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龙
【摘 要】本文在分析苏轼“以诗为词”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分类研究了苏轼“以诗为词”的创新手法,深入阐释了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意义,探讨了苏轼对词史发展的贡献。苏轼“以诗为词”创作实践的产生,是以诗文革新运动为文化背景的,是词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苏轼以题序、典故入词,以诗境入词境、以诗格入词格,改变了词风、拓展了词境、发展了词律,开创了豪放词风,使词的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对后世诗词创作以及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以诗为词;豪放;创新
一、苏轼“以诗为词”的变革背景
苏轼的词不仅在中学课本里占了大部分,是我们中高考考试的重点内容,而且在整个文坛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苏轼的词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诗为词”,他以这种手法为主要武器来变革词风。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于词中。苏轼“以诗为词”创作实践的产生,是以诗文革新运动为文化背景的。宋初百余年间,国内相对安定,生产持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不禁夜市,为商业和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环境,词成为了文人闲暇时“娱宾谴兴”之作,与“诗文革新运动”倡导的“载道”、“言志”之精神大相径庭。
苏轼是继欧阳修后的文坛领袖,他十分重视词的文学价值,有意改变词所处的尴尬境地,即当时所谓的“诗庄词媚”。所以苏轼致力于改变词的题材和境界,使词不仅能表现阴柔之美,也能展现阳刚之气。前代词人在创作时,受到词为“艳科”、“小道”思想的束缚,词作不能反映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但苏轼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他继承了“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改革词体“以诗为词”,赋予词“载道”和“言志”的功能。使词可以像诗歌一样来展现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抱负,打破了词为“艳科”“小道”的藩篱,促进了宋词发展,使宋词成为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继唐诗后的又一文学高峰。
二、苏轼“以诗为词”的创新手法
(一)题序入词
苏轼之前的词,大多是为应歌而作的,词有调名表明其唱法即可,所以绝大多数并无题序。因为词体本身不宜叙事的特点,苏轼在词中像诗一样,采用了标题和小序的形式,把词作的时间和思想内容进行交代说明,使词的题序与词作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并在前人基础上有所突破。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题序中不仅交代了创作的时间为中秋节,缘由为醉酒,也表明了词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怀念的对象是其弟子由,即苏辙。
(二)典故入词
苏轼的“以诗为词”还表现他在词中大量的使事用典。在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概括性、替代性的叙事方式。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篇词作就是使事用典的佳作,全词以词人自我抒情为主,并烘托出壮阔的射猎场面,其中的使事用典具有了浓厚的叙事性和纪实性。上阕中用“亲射虎,看孙郎”的典故来替代性概括描写。据《三国志》中记载,孙权曾亲自射虎,人皆称勇,此处苏轼以孙郎自比,一笔写出了太守一马当先,亲自射虎的英姿。下阕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也是一个典故,据《汉书·冯唐传》中记载,汉文帝時,云中太守魏尚戍边有功,却因小错获罪,冯唐向汉文帝进谏劝说,文帝终于醒悟,派冯唐持着节杖去云中赦免魏尚,苏轼用冯唐的故事来自比为魏尚,既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又蕴涵了对现实中怀才不遇的隐痛,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三)诗境入词境
在苏轼之前,受晚唐五代“花间”、南唐词派的影响,北宋词坛上的作品大多表现的是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所营造的意境也大多是凄婉柔弱的。词在宋初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一直被视为是“艳科”、“小道”,始终不能和“载道”、“言志”的诗歌相提并论。唐诗是一座高峰,在构建意境方面达到了完美的地步,苏轼借鉴唐诗中的意境,“以诗为词”,创造性取诗境之长补词境之短,把唐诗美好的诗境变成宋词的词境,使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苏轼把词的取材由应歌而作回归到表现自我上来,并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题材,把能写诗的内容用来入词,让词的意境也像诗一样开阔,突破了原有词的局限。
(四)诗格入词格
词是唐代音乐——燕乐的产物,起源于敦煌曲子词,后经中唐刘禹锡、白居易等人尝试,晚唐温庭筠等花间词派的定型,形成了一种花前月下的“艳科”。宋代词人李清照主张“别是一家”,认为词调必须协调于音律,使词始终作为音乐的附属品存在。为了配合音乐,词有它独特的格律,使歌词每个字的声调高低与音乐的抑扬顿挫配合起来,以达到音调和谐,为配合音乐而歌,把词分成阙,还不能像诗一样按内容分段,必须注意处理词段与歌唱的关系,将词的韵位大部分放在音乐停顿处,以达到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的效果。苏轼的“以诗为词”主要从字法、句法、音律三方面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促进了词体的解放,使词成为被人阅读,不求人演唱的作品。
三、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意义
苏轼的词在词史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苏轼的“以诗为词”促进了词体的变革,从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对词体进行了全面革新,提高了词的地位,使词从“小道”上升成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苏轼是我国词坛大家,他沿承了“诗文革新运动”精神,顺应了词史发展规律,并秉承创新精神“以诗为词”,以复古的形式为更新手段,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小道”的藩篱。把诗言志的功能带入了词中,把“诗道”引入词的创作中,强化了词的文学性,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扩展了词的时空场景。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将词带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使词上升成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真正在文体观念上提高了词的地位,使诗与词成为文坛上的“双姝”,并为后代词人的创作开辟了新方向。
苏轼一生的坎坷磨难铸就了其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苏词影响深远,流传甚广,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认可与喜爱,足见其文学魅力是不分国界的。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青冈县芦河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