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希彦
摘要: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民歌,这说明两者有着在演唱方面的契合性。本文以黔东南苗歌为例,从民族声乐演唱方法融入原生态民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寻求二者之间的契合性,同时以此为切入点尝试为黔东南苗歌的传承寻找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 原生态民歌 黔东南苗歌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2-0013-03
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是民间音乐与西方歌唱方法共同作用的结果,也体现出了音乐色彩与歌唱技术的融合性特点。首先,现代民族声乐中所表现出的色彩特征建立在民歌、戏曲、曲艺歌唱的基础上,尤其是注重咬字和吐字以及行腔韵味的表现;其次就是在发声技术的运用上,则较多地运用了西方的美声唱法的方法。从当前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以及舞台表演的角度看,基本上都体现出了以上两点特征。原生态民歌指的是完全来自于民间的歌曲,具有浓郁的地域性、民族性特点,这些民歌在演唱方面完全是人民的一种“自我咏叹”,还没有形成独立性的唱法体系,因此保留了较好的原始性。当前音乐文化发展多元化的趋势说明了我们在对待每一种声乐体裁时,需要有责任、有义务的对它们进行保护和传承,因此作为民族声乐专业人士应当从履行自己的主体责任,本文以贵州黔东南苗歌为例,从民族声乐演唱方法与原生态民歌演唱融合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民族声乐演唱与原生态民歌演唱的契合性
(一)气息运用与发声技巧
任何一种歌唱艺术形式都建立在科学而合理的气息运用基础上,在具体的运用上则主要表现在呼吸方法和气息控制两个方面。首先,从呼吸方法的运用看,由于歌曲音乐要素运用以及艺术表现的不同,可以分为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联合呼吸三种。如在演唱较长的乐句或者高音占主导的乐句时,一般采用胸腹式呼吸方法,这样可以有效地支撑旋律的发展和有利于演唱者控制好音准与节奏。其次就是在发声技巧的训练方面,注重以气为主导,实现真假声的结合和不同腔体的共鸣,这样有助于各个腔体的打开与贯穿。无论是在民族声乐演唱还是在原生态民歌演唱中,都有着发声时共鸣腔的运用,尤其是在音区的转换以及高音部分的演唱时,两种演唱方式都十分重视头腔共鸣对声音的修饰效果,而这些都基于有效的呼吸方法和气息控制。
(二)咬字与吐字的字韵表现
民族声乐演唱与原生态民歌演唱都是以语言为基础,在咬字和吐字方面,可以说两种演唱方式的相融性较高。首先,从声乐体裁的范畴看,民族声乐实际上包含着原生态民歌,因为民族声乐在体裁上的构成具有多元性,其构成元素来自于民间歌曲、戏曲声乐以及曲艺中的声乐部分,而原生态民歌正属于民间歌曲系统,所以这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实际上就印证了在演唱时咬字与吐字方面的共性;其次从两者在语言上的艺术表现看,都有着共同的审美标准,那就是在语言与音乐的结合上做到字正腔圆。所谓字正,指的是在咬字和吐字时要严格的遵循语言的发音标准,从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看,包括两种语言风格形态,分别是以普通话发音为基础的作品和以地域方言发音为基础的作品,而原生态民歌在演唱上则是以地域方言为主,因此两种演唱方式在语言发音上都注重咬字和吐字时的字韵表现,将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咬字和吐字方法运用到原生态民歌演唱中可以有效地优化其字韵表现。
(三)润腔技术的相通性
所谓润腔,指的是在民歌演唱中体现出旋律处理方法和声音表现技巧,这也是我国传统声乐美学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与西方美声唱法不同,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和原生态民歌演唱在旋律的处理上注重从字音、字韵与旋律结合的角度建立起有机的连接关系,巧妙的运用滑、颤等修饰性技巧去完善声乐形象的塑造和实现情感的抒发。从这一点上看,现代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实际上是对原生态民歌演唱的一种传承,也就是说,现代民族声乐演唱在风格上所具有的民族性实际上突出的表现在对润腔技术的运用,这也是原生态民歌演唱对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形成和发展的直接贡献,因此两者在润腔技术方面体现出的是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这也是两者在演唱方面最为明显的旋律表现特点。
(四)演唱中的情绪运用
在声乐演唱中,情绪作为情感表达的外在表现,对于歌曲主题情感的展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歌者在演唱时如何对情绪进行运用,体现出一名歌者对歌曲内涵的理解程度和舞台驾驭能力。民族声乐演唱中情绪的运用一般以现有的歌曲作品为依托,通过对歌曲内容和所要塑造的音乐形象进行充分的分析,在不断的反复练习中而培养出符合歌曲演唱风格的情绪;在原生态民歌演唱中,由于在演唱时具有即兴性的特点,所以要求歌者在短时间内要调整好自己的演唱情绪,根据民歌应用的场合和所要实现的功能而合理的运用情绪,以此才能够体现出歌曲的艺术表现效果,因此两者在演唱情绪上的区别在于民族聲乐演唱有着预先设计的过程,而原生态民歌演唱则具有即兴的特点。两者的共性则是有着共同的依据,那就是歌曲的主题内筒与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
二、黔东南苗歌的艺术特点
(一)黔东南苗歌的体裁与题材
黔东南是我国苗族的聚居地区,千百年来,苗族人民不仅在此地生存繁衍,而且也造就了诸多的苗族民间音乐文化,尤其是在民歌方面,可以说是异彩纷呈,至今仍然保留着原生态的风格特点。黔东南苗族民歌的无论在体裁还是在题材上都体现出了高度的丰富性。首先,从民歌体裁看,主要的代表形式有飞歌、游方歌、古歌等,其中飞歌是苗族人民所特有的一种山歌,由于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大山之中,与大自然有着天然的亲密感,他们的歌声产生于大山,也歌颂着大山,因而也造就了他们在性格上有着山一样的博大胸怀和豪放的民族品质,这种性格反映在飞歌上则呈现出高亢、嘹亮的特点。游方歌是黔东南苗族在求偶和恋爱时所唱的歌曲,属于情歌体裁,有独唱、对唱、合唱等不同的形式,从歌曲风格上看,既有着豪放的性格展现,也有着细腻的情感描写。古歌是苗族人来用来记叙历史和表现英雄事迹的歌曲,由于在历史上苗族人民多次迁徙,对民族的历史和民俗生产活动缺少必要的文字记录,因此,他们常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民族的发展历程用民歌的形式歌唱出来,并通过口传心授的形式代代相传,所以古歌既是苗族历史的记载,同时又传达了民族精神和情怀。
其次,从黔东南苗歌题材看,在不同的场合分别演唱不同的歌曲。由于黔东南苗族人民的民俗文化丰富,同时在生产生活中也产生了众多的故事,人们将这些生活中的常见事项用歌声进行记录和传播,因而在歌曲题材内容的表现上也十分多元化。以苗歌中的酒歌为例,此种歌曲是苗族人民在宴席上相互敬酒时演唱的歌曲,表现出了宾主之间的深厚情谊,也表现出了苗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性格。苗歌中礼俗歌是最为常见的原生态民歌形态之一,多是在嫁娶、贺寿等礼仪性的活动中演唱,在歌唱的内容多是以歌颂为主。根据礼仪的特点又可以分为婚礼歌、孝歌等。
(二)黔东南苗歌演唱特点
相对于其它地域的苗歌而言,黔东南苗歌在演唱风格有着独立性的特点,这也造就了黔东南苗歌在艺术表现上的价值。其具体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在服饰和语言方面独具苗家特色。黔东南苗族服饰有两种:一种是日常服饰;另一种是节日服饰,在演唱苗歌时,根据不同的场合要求和艺术功能而选择不同的服装,如很多山歌类、小调类的生活歌多穿戴日常服饰,在盛大节日以及礼仪性的场合则穿戴盛装。在语言的运用上则是以苗语为主,特别是衬词、衬腔的巧妙运用。因此在原生态苗歌的演唱上,运用特定的服饰和语言更加的能够体现出苗歌的风格特点;二是在气息的运用上以深呼吸为主。黔东南苗歌在唱腔上主要是以高腔和平腔为主,在旋律发展上注重大跳的进行,有时候相邻的两个音在音程跨度上可以达到八度以上,这说明在演唱时注重对气息的运用,通过深呼吸的方法可以较为准确的找到气息的支点,以此来实现各个腔体的打开有助于共鸣腔对音色的辅助和实现作用;三是在歌唱情绪的表现上,在演唱时要以饱满的情绪来表现出歌曲的情感,这样既能够符合黔东南苗族的性格特点,又能够很好的传达出歌曲的内涵。如在苗家龙船节上演唱的歌曲《龙船歌》就是属于高腔式的号子音乐,歌剧节奏明快,有着较强的律动性,在情感的抒发上也属于豪放式的,在演唱时如果缺少积极的情绪投入,则难以体现出歌曲的内涵与意义。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黔东南苗歌无论是在体裁还是在题材上都呈现出丰富性的特点,在演唱风格上也与民族的性格特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说明在黔东南苗歌的演唱上需要从本民族音乐风格的角度完美的体现出原生态的效果。
三、民族声乐演唱方法与黔东南苗歌演唱的结合途径
从当前黔东南苗歌的传承现状看,主要存在着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传承断代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苗族人民走向城市,由于缺少了民歌孕育的土壤,所以苗歌的传唱群体在逐渐地减少。二是受到多元音乐文化的影响。由于当前音乐文化发展的多元化,人们对传统民歌的关注度较少,这就造成了难以形成强有力的传播和接受群体。三是民歌专业教育的缺失。黔东南苗歌的传承需要依赖于歌唱人才,尤其是对于原生态风格浓郁的民歌而言,只有培养一定群体的歌唱人才,才能够实现有效的传承,但是从当前民歌教育现状看,还没有形成完善的黔东南苗歌教育体系。从以上现状看,在黔东南苗歌的演唱中,融入民族声乐演唱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能够保持原有的风格特点,又有利于实现传唱人才的培养。
(一)演唱技术的训练途径
民族声乐演唱的方法可以说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主要包括气息技术、语言技术、行腔技术、发声与共鸣技术等。在演唱苗歌时,可以有意识地将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融入进去。如在气息技术的运用上,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呼吸方法、换气方法以及气息的支撑技术与具体的苗歌相结合,在训练的过程有效地解决歌唱中的发声和共鸣问题,有助于歌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苗歌演唱的风格和特点。其次在语言技术的运用上,无论是民族声乐曲还是原生态苗歌在审美的表现上都十分的注重字正腔圆的表现,从民族声乐演唱中对语言的要求看,在字头、字腹、字尾等方面都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如在字头上做到咬字的清晰性,在字腹、字尾的表现上要做到合理的归韵,以此才能够体现出字音、字调、字韵上的音色表现,因此将这种语言上的处理方法运用到黔东南苗歌的演唱中,有助于纠正歌唱时的语言发音问题,使其歌唱的效果更加富于艺术性。再次,就是认真总结演唱苗歌时的发声和共鸣方法,并与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发声和共鸣方法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既能够做到两者的融合,又可以做到相互的借鉴,使两者在发声和共鸣技术的运用上更加地科学化、合理化。
(二)舞台表演的训练途径
在认识和探讨原生态民歌的演唱时,在很大程度上注重从风格表现、技术运用的角度进行探究,而很少从舞台表演的角度展开论述,笔者认为,原生态民歌的发展不仅需要在技术层面上体现出“专业性”,而且在舞台表演上也要加强和重视。其意义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黔东南苗歌要做到有效地传播与发展,必须与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当今互联网的现代传媒背景下,想要使更多的群体认识到黔东南苗歌的艺术价值,就必要通过一定的舞台表演进行实现。就当前黔东南苗歌的演出形式看,主要是现场演唱为主,特别是作为旅游资源而存在,这种形式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传播作用,但是在广泛性认知方面还存在欠缺,所以在传播广度和力度上还需要进一步创新。二是在原生态民歌专业教育的时代发展背景下,要求歌者在训练歌唱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对舞台表演进行训练。从这一点上看,我们在进行黔东南民歌的演唱教育时需要做到全面性。民族声乐演唱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舞台表演上都总结出了较多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在向戏曲的学习中,合理地运用了戏曲演唱中的“手眼身法步”的表演特点,因此在演唱黔东南苗歌时,可以从中进行借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原生态民歌在演唱上注重地域性和民族性的表现,这就说明在融入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时,要保留原生态民歌的风格特色,才能够体现出原生态民歌的艺术价值。黔东南苗歌在歌曲体裁、题材以及在演唱上都有着自己的特色。从当前的传承现状看,为了能够保持好这一特色,有必要将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融入进去,在運用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过程中,除了要重视运用演唱技术外,还需要从舞台表演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探究,这样对传播和传承黔东南苗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小娟.原生态苗歌的音乐特征及其演唱特点探析——以黔东南地区苗族飞歌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2(05).
[2]淳于步.黔东南苗歌调式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