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亚雷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读者:唐弃
写得好!我小说读得少,除了博尔赫斯,孔亚雷是第二个纯粹用脑子就能把我感动的作家。“我希望他(上帝)是一个比我更好的小说家”,这句真的让我动容了。小说结尾出现的孔夫子网,是一个非常妙的呼应,而这一次,他没有去强调这一点。
读者:Clee
小说里的作者K近乎坦诚地展现了《李美真》的创作过程,于是有了一部在我看来并不那么真诚的《李美真》。作者感兴趣的是历史与虚构、小说与现实的问题,或者说,从摄影到小说等一系列arts对写作者现实生活的侵入;读者手上的这本《李美真》也确实达到了这一目的,但好像也就仅限于此了,也因此让我觉得这看似结构精巧又知识性的写作有些遗憾。
读者:云淡风轻
严重碎片化的生活,注意力变成最稀缺的东西,长篇小说也因此变成阅读清单上最难完成的一个类别。可这个文本仿佛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循着李美真若隐若现的背影一不小心就身陷时空的迷宫,可又完全不想抽身而出——这个一百多年前的斜眼神婆命运到底如何;那个就生活在我身边,2012年身陷创作瓶颈的小说家该怎么完成这个故事。是沉迷:想要暂时,哪怕只是几个小时,到120年前的1900待一会儿,那些被历史著作大书特书的关键性时刻,怎样都想去体会一下;更是好奇:作家笔记本上只有自己能认出的只言片语,那些知识、经验、念头、情绪,怎么长成了一个个眉目清晰的人,自主呼吸,开口说话……
读者:Foryou
今天拆封了七本书,这是味道最好闻的一本,也是最期待的一本。 即便同名剧集在前,它还是如夏夜茉莉一般穿透暑伏的湿闷带来馨香,如此时此刻渐强的雨带着节奏和韵律敲打我窗,仍历历在目的画面被拓落纸上,文字填补了留白,平添了更多惆怅。眼眶里有且只有玛丽安和康奈尔两个名字在月记簿的滚轴上逝水流淌,流淌了四十八个阴晴圆缺。
读者:清欢
很新奇的阅读体验。用一种知识分子跳大神的方式解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那档子事。
读者:简单
小说的结构,是喜欢的,感觉像读了两本书。不同时空的人在作者的故事里有了神奇且无缝的链接。一直认为,人作为个体和宇宙一样,都不会是孤立的存在,总会在某个时间或空间里找到自己的前世今生过去未来。这本书,吸引我的重要一点是:把作者写书的思路通过碎片的方式予以记录,和作者本来想讲的故事巧妙地结合,每读一本有趣的书都会想象作者创作时的状态心境,这本书倒是在某种程度上意外的给了一个比较好的解释。
读者:Ashen
阅读过程中总是回想起儿时读王泽《老夫子》的画面,那种西装革履和长袍马褂置于同场带来的冲击感。前半本读起来像是福尔斯的《巫术师》,故事中弥漫着一层层迷雾,后面越来越像是读鲁迅《故事新编》,叙述已经跳出小说,跳出单一文体的限制。
读者:熄灯啦
无论是文学理论式的“介于”,还是近代心理学中的“人格”,读者难以把握的是诸如“到底是什么”“到底是谁”这样的统一定论,这或许是尼采之后的认识论对于小说创作的介入。但小说中的种种繁杂和“圆圈”或“一团”,最终都能回归为作者的意识(阅读史、看待世界与历史的视角、宗教观),甚至是“叙述之外一无所有”的本体论哲学。
读者:复刻时间
好读,前半部分悬疑感和神秘感十足,两线逐渐靠近至交叉后就不那么可爱了,故事落入俗套。比故事更好看的其实是作者个人状态,真实的,和盘托出自己的写作焦虑,后记他讲“我写完了,终于写完了”的时候我甚至替他高兴到也想哭泣,是啊终于写完了,还不赖,还能继续,请继续加油啊!
读者:Aha
第一次听说孔亚雷,还是因为他翻译了詹姆斯·索特的《光年》。 以一张莫名的旧照片为源起,作者链接起1900“庚子拳乱”与2012.12.21末世的时空关联。 作者以冷静精准的比喻、细腻的内心独白,自恋又真诚地在彼此呼应的两个时空:1900的浙江德清白鹤镇—2012的北京、上海来回游移,借助自己创造的李美真(you beautiful truth?!)这一虚构人物及其生活来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勇敢剖析并展示内在最深处的自我,从而构建起一座互文的迷宫,营造出伤而不悲,静而不滞,逸而不离的一种甜蜜的悲伤。
地球之种2:天赋寓言
作者:奥科塔维亚·E.巴特勒
出版时间:2020年8月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读者:亢龙有悔
这部小说可以被选入有史以来最好看的末日小说之列。美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崩溃之中,气候变化带来了农作物歉收、饥饿、失业、贫困、毁灭性的无望和绝望。小说主人公在社区被毁、家人被杀后走上流亡之旅。它或许并不适合胆小的人,讲述了一个噩梦般的灾难,但无论是灾难的起因,还是人物的行为,都是完全可信和合乎逻辑的。
读者:Richardo
社会越演越烈的反歧视运动,从最初的和平方式演变为暴力冲突,我们总是谴责暴力,谴责一切撼动社会稳定和范围的因素,但是如果仅仅将问题掩埋在地下,讓火焰在黑暗中闷烧,是否有一天彻底的爆发带来的灾难将更严重。变革是社会的阵痛,历史螺旋前进,我们应该去正视问题,无论它有多难以接受,我们应该是推动变化,无论它有多痛苦,我们应该去塑造未来,因为人类的生命潜能无限广大。
读者: 翠翠
中间橡子社区一群人的遭遇让我不禁想起《使女的故事》,《地球之种》系列如同一本当代《圣经》,人类身上潜在的超越性需求即是“地球之种”:进步、合作、坚韧、积极的迷恋、包容……看完后其实挺担心当下的社会现状。生产力发展略微停滞、全球陷入饱和的生存状态,如果不积极追求科技进步、扎根星际,那么战争会一次次地重来。
读者:泡菜
“无论和平年代,还是战火纷飞,更多人死于愚蠢的私利,而非其他的顽疾。”或许之前还不这么想,但是今年我信了。
读者:沫
总体而言,《地球之种》两部曲是非常值得一读的科幻作品。其中设计对宗教、人权的讨论给科幻小说家族注入更多内涵。《天赋寓言》提供了看待整个事件的另一个角度,给故事带来新的可读性。说实话我更喜欢播种者寓言,《天赋寓言》在内容上多少有些重复,新的内容可能只在基督营那一段。
读者:Choas
宗教、信仰这种事谁说得准呢?就像女主所说的那样“他们需要一个看起来有目标的人带领他们”。扎根星际,不过是把人类的丑陋、贪婪、斗争等带到了一个又一个星球而已。
读者:Hoho
《天赋寓言》承接《播种者寓言》的剧情,讲述了劳伦建立起合作互助的橡子社区的故事。依然是以劳伦日记的形式,通过淡淡的叙述,把美好生活走向崩溃的过程一步步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没有巨大的悬念,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沉浸在末日氛围中,满怀希望地迎接每一个无望的明天。很有向死而生的意味。
读者:荷塘
可以说,在巴特勒之前,很少有女人能闯入美国科幻小说创作界。巴特勒的写作风格一点也不柔弱,看着根本不能够对应到女作家的身份上来,反而在故事中显示了个人超前的担忧和超大的格局,在科幻小说界算是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