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靓 杨雪隆 王弘扬 陈志会
【摘 要】随着社会对大学生期望越来越高,大学生群体,看似轻松,却承担着巨大压力。在学业、生活、情感、就业多重大山的压迫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告急。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要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研究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探索班团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模式。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新模式;共青团
大学时代是人生最充满激情,最丰富多彩的一段时期。这个时期意味着开始脱离父母和家庭,开始谋划和构建自己独立的生活方式和心理世界。而现代社会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多元化的价值观,给大学生带来升学、就业和竞争等多方面的压力,引发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上升。我们的老师也时常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从低效劳神的教育工作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了当代学校教育面前的一个十分严峻的话题,由此可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而在此之前,我们要先了解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模式。
一、产生大学生心里健康问题的原因。
1、人际关系
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人际关系变得相对而言比较复杂。有人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大学生活这是大学生走进社会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社会生活缓冲期。进入大学,班上或者同一个寝室的学生很多都来自五湖四海,学生之间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文化背景以及风俗习惯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性[1]。导致大学生在与人相处上容易出现问题,同时,大学里面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学生既充满兴趣又担心失败,长此以往,甚至回避参与,这严重妨碍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其次,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大学生面对差异容易出现心理偏差,根据数据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既充满了兴趣又担心失败,久而久之,甚至不再主动参与,极大阻碍了人际关系的建立。其次,情绪变化问題。大学生由于阅历较少,缺乏良好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能力,容易感情用事,喜怒无常,情绪好时待人处事合情合理,情绪差时,不管不顾,以自我为中心。
2、学业压力
学业问题也是困扰他们的一个大问题。进入大学以后,课程种类,课程门数有所增大,再加上辅修专业的学习以及专业技能考试的重压,导致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压力过大,学习效果不佳,长此下去引发的神经紧张,失眠,考试焦虑等问题。其次,大学授课方式不同于以往高中的教学方式,每门任课老师会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而在大学学习中,不少课程都是大班教学,很多时候要靠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很多学生无法适应或者不能很好地掌握主动学习,难以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造成心理落差等问题。
3、择业困难
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大学生毕业时面临的就业压力和就业竞争也与日俱增。大学生在考虑就业时随着高校教育改革,高校扩招使得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竞争也显著增加。大学生往往承受着来自自身、家庭和学校的多种就业期望,这给大学生无形中 增加了心理负担,很多大学生在考虑就业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躁等现象,这样不利于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职业发展[2]。大学生在学习期间,由于缺乏必要的职业规划,在就业时对自己没有明确的认知,使得就业时会出现较大的迷茫,无法选择和决定所要从事的行业,这也造成了大学生出现就业困扰。
4、恋爱与性的问题
这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大学生大都处于青春期走向生理成熟期的阶段,性意识增强,这时期渴望与异性交往。但又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生活经验不足,对青春期的性冲动和性要求理解不当,会产生一些紧张,恐惧、羞涩,甚至不正确的行为,甚至造成早婚或早孕等情况后难以承担家庭责任,造成更加难以挽回的局面[3]。有个别学生在恋爱中失意或失恋,走不出自身阴影,心中压抑得不到缓解,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模式
1、加强班团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助体制建设
在2020年新生心理测评中发现,在遇到心理问题或者情绪异常时,选择的求助方式中身边同伴占据了求助群体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同辈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在该背景下,建立“寝室长——心理委员——辅导员(班主任)”三级联动机制。寝室长担当起观察员、联络员的作用,时刻关注寝室同学心理健康状况动态,按时向班级的心理委员汇报,心理委员对班上同学的情况进行整理汇报给班主任或辅导员。班主任或辅导员再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谈话、了解。同时心理委员定期召开心理主题班会,进行心理知识的宣传以及带动整体班级心理健康的氛围。同时还可以引导班委们在班内建立一些爱心小组,同学间互帮互助,互敬互爱,发挥朋辈辅导的积极作用。
2、构建辅导员(班主任)—学院心理指导老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多层组织结构
辅导员(班主任)或者心理委员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毕竟还属于只是了解的阶段,没有特别系统深入地进行学习,面对个别需要心理疏导或者危机干预的学生时难以运用专业的知识进行心理辅导。在该背景下,构建学院辅导员-学院心理指导老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多层组织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学院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学院层面挑选学生经验丰富,有一定心理教育背景的老师担任心理指导老师,负责对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以及学院各辅导员。对内了解每位辅导员(班主任)所带学生中需要重点关注或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对外每月整理一份心理月报,上报心理咨询中心,再根据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议反馈给每一位辅导员(班主任),从而得到更为专业的指导,也行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创建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学生心理素质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对大一新生做好心理健康筛查和入学适应性教育非常有必要性,可以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心理测评结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采取二次访谈、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时谈心谈话等,记录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方面的内容,随时追踪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可以通过对心理健康档案的分析,来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趋势,同时有助于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追踪和评价,对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学生进行有效干预[4]。
4、打造专业心理教育课程平台,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除了新生入校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高校基本上都开设有专业的心理教育课程,有必修也有选修,在此基础上,可以将心理教育融入到各科教学中,每门课程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老师们在上课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尽可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潜在的心理教育意义,将所学知识转为自身精神财富,同时注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史国普,郜佳慧.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14):162-163.
[2]孙伶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视角[J].科技创新导报,2010(23):165.
[3]王曼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职业卫生与健康,2020.03:47
[4]赵山,白仲琪,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0),6:107-112.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