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
现在“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快乐学习”的理念非常流行,连一些教育专家也认为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喜好,给他量身定制一套学习方法。
有一种流行的学习风格分类模型,它把学习风格分成四种:视觉、听觉、读写和动手实践。视觉型的可能喜欢用看图片的方式学习,听觉型的可能更愿意听老师讲,读写型的人爱用读书和记笔记的方法,动手实践型的人最爱做实验和演示。这四种风格就好像四个门派一样,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属不同的门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但问题是,用自己喜欢的风格学习,是不是就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呢?结论是否定的。研究发现,的确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有差不多1/3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方法跟自己的喜好是匹配的,但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并没有比别人更好。
看来“享受”学习,不等于就能学得更好。
研究还发现,特别是有一些很多学生都喜欢的方法,恰恰是对谁都没好处。比如,一个常见的办法是把单词、公式、各种知识点做成一摞卡片,没事拿出来翻看,人们认为这个方法有利于加强记忆。还有些学生喜欢用网站检索一些相关的信息,按理说这有利于开阔视野。但是研究表明这些方法的效果并不好。闪视卡片只是简单的重复,外部信息可能跟你要学的知识点关系没有那么大——它们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到底什么方法是有效的呢?心理学家几十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真正有效的方法对每个人都有效,不管你喜不喜欢。总结来说,有效的方法是这样的——
第一,对于一定的内容,你要在学习时间上安排一定的间隔,不要突击学习。
这个间隔学习法的原理是人脑的“记忆曲线”。隔一段时间回想前面学过的,然后再学新的,这个方法最有利于记忆。
第二,你可以在不同的場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
比如说同一个知识点,在课堂上看老师演示一遍,这是视觉;回家自己精读课本,这是读写;下一堂课再动手操作一下,这样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一个内容,效果很好。
而且有些特定的内容适合特定的方法。让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相匹配,而不是跟学生的喜好相匹配,才是科学的做法。
第三,你要经常参加测试,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意练习的“反馈”。不测验,你就无法知道自己是不是真学会了。
第四,你要把新学到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建立连接。
新旧知识连在一起,“熟悉”加上“意外”,它才算是真正长在了你的大脑之中。
学习好的同学的学习方法都是相似的,学习不好的同学各有各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