2020年7月31日上午,全国首家社区警务展览馆在江苏省扬州市公安局广陵分局文峰派出所正式开馆。展馆内容立足广陵,覆盖扬州,以时间为序,通过丰富的历史史料,围绕社区警务发展的脉络、社区警务机制与模式的变迁、群众工作方法的传承与创新、广陵公安人服务精神的坚守,生动再现了扬州社区警务发展轨迹和广陵公安社区警务的发展史、奋进史。
上篇:回望历史
回首百年,从近代封建社会的压迫剥削,到帝国主义的侵略,“警察”见证着那段屈辱艰辛的历史。回溯千年,从社区警务雏形的“亭长”,到贯穿数百年的保甲制度,“社区警务”历经着孕育和萌芽。
代表实物:保甲门牌
数百年来,保甲制成为主要户籍制度
实物展示:清朝十家门牌、清朝一甲门牌、民国保甲门牌、民国甲户推照。
这四件展品都与保甲制度相关。保甲制度从宋朝王安石变法开始推行,是延续数百年的人口管理制度,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废除。
其实,我国早在秦代就有了社区警务的雏形。秦统一六国后,在县乡两级设立治安机构,叫“亭”,汉高祖刘邦当时就担任泗水亭长。这也与我国古代居民聚族而居、以社群居、安土重迁有关。这种“社区意识”的建立,是推行社区警务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
代表实物:恩铭、嵩峋照片
110多年前,扬州就有了警察
实物展示:恩铭、嵩峋照片。
照片内人物都是清朝官员,恩铭曾任两淮都转盐运使,为清末扬州警察之父,1903年10月,他在两江总督魏光焘支持下创办巡警。次年3月,扬州巡警军正式上岗、按段站街,巡警局及五个分局同时办公。
恩铭创办巡警,扬州知府嵩峋则接办并整顿警政。嵩峋是扬州最后一任知府,任职扬州时,在巡警局中推行预算制度,开全国地方机构风气之先,同时还启用日本及南北洋警校毕业生革新整顿地方警务。
代表实物:毛主席办公照片
抗战时期,奠定了社区警务模式
实物展示:毛主席在延安办公照片。
历史的车轮行进到抗日战争时期,警卫工作首次与人民联系在一起。毛泽东同志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依靠群众路线肃反的经验,在延安整风时期提出著名的“九条方针”,并指出“离开了机关、学校、部队、工厂、农村的广大群众及各级联系群众强有力的干部,就无法最完善、最彻底地解决这个重要问题”。
斗争的经历论述了一个朴素的真理:保卫工作无时无刻不能离开群众的支持与参与。这一真理正是新中国公安工作的内核所在,奠定了新中国公安工作的模式和基调——社区警务。
中篇:砥砺前行
七十载栉风沐雨,从诞生那一刻起,人民警察就被赋予以民为本的红色基因。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总能见到人民警察为人民保驾护航的身影。怀着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人民警察凝聚起强大、英勇的力量,打击违法犯罪、深耕基层基础,护卫着万家灯火,守卫着一方平安。
代表实物:地下党人合影
地下党人成为扬州首批人民警察
实物展示:21名中共地下党人合影照、186名警察花名册。
1949年1月25日,扬州城解放。27日市政府成立,次日便成立市公安局,首任局长汪良,副局长胡汉。胡汉曾是扬州地区中共地下党领导人,这张五寸黑白合影正是他与同事在小金山拍摄的,虽局部已变白、长有霉斑,但21人清晰可辨,目前已证实,照片中大部分人新中国成立后都成为了人民警察。
一本花名册,记载了186名警察的姓名,他们是新中国扬州首批人民警察。这186人中,大部分是户籍警,另外还有少量刑警、民警和卫生警。卫生警主要对菜场、饭店进行管理,新中国成立后设立,一直到1983年才正式取消。
当时扬州市公安局并非地级市公安局,而是城区公安局,其上级公安机关为扬州专员公署公安处。新中国成立初期,扬州城区设3个公安分局,后增为4个,城外郊区有3个派出所:福运门、便益门、瘦西湖派出所,分局与派出所同一级别。1952年,城区4个分局各拆分为2個派出所,加上城外郊区3个派出所,市公安局共有11个派出所。
代表实物:市公安局通告
新中国成立人口管理成为公安机关首要任务
实物展示:扬州市公安局成立后的第2号、第3号通告,解放前后各时期路条,《人民报》对扬州市公安局的报道。
扬州市公安局成立后,于1949年2月连续发出第2号、第3号通告,要求做好人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动,查清敌特。从这两份通告可以看出当时的工作重心,扬州解放后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敌特组织依旧活跃,公安工作主要围绕巩固政权、维护治安、废除保甲展开。在日常治安管理的某些领域,如户口管理、特种行业管理中,社区警务的思想已初露端倪。
为了做好人员流动管理,刚解放时采取发放路条的方式,限制人口流动。当时路条相当于群众身份证明。展馆收集了三个不同时期的路条。1950年一份关于路条是否继续使用的请示报告,可以反映出扬州城解放后9个月内,人口统计已经十分扎实。1949年的《人民报》,对扬州接管与治安工作作了较为详尽的报道,说明新成立的扬州市公安局在废除保甲、清剿敌特、恢复秩序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代表实物:户政快报
户政工作为户口管理积累宝贵经验
实物展示:户政工作队合影、户政快报、户口管理办法规定。
透过户政工作队的合影留念,可以看出扬州在解放后开展过大量户政工作,为发现控制反动分子、巩固革命秩序打下良好基础。1949年4月,苏北行政公署成立,辖泰州、扬州、盐城、淮阴、南通5个专区。1950年1月13日,苏北行署驻地由泰州移至扬州东关街309号,这也意味着扬州要作为“省会城市”了。为确保“省会城市”的绝对安全,扬州多次组织户政工作队开展集中攻坚并进行户口实验,留下了大亮的快报、简报。其中一种叫作“户政快报”,出了52期。
几张泛黄的“暂行办法”,见证着当年扬州公安在户口管理政策制定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四个苏北地区最早的管理规定,涵盖户口、饭店、旅馆和娱乐场所等方面,可以看出当时扬州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管理要求。
代表實物:叛徒供词
户口排查抓获出卖许晓轩的叛徒
实物展示:许晓轩被出卖案、扬州圣母军案、甘米特案相关案件材料。
展馆的一面墙上,展示着第一批扬州公安人反敌特的成果,其中一起案件与《红岩》中许云峰的原型相关。许云峰原型许晓轩,江都人,1949年4月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同年11月27日英勇就义,时年34岁。1959年,扬州市公安局通过基层组织摸排,抓获反革命分子林忠岳,其交代了在重庆出卖许晓轩等人的事实。
1952年,扬州公安局查获甘米特案。甘米特曾是日、美特务,新中国成立后,他仍以医生身份为掩护,开展特务工作,并从事放高贷、贩卖黄金等违法之事。经群众举报,被公安局查获并驱逐出境。
这几起案件,都是扬州市公安局破获的在全国有影响的反特案件。公安部门以户口管理为中心,依靠群众开展防特工作,有力维护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扬州社会面的稳定。
代表实物:谈话记录
“全能型”户籍警拥有扎实功底
实物展示:扬州户籍警考试试卷、洪厅长与社区民警的谈话、1961年调查报告。
一份洪厅长与社区民警的谈话记录,见证了当时扬州户籍警扎实的功底和较高的素质。洪厅长即时任江苏省公安厅厅长洪沛霖。1965年,他与扬州户籍民警米秀法谈话。谈话中提到“10个百分之百”,户籍民警要对10个方面情况百分之百熟悉,涉及18周岁成年人口、盗窃犯和顽劣儿童、五类分子、治安危险分子、人口变动情况、临时户口、基层干部等。10个百分之百的背后,是户籍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付出。
1953年的扬州户籍警考试试卷,也可以看出,当时对户籍警能力要求非常高。试卷的题目跟现在公务员考试主观题比较相似。
扬州户籍警于1949年首次明确建立,不过与现在狭义的户籍民警不同,其工作从最初的户籍管理渐渐向治安管理、安全防范、纠纷调解、群众工作等方面延伸,许多工作与现在社区民警类似,可以说是社区民警的前身。一份1961年的调查报告详细列出了户籍警的职责,除了做人口统计和反敌特工作外,还要能破案、安全防范、交通管理、带队劳动、调解家庭纠纷,甚至还要帮群众购买紧俏物资,可谓“全能型”。
代表实物:《震撼人心的午夜》小人书
警民合作找回误卖毒药
实物展示:人民日报和文汇报《一个震撼人心的午夜》报道、《震撼人心的午夜》小人书、依靠群众处理偷割电话线案件材料。
《震撼人心的午夜》实物展品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不过大家对这起发生在1963年的事件有些陌生。时间回到当年的6月14日,扬州一家药房误将两包滴滴涕毒药粉当成小苏打,卖给了群众。晚上9:00,公安部门接报后,组织全城民警和千余名基层治安干部逐户查找,终于在次日凌晨3:00,成功找回两包药,未造成人员伤亡。
以当时条件,既无监控又无手机,寻找难度可想而知,这也与扎实的群众工作不无关系。后该事件被撰写成报告文学,先后在《文汇报》、《人民日报》刊载,并被创作成书籍、戏剧等。
1963年,“枫桥经验”诞生。1965年,扬州成功运用“枫桥经验”的“矛盾不上交”原则,处理了一起盗窃电话线案件。当时城北公社一大队长因公带人盗取其他公社的电话线,虽说是因公,但从法律上来讲还是涉嫌盗窃。考虑到这个因素,政府以及公检法召集两个大队工作人员及群众组织了一场群众说理会,通过说理成功化解两家公社的矛盾。
两起案件都是警民合作的典型事例。
代表实物:接待群众照片
军管会时期群众工作依然正常
实物展示:东关街派出所门前接待群众、军管会期间解放派出所民警合影、处理户口迁移问题的相关文件。
两张摄于派出所门前的照片,都是处在军管会时期。其中东关街派出所门前的照片,记录的是民警接待群众,解放派出所门前的是民警合影。两张照片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公安民警仍在坚持工作,公安工作依靠、发动、服务群众的路线仍未变。
虽然民警仍坚持工作,派出所建制正常运行,但为期十年的“文革”,使公安政法机关遭受了灭顶之灾。“文革”后期,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同志关心和指示下,公安机关组织和功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社区警务的极“左”化、畸形化也有一定程度的纠正。1970年和1980年两份文件,反映了当时公安工作在恢复和纠正。人口统计这块,在整个“文革”时期全部停滞,“文革”结束后,立即开始了第3次人口普查,并对户口迁移作了详细规定。
代表实物:三枚户籍章
改革开放后“农转非”成了一代人回忆
实物展示:三枚户籍章、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户口本。
三枚户籍章是扬州市公安局仅存的三枚曾经使用过的户籍章,连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类户口本,见证了扬州户籍制度的变迁与发展。从户籍制度变迁表可以看出,扬州户籍制度不断在顺应时代的发展,历经摸底实验、全面登记、城乡分割、适当放宽、改革发展五个阶段。计划经济时代,因物资紧缺,粮米油票按户口分配,所以户籍制度以限制人口流动为主;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户口政策逐步放开,更多的人落户城市。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全国第三次治安工作会议召开,推动基层社区警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公安部提出“以治安管理为中心,以户口管理为基础”的公安派出所基本工作方针。户口管理方面,从1980年开始,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的二次元户口政策逐步放宽,“农转非”成了一代人的回忆。
代表实物:公判大会照片
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严打”
实物展示:广陵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现场会、公判大会照片、“千古江山本”。
这张黑白照片的场景,是1988年在扬州市体育场举行的公判大会。大家所熟知的“83严打”,其实是从1983年开始,有四次“严打”。1981年,中央提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一重要方針,经过10多年的“严打”,社会治安形势总体上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1983年,随着市管县新体制的实行,广陵公安分局正式成立。扬州专员公署公安处改名为扬州市公安局,原扬州市公安局改为扬州市公安局广陵分局,首任局长任万恭。任局长非常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专门制定重点人员分类管理法“千古江山本”,“千、古、江、山”四字分别代表姓名首笔画的“撇横点竖”,可实现对重点人员的分类检索。
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环节,扬州公安在“严打”期间广泛发动群众,社会治安得到根本性改善。
代表实物:社区警务第一亭
全国社区警务第一亭原状展出
实物展示:中国社区警务第一亭、扬州名人故居、旧居门牌。
展馆内一座民警服务亭格外醒目,这是1997年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陈先岩担任广陵公安分局文峰派出所八大家社区民警时设立的。因八大家社区离派出所很远,群众办事不方便,陈先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方便服务群众,他从蒋王收费站要来一座淘汰下来的报废收费亭,安放在社区中心位置,从而使社区有了第一座“民警服务亭”,也被公安部认定为“中国社区警务第一亭”。
警务亭内尽量保持原状,陈设了陈先岩担任八大家社区民警时的实物。那时八大家社区没有物业,治安状况差,陈先岩提出了“三块三保平安”,每一户交三块三,他来组建自己的物业,社区的治安有了很大改善。凭借创新的工作方法,以及脚踏实地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陈先岩被评为一级英模,当选两届全国人大代表。
服务亭是社区民警服务群众的标志,而门牌则见证了社区警务的发展历程。在老城区的街巷中,散落着无数名人故居、旧居,这些房子的门牌变换,记录了扬州门牌的风貌变迁及历史沿革。从简易的铁质门牌,到如今大力发展的二维码门牌,信息技术助推社区警务飞跃发展。
代表实物:李树干自行车
踏坏的自行车见证社区民警足迹
实物展示:李树干的自行车、扬州公安楷模事迹展示。
这辆自行车是全国公安楷模李树干巡查社区所骑的自行车。从警30年的李树干,长年坚守“一个人的警务室”,平均每天奔走40多公里,共骑坏5辆自行车。这也成了乡村社区民警贴心为民服务、守护百姓平安的历史见证物。
扬州是个英模辈出的地方,从社区警务这个岗位上走出了全国一级英模3人,二级英模2人。除了陈先岩、李树干,还有丁乐昌、米秀法、徐兆华等,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丁乐昌是全国第一批一级英模,被誉为“江畔红旗”。徐兆华扎根基层,服务群众,13年如一日帮助照料老人,老人把他当成“干儿子”,临终前在病历纸上写下遗书,要将房子和2万元存款赠给徐兆华。
此外,还有走街串巷收集社情民意、积极探索“警格”与“网格”双融合的董建华,以社区为家、把群众视为亲人,倾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蒋华锋。他们用辛勤耕耘换来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代表实物:田期玉题词
扬州题词成为全国社区警务总目标
实物展示:1999年时任公安部常务副部长田期玉题词,1999年公安部国保会议照片。
这幅题词中的四个目标,在社区警务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1999年,时任公安部常务副部长田期玉在广陵公安分局五里庙派出所参加国保会议时,题了四个目标: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
2002年,这四个目标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被正式提出,作为社区警务的工作目标。这次会议在社区警务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2002年8月,公安部、民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社区警务建设的意见》,这是第一个专门针对社区警务建设的规范性文件,至此,社区警务在我国有了规范的名称、内涵、要求。2006年9月,公安部党委下发《关于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决定》。次年,公安部印发《公安派出所正规化建设规范》,社区警务开始向正规化建设迈出坚实的一步。
扬州市公安局为筑牢社区警务基础,加强对派出所硬件的提档升级,同时对民警进行一系列培训,全面提升社区民警实战技能。诞生全国首个社区警务工作室的文峰派出所,2000年被列为扬州4家社区警务试点派出所之一,在上级公安部门指导下开展系列改革。
下篇:继往开来
迈进新时代,人民警察肩负平安中国建设的历史重任,承载人民安居乐业的厚重期望始终坚守为民初心,大抓基层、大抓基础,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发展愿景前进。
代表实物:“警网通”APP
科技赋能打造现代社区警务
实物展示:“警网通”APP、“633”工作法、智慧街区图片及智能设备。
这些高科技实物,展现了广陵公安分局在社区警务建设中,通过科技赋能、创新赋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成果。广陵分局始终把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作为服务全区社会发展的“牛鼻子”工程,因地制宜、因情施策,探索总结出一批经验做法。全区社会治安满意度、公安队伍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连续13年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安全区。
运用“警网一体化”实现社会综合治理,研发“警网通”APP软件,利用手机APP,形成“前端采、民警核、后端用、开放式”数据采集、共享和循环应用模式,形成传统与科技相结合、“铁脚板+大数据+网格化”的网格化社会治理和智慧警务体系。
围绕“以房东找人”理念,创新“633”工作法,自主研发流动人口核查管理平台,在全市率先试点在公寓楼安装视频门禁系统,打造“智慧社区”。
代表实物:“未来智慧社区”视频
警网融合助推社区共治
实物展示:“智慧社区”建设方案视频展示。
广陵公安分局正试点“智慧社区”,未来将运用网格化管理理念,结合地理信息技术、云端服务系统、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将智慧警务与网格化社会治理有机结合,构建警网融合应用平台,打造“警·网平安联盟”。
平台将体现三大优势:全要素一图展示,网格内人、房、地、事、物、情、组织等要素信息一图展示;大数据互联共享,社区各类服务平台和警务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网格化联动指挥,组建社会共治大网格,建立统一指挥,全面覆盖,高效运行的联动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大格局。
同时,平台覆盖智慧消防、二维码门牌、智慧校园,真正做到以“小网格”托起“大治理”“大平安”“大稳定”“大民生”。
代表实物:三张小板凳雕塑墙
“小板凳”拉近警民距离
实物展示:三张小板凳雕塑墙、“人民墙”。
展馆门外有面雕塑墙,通过三张小板凳,寓意文峰派出所民警走近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作风,是该所民警学“枫桥”创“枫桥”的真实写照。
第一张板凳刻画的是创新警民恳谈方式,社区民警同群众坐到一起,把手中的“小板凳”搬进了群众家门口、心坎上;第二张小板凳是孩子们坐在青少年公民警校内,通过互动、体验,增强法律意识;第三张小板凳就是通过社区警务展览馆,了解扬州社区警务发展史,增强民警责任感、使命感。
同样的雕塑墙还有一面,位于展馆门内入口处,墙上雕有大大小小的“人民”二字,都是历任领导人笔迹,最中间的“人民”为毛主席笔迹。这面“人民墙”时刻提醒社区民警,要把人民放在心里,心系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
作为公安机关接触基层、了解社情民意的触角,社区民警处在社会管理的最前沿,时刻面临着各种发展变化的冲击和考验;作为构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力量,扬州社区警务构筑起守护群众安居乐业的立体化、信息化防控体系。位于扬州市公安局广陵分局文峰派出所的全国首家社区警务展览馆,正是扬州百年社区警务发展史的一个真实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