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儿园美工区是幼儿颇为喜欢的区域活动之一,材料的投放、空间的规划对幼儿自主选择游戏进行操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文章通过行动研究、参与式观察、案例分析这三种主要的方法对本班级美工区环境的创设進行了初步探究与尝试,以期幼儿在自主、有效的区域活动中激发更大的创作潜能,从而增强自我成长的力量。
关键词:美工区材料投放;空间规划;幼儿自我成长
一、 问题的提出
(一)美工区活动对中班幼儿发展的价值
认知建构主义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来源于操作”。美工区是幼儿喜欢的区域活动之一,其中的材料为幼儿提供了操作与互动的机会,是幼儿进行艺术表现与艺术创作的载体。《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强调:“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孩子们有他们独特的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中班幼儿的美术表现处于象征主义阶段,并逐步进入图示化期,想象力和创造的欲望不断在增强。区域游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每位幼儿进行艺术创作,表达他们天马行空的想法的需求,因此美工区材料的投放及空间的规划对于中班幼儿的美术创作至关重要。
(二)本班幼儿在美工区的操作情况
在笔者来这个班级时,我发现美工区比较“萧条”,基本上就几个热衷美工作品的孩子会来光顾。有一天,L剪的对称图形吸引了幼儿的兴趣,于是老师投放了《幼儿剪纸》的书,但是幼儿的利用率低。在区域点评时,教师介绍了书中“树”的剪法,幼儿纷纷来美工区尝试。因此,我对何种材料能够“刺激”幼儿进入美工区活动的愿望,何种呈现方式能够引发幼儿在美工区的自我表达与创作,实现经验的逐步提升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
二、 对美工区的逐步改造及幼儿发展的分析
为了深入、持续、全面地了解幼儿在美工区的操作行为,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思考该区域环境的规划与运用,探究有趣、有用、有趣的美工区环境的创设形式,我采取了行动研究、参与式观察、案例研究这三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在班级的一日生活活动中“蹲点”美工区,我在观察、指导的同时也搜集了典型的案例,并在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再计划的过程中逐步调整本班美工区的材料投放方式和空间规划形式。以下我将抽取典型案例进行说明与分析。
(一)阶段一:对折、画、剪,剪出有主题的对称图形
1. 幼儿的操作行为
一个孩子往往会带动一群孩子,J就被“树”的剪纸活动吸引过来了。不同的是,他自己选择了另外一种树来剪,对照流程图尝试了树的剪法:对折、画、剪,然后抓了一些亮片进行装饰,连装饰品也是两边对称的,我觉得这种对称的艺术美就无形地渗透在孩子表达的作品中。装饰完了,他自己讲作品贴在美工区的作品展示墙上。在他制作的过程中,操作失败的N寻求他的帮助,但是没有得到回应。在区域活动的点评时,介绍他的作品的同时,我说:“你很厉害,能自己对照书做出不一样的大树来,如果你能帮助N学会这个本领,那就更棒了。”
美工区的人越来越多,坐不下了,孩子们自己挪到外面的小桌子上。有的孩子继续剪L教的方法,有的尝试剪树,有的贴装饰品。我看见不少剪下的边角料,觉得挺浪费的,孩子们说可以用来装饰,这就是环保与创意结合的体现。
2. 出现的问题
当然,在美工区来访的人变多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浮出“水面”:
①美工区的彩纸不够用。
②提供的辅助材料(贴片、纽扣)不能保证每个方位的孩子都能够到。
③部分辅助材料不易见易取,利用率低。
3. 我的调整
①在美工区固定的柜子里投放足够的纸。
②增添透明的分类盒,每个盒子里保证有一定量的同种辅助材料。
③将幼儿的剪纸作品上墙展示,或者放在作品盘里,一方面增强孩子的自我成就感,另一方面激发他们学习动机。
根据主题“各行各业的人”,我新添了黑白装饰画的底纸,让孩子给不同类型的衣服添画,但是我发现他们仍对剪纸、装饰感兴趣。
L来美工区挑战剪出一个纽扣,但是剪完之后发现纽扣的外边不圆,她继续尝试探究纽扣的剪法,这无形之中就渗透着对边角、对称关系的认知。旁边的R也被吸引过来了,她属于手工不怎么好的孩子,但是她最近也对剪纸特别感兴趣,所以默默地在一旁看着L做,边看边学。在这里,我想到陈鹤琴老先生说的:“儿童教儿童。”有时候同伴间这种相互影响的力量会远远大于老师的教。在这里,剪纸是孩子们自主自发的活动,老师只是“点”了一下,其他孩子也就纷纷参与进来了,自发性学习与同伴间的观察模仿学习就深刻地体现出来了。
(二)阶段二:“多彩的秋天”主题下制作冬青的活动
1. 出现的问题
进入美工区的人多了,材料多了,同时也出现了以下问题:
①美工区的人数多,空间不足。
②不同艺术创作形式(泥工、剪纸、颜料)的比重失调。
③美工区的格局分布不合理,表现为不同艺术形式需要的材料间的干扰。
2. 我的调整
①空间调整:剪纸绘画区、泥工区、颜料涂画区。
②材料的提供:根据主题进展的脉络、幼儿的兴趣及时调整(树叶、纽扣、树枝、吸管、圆形纸筒)。
③材料的呈现:丰富多样、分类摆放、可见可取、随处可见的“提示”(作品墙、照片板、透明桌垫下的图示)。
④教师的指导:活动前引出材料、创设情境;活动时观察指导;活动后及时点评反馈。
(三)阶段三:美工空间布局的改变——一分为三
1. 美工区的空间格局
在改变了美工区格局的同时,我也注意到自然物、图片的呈现方式对于引发幼儿审美注意、审美想象与创作的影响。这种意外的惊喜会给幼儿带来好奇、激动和喜悦,创造出新的可能性,有时候他们的这种自我成长的力量也会带给你惊喜和感动。孩子们在涂鸦区画“秋天的景色”时,还将以往手掌印画的经验调动起来了,从颜色、造型、构图三个方面体现了中班孩子对秋天的特有感悟。
2. 出现的问题
在区域格局调整的基础下,孩子们选择的空间变大,但是也会有新的问题:
①提供的材料使用频次多,更新频率高、耗材快(油泥)。
②可参考的图示不能满足每个幼儿的需要(幼儿间的纠纷)。
③幼儿的经验不够系统。
3. 我的对策
①教给幼儿取材料的方法,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取(从油泥桶自取),并在游戏结束后观察留意幼兒整理玩具的情况。
②渗透给孩子利用废旧材料萌发创意的想法(糖果、纸片装饰)。
③桌面呈现的方式:手工制作的基本方法、符号。
三、 对支持中班幼儿美术创作的感悟
经过两个月左右的观察、实践与反思,根据《董旭花:如何科学地评价区域活动中的幼儿》中的指向,结合与幼儿自主发展相关的理论及美术教育有关的文献,我深深地领悟对幼儿美术创作需要三个“自主”:
1. 自主想象(引发审美想象)
2. 自主构图(主题内容、表现手法)
3. 自主使用工具、材料
我突然想到在一次讲座听日本枫叶幼稚园中丸元良园长谈到的教育理念:注重幼儿“主体性”及其自我成长的内部力量。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就是:幼儿的教育不是“教的教育”,而是不知不觉中“成长的教育”。所以说,幼儿的艺术创作一定是在其内发的艺术兴趣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最有效的。
四、 我的进一步反思
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环境的规划、教师的角色一定要做到:思想走在孩子的前面,行动走在孩子的后面,我们要学会的就是相信、增强孩子的能力,注重孩子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和自我成长的力量,即注重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及能力。当然,区域活动的观察、指导也往往会给我很多挑战,比如我接下来要继续思考的:区域材料提供的层次性、系统性?教师“进”与“退”度的把握?如何尽可能有效支持幼儿的学习活动?这些问题都还需要自己在漫长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去思考、探索与学习。
参考文献:
[1]翁烨.指南背景下如何创设适宜的幼儿园美术区域环境[J].华夏教师,2017(9):83-84.
[2]盛彩娟.美工区材料投放背后的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5):91.
作者简介:姚怡,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翡翠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