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敦煌壁画是我国珍贵的历史遗存。无数学者在被壁画艺术所吸引的同时,对其展开了深刻的研究。笔者阅读了大量与敦煌壁画有关的资料后,运用综合研究法分析了敦煌壁画艺术,重点阐释其无可比拟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敦煌壁画 色彩 艺术特色
一、敦煌壁画的构图特点
(一)散点式构图
散点式构图讲究在充分把握全局大势的基础上,以“散点”即以随视点移动、自由的方式取代固定“焦点”的方式组织画面。遵循“意由心生”“笔随心走”的原则置阵布势、经营位置。在构图方面,则讲究以主观方式处理各艺术元素,比如画面布局、画面形象等。如作品《萨那太子舍身饲虎图》就运用了连环式构图法,以故事情节为依据层层推进画面,画面的中心部分就是故事的高潮部分,其他部分則以此为中心有序展开,形成了前后一致、协调统一的效果。此种构图方式在敦煌壁画中普遍应用,彰显其构图的主观性及时空观念的自由性。
(二)交替使用随意性构图与设计性构图
敦煌壁画中交替使用两种构图方式。其中图、藻井属于设计性构图;以随意性构图有情节的画面。洞窟壁画中的飞天姿态轻柔,就是利用随意性的构图的方式形成的,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审美意趣,即追求流动、自由与自然物化。
(三)平视体构图
此种构图方法是基于二维平面形成的,完全舍弃了自然空间“焦点”透视法,装饰风格强烈。早期敦煌壁画,特别是北魏时期的壁画,就呈现出此类平面画装饰的风格特点。
(四)过程叙述性构图
敦煌北魏第254窟壁《萨本生故事图》的整个画面以事物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描绘情节,以事物的时间性作为描绘故事情节的依据,极具欣赏价值。
装饰性是敦煌壁画构图的主要特色。从艺术效果的层面分析,作品追求饱满、丰富多彩的画风。虽然整个结构较为复杂,但是整体排列有序,完全没有杂乱的感觉。在最适宜观赏的壁面绘制主题画中,充分发挥其他题材的作用,形成独特的审美规律,整个画面看过去统一、整齐、均衡。从艺术结构方面看,整个作品立体,富有装饰性、节奏感。
二、敦煌壁画的色彩特点
敦煌壁画有机地融合了绘画与图案,同时在色彩方法、构图布局等方面均充分体现装饰性的艺术效果。以装饰色彩的秩序为依据,组合色调,均衡色彩分布,使得整个画面色彩疏密有致,颇具韵律。以平面化的色块概括复杂多变的物象,巧妙配置色彩,营造整体统一、和谐的效果。从色彩运用的层面来看,敦煌壁画遵循“均衡”这一法则布置整个画面。在此基础上结合物的性质、形状、大小及所处位置,均衡色彩,并充分掌握“疏密度”“节奏”,使色彩得以相互“呼应”。在运用色彩强化画面的主要形象、中心的同时,统一所有颜色的色调,彰显装饰色彩形式美法,构建色彩鲜明、和谐的效果。
敦煌壁画的色调丰富且独特,各个洞窟所采用的颜色不同,且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对应的形成各个性色调,主要可分为调和、类比、对比三种。同时按照冷暖色的面积,确定各种类型色调的比重,强化冷暖之分。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运用底色。底色的运用决定着色调的“倾向”“类型”。敦煌艺术中有十多种底色,其中土红底、泥墙底、白墙底等底色用得最多,淡黄、灰紫色、天蓝色等也有所运用。这些均可充分说明敦煌壁画的特点。
三、敦煌壁画的材料技法特点
从表现技法方面来看,敦煌壁画主要运用了多层次空间组合,结合雕塑与绘画沥粉描金、湿壁画等。魏晋时期,敦煌莫高窟部分壁画采用了“湿性壁画”的方法。此种表现技法在早期壁画中普遍应用。颜色方面,敦煌壁画主要运用了品性颜色(有机性)及矿物性颜料(无机性)及铅粉色等等。今天我们在欣赏敦煌壁画时,那些已经发生变色的部分多是使用了铅粉或者是调和使用铅粉、矿物性颜料,从某种层面来说这是魏晋时代壁画变色较为严重的主要原因,唐、五代后的壁画充分吸收了这一经验,所以其发生变色的情况较少。敦煌这些部分往往呈现出颜色变乌变暗的特点。敦煌石窟堪称颜色标本博物馆,其颜料丰富多彩,研究价值颇高。其中有很多用到金的地方,其运用到的技法包括“扫金”“泥金”“金箔”等,沥粉、贴金是敦煌壁画艺术的特色,通过沥粉彰显画面的凸线,加之贴金的运用,立体装饰画面形成富丽的画面。
结语
敦煌壁画是人类最珍贵的“墙上博物馆”,通过作品的线描勾勒、人物造型、结构布局、色彩运用等方面表达各个时期的艺术特点。直到今天看来,敦煌壁画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壁画的辉煌成就,且对现代绘画艺术形成深刻的影响。敦煌壁画是我国重要的“国宝”,是研究美学思想、民间艺术的“化石”。
参考文献:
[1]杨子越.浅析敦煌壁画的艺术特色[J].传播力研究,2019,3(14):183.
[2]白莹.浅析敦煌壁画的艺术特色[J].美与时代(中),2015(04):30-31.
[3]张瑛.敦煌壁画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J].发展,2014(06):28-30.
作者简介:王晓天(1988—),男,汉族,湖南益阳人,硕士,湖南城市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是油画创作与材料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