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国华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襟带苏浙皖、背倚天目山的浙江省长兴县,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东南望县等美誉。这里山清水秀,人文荟萃,不仅拥有众多历史人文古迹,还拥有金钉子、扬子鳄和古银杏这“古生态三绝”。长兴县八都岕,被誉为“世界银杏的故乡”,3万余株原生银杏树遍布十余公里,为长兴县三大古生态奇观之一。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深秋,又到了银杏叶泛黄的季节。去山水长兴,徒步六八古道,徜徉银杏长廊,来一场缤纷秋色中的浪漫之旅吧。
六八古道:林深竹茂见沧桑
古道悠悠,彎弯曲曲,幽深漫长。触动我心的正是“六八古道”这四字。六八,多少吉祥的数字;古道,多么诱人的风景。我想,这里面该隐藏着多少迷人的风景和鲜为人知的故事啊。
长兴县的六八古道,因位于六都岕和八都岕之间而得名,起于槐坎六都岕,止于小浦八都岕,全长20公里。据说六八古道是中国最舒适的徒步线路,正是我这个“菜鸟级”徒步者最合适的选择。
六八古道的起点是六都岕的古村落。我们穿梭在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间,映入眼帘的是一户户淳朴自然的农家和一株株满树金黄的银杏。我们感叹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竟有如此古朴宁静的村落,仿佛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再现。
穿村而过,终于上山了。我们呼吸着山间清新的空气,踏着一块块青石板台阶拾级而上。千百年来,无情的岁月和无以数计的脚板,将青石板台阶磨蚀得光洁如玉,几度兴衰,几经沧桑,它们依旧倔强地铺陈在那里。
徒步六八古道,犹如置身于生态山水画卷之中。沿途古木参天,翠竹掩映,山泉叮咚,鸟鸣啾啾,令人心旷神怡。一阵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仿佛置身于竹林仙境之中。空谷传来的天籁之音,涤荡了多少人间烦杂。恍惚间,感觉自己飘然出尘,不知身处何地,将往何去,今夕几何。
古道弯弯,古道逶迤。经年岁月侵蚀不了古道质朴的容颜,世事变幻湮灭不了古道沧桑的身影。走在长短不一、时断时续的青石板路上,赏山水、听鸟啼,让人感受迷人山野风情的同时,更想起前人披荆斩棘、开山筑路时的艰辛。
古时,长兴山民为了生计,肩挑重担,翻山越岭,往来奔波,用坚实的脚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步又一步地踩踏出了一条翻山古道,古道在雨季时节常常被山洪冲毁,于是山两边的山民用不太规则的石板和石子铺就了一条简陋的山道。山道历经数百年,在岁月变幻中,顽强地保留了下来。目前,长兴境内仍留存十余条完整的古道,这些古道穿山越岭,沿途风景如画,被驴友们选为高颜值的“十大徒步古道”。
林木葱茏的古道曲折幽深,满山遍野的翠竹遮天蔽日,行走其间,让人留恋。各种古老的传说故事,听起来津津有味。我的思绪像藤蔓般在古道上蔓延,眼前如电影回放般闪过曾经翻山越岭、过往古道的身影:既有上山砍竹的山民、肩挑重担的挑夫、贩运货物的商人,也有进城赶考的学子、乘着轿子的官员,还有出没的土匪和过境的军队……无数双脚板、无数个肩膀、无数行血汗,才脚踏肩挑出了这条古道。
古道弯弯,林深竹茂。望着那逶迤的古道,一座石垒拱桥暮然映入眼帘,攀缘的藤蔓爬满了石桥的两侧,被萧瑟秋风吹动,为古朴的石桥增添了几分沧桑和落寞。此时此景,我不禁想起了元代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寥寥数语,意蕴深厚,成为抒发羁旅之苦、悲秋之恨的千古绝唱。
沿着驴友留下的黄丝带红丝带指引标志,我们继续前行,终于登上了山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碧岩山顶,尽情眺望,只见峰叠相依,满眼苍翠。忽然,山谷中蜿蜒着的一条金黄色长廊,如在秋风中舞动着的缤纷彩带,煞是惊艳。噢,终于可以看到十里银杏长廊的全景了。俯瞰八都岕银杏长廊,真是壮观极了,红的、绿的、黄的,一幅五彩缤纷的绚丽画卷在眼前骤然展开。
忘却了翻山越岭的疲惫,忘却了腿酸脚疼的艰苦,金黄的银杏给我们注入了一股神奇的力量,下山的脚步变得轻盈起来,去赴一场秋风秋色中的金色曼舞。
银杏长廊:金叶十里美如画
翻过六八古道,便到了天泉景区。小浦八都岕的十里银杏长廊便呈现在眼前。远远望去,一棵棵高大的银杏树上,长满了金黄色的叶子,满树的金黄,满地的金黄,仿佛进入了一个金色的童话世界。神奇无比的大自然,如同举起了一支饱蘸金色油彩的大画笔,以蓝天为背景,以大地为画布,绘制出一幅最绚丽夺目的图画。
心情也因此美景而格外地开朗起来。原本灰暗的天空,也变得明亮了许多。顾不得翻山越岭的疲惫与气喘,便沿山路蜿蜒而下,一路赏秋。
“金天金地金世界,银杏长廊画中游”,此时的八都岕,正处于有着一年中最为妖娆斑斓景色的时候。3万多株银杏错落有致,散落在蜿蜒而下的山路两旁,绵延十公里,连成一片,与古朴村庄的粉墙黛瓦为伴,给人一种夺魂摄魄的震撼之美。
沿着山路蜿蜒而下,一幅溢满江南乡村气息的金色油画徐徐铺开。错落有致的民居隐于青山绿水之间,满树金黄的银杏散布于山村的各个角落,远远望去,粉墙黛瓦间,点缀着一树树的金黄,非常靓丽。正是这一片片的银杏黄,一路渲染,点亮了深秋的小山村。古老的民宅浸没在一片金色之中,屋顶、墙头、路面,尽是银杏叶的覆盖,那图画唯美动人,如梦如幻。
最早知道银杏,是在初中课文上那篇郭沫若的散文《银杏》,他将银杏称之为中国的“国树”。江南一带的银杏,多栽于寺庙之中,普通民居的屋前院后很少栽植。而八都岕人把银杏当作“圣树”“风水树”,广为种植,据传与东汉光武帝刘秀有关。当年刘秀起兵时,屡遭敌军追杀,后躲避在长兴这片青山翠绿中的银杏林,以烤食银杏果充饥得以生存。刘秀脱险后,认为银杏有“祥瑞”之气,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故而以后每有离难,就来村庄躲避,前后多达八次,称为“八躲”。刘秀称帝后,乃赐名为“八都”。
“八都岕”这个“岕”字音同“界”,是两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据当地人解释,上为“山”,下为“人”,一撇为“水”,一竖为“路”。小桥流水人家,青山绿水幽径,一个“岕”字形象地概括了八都岕的地貌特点。
临近中午,走过许家桥,忽见路边有一院子,几株银杏满树金黄,张开金灿灿的笑容,秋风拂过,几片金黄色的叶子从树上飘落,宛如一只只金色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欢迎我们远道而来。
午后的天空,一扫早上来时的灰暗,变得明媚起来。金黄色的银杏叶,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是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黄得耀眼,黄得明亮,黄得舒畅。那种黄,是闪亮活泼的黄,是纯洁靓丽的黄,是晶莹剔透的黄,令人心旷神怡,倍感温馨。
山路两旁厚厚的落叶,仿佛铺上了一条金色的地毯,踩在上面便响起细微的“沙沙”声。微风吹过,片片黄叶随风而动,格外浪漫。
“碧云天,黄叶地”,长兴八都岕的银杏黄,别有一番美丽。我随手捡起一片飘落的黄叶,满心期待地夹进书中,让它成为一枚记录美丽之行的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