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后的女性摄影师们

2020-12-28 02:44林叶张晨贺梦雪
摄影之友 2020年3期
关键词:摄影家摄影

林叶 张晨 贺梦雪

首位女性获奖者

石内都1947年3月27日出生。1975年开始自学摄影。 1977年,她随母亲的姓氏以石内都这个名字举办了第一个个展《绝唱·横须贺故事》。她以自己在青春期之后就开始憎恨的横须贺这个地方为起点,开启了自己的摄影生涯。横须贺作为驻日美军基地,一直是摄影关注的对象,东松照明、森山大道等人都曾经拍摄过。然而,对于石内都而言,横须贺是一个有著不可磨灭的个人记忆的场所。在她看来,照片就是个人历史,这个观点一直贯穿于她之后的所有作品中。

1978年,她举办个展“公寓”并出版了同名摄影集,并以此获得了第四届木村伊兵卫摄影家,是该奖项的第一位女性获奖者。之后,她出版了另外两部摄影集《绝唱·横须贺故事》《连夜的街区》,构成了她早期作品的三部曲。在后面这两部作品中,她通过颗粒粗糙的画面,浓重地表现出街道和建筑物中潜在的不可见的记忆。

之后,她的摄影观念就不再局限于自己的生活,拓展到无数的女性与他人的记忆中。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她拍摄了一系列与身体有关的作品,来表现记忆与时间积累下来的“ 痕迹”, 如1·9·4·7、1906 to theskin等,前者拍摄的是与她同年出生的一些女性的手脚,后者拍摄的则是日本暗黑舞踏宗师大野一雄。

2005年出版的摄影集Scars,拍摄的是人身体上的伤痕。同年在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举办个展“母亲 2000-2005”。2014年获得哈苏国际摄影奖。

常盘刀洋子

同男性摄影师共同创作

1956年日本政府公布《卖春防止法》之后,到1958年3月之前,日本官方划定的卖春区域被称为红线地带。1956年,25岁的女摄影家常盘刀洋子开始前往红线地带拍摄区域内的妓女,同年举办第一个个展,并出版摄影散文集《危险的毒花》,在日本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

常盘刀洋子出生于1930年。1951年她认识了摄影家奥村泰宏之后便立志作一位摄影家。于是,她便参加各种业余摄影家团体,深受写实主义摄影的影响,积极地从事摄影创作。她前往横滨港拍摄外国人,凭借《离别之吻》等作品成为一位新锐摄影家。

第一个个展之后,她便从女性立场出发,关注并拍摄红线地带里的女子、女店员、女摔跤手、裸体女模特、美容师等各种类型的职业女性,并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这些作品让人们看到了日本职业女性真实的生存状况,让人意识到即便日本新宪法大力倡导男女平等,但现实生活中的状况却依然没有任何改变。

1957年,她与东松照明、奈良原一高、细江英公等人一起参加了第一回“十人之眼”群展。之后,她前往横须贺、冲绳等美军基地所在地拍摄取材。1962年至1965年,创作了电视电影《职业女性》系列。1974年,她作为横滨使节团成员,前往苏联采访拍摄。1975年至1980年期间,前往马来西亚、中国台湾等地拍摄创作,1985年之后开始关注老人问题。数十年来,她始终秉持写实主义摄影的观念,密切关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女性问题,成为日本女性摄影的先驱者。

潮田登久子

关注生活的点滴

潮田登久子1940年生于东京,1963年毕业于桑泽设计研究所。在该研究所受到了日本著名摄影家大辻清司的指导,从而走上了摄影的道路。1980年开始的15年时间里,她以定点观测的手法,持续拍摄各种家庭里正在使用的电冰箱,并于1996年出版了摄影集《电冰箱》。在她看来,“对自己的家庭而言,电冰箱大概就是平平安安的每天生活的证据,我们生活中的混乱也像冰川一样地被困在冰冻的箱子里”,电冰箱就是生活的象征。在这个作品中,除了照片外,她还详细记录了拍摄年份、拍摄地点、家庭结构、户主职业、居住状况。这个系列不但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摄影作品,在社会学上也是解读现代日本社会状况的珍贵资料。

1981年开始,她与自己的丈夫岛尾伸三带着女儿一起前往中国大陆、台湾地区、香港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地旅行,其间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与此同时,他们还购买了很多日用杂货、印刷品、玩具等回国。之后,他们便以共同创作的形式,出版了《中华人民生活百货游览》《凝裸儒的中华天地》等一系列与中国相关的摄影作品。这些既是独特的摄影作品,也是当代亚洲社会生活状况的纪实报告。

从1995年开始,潮田登久子历时20年时间,以书和书所处的环境为主题,持续拍摄各种书库中的书籍。2018年她凭借作品《书的景色 BIBLIOTHECA》获得了第37届土门拳奖。

梅佳代

给生活拍摄纪念照

1981年出生于石川县的梅佳代,到高中时代为止,从未受到过任何有关摄影的教育,后来受到同学的影响,才喜欢上了摄影。2002年,从日本摄影影像专门学校毕业。

2006年她的第一本摄影集UMEME出版之后,立刻引起了巨大反响,电视节目、报章杂志都频繁地介绍她的摄影作品,让她一跃成为一名横空出世的明星。凭借这个作品,她获得了第32届木村伊兵卫摄影奖,《UMEME》也一度洛阳纸贵,卖出了十几万册,创下了摄影集的销售纪录。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她分别出版了摄影集《男孩》《爷爷》,以独特的观察视角把握日常生活中各种有趣的、充满生机的景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3年,她在东京歌剧城艺术画廊举办大型个展“梅佳代展 UMEKAYO”,展出从早期的代表作到最新作品的约570张照片,再次引发社会上的广泛关注。2016年她将自己花17年时间持续拍摄记录故乡能登的一只白犬的照片结集成册,出版了摄影集《白犬》,2017年出版了拍摄寄宿男校的少年的摄影集《那须海》。

梅佳代的摄影作品就像日常生活中的纪念照片一样,打着闪光灯捕捉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瞬间,但每一张照片都充满了幽默感,让人过目不忘,开怀大笑,从而开创出一种崭新的摄影风格。这些充满欢乐气息的摄影作品,改变了人们对既有生活的认知,将生活中被人遗忘的乐趣呈现于世人面前。这让她不仅在日本饱受好评,在国际上也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得到了年轻摄影家的广泛支持。

HIROMIX

受荒木影响的女摄影师

1995年,刚刚高中毕业的19岁姑娘HIROMIX(利川裕美)凭借自己用傻瓜相机拍摄的作品SEVENTEENGIRLS DAY获得了当年佳能摄影新世纪摄影奖的大奖。消息一出,便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被捧为摄影界的少女天才。接下来的两年里,她又分别出版了两本摄影集HIROMIXgirls blue和JAPANESE BEAUTY。登上文化雜志STUDIO VOICE的特辑之后,更是轰动一时。随即,在从事摄影创作的同时,她也开始从事音乐创作,发行CD专辑。2000年,她将自己给各家杂志拍摄的照片结集成册,出版了摄影集HIROMIXWORKS,并以此获得2001年第26届木村伊兵卫摄影奖。

与既有的摄影风格不同,HIROMIX用傻瓜相机,像日记一样地拍摄自己身边的人和风景,因为她的缘故,这种风格让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日本摄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让人意识到,即使不带任何观念、思想、美学,只要拍摄自己身边那个小共同体的生活就能够成为摄影作品。于是,她与以同样风格进行创作的长岛有里枝在日本引发了一场“女子摄影”热潮。

为她提供最热烈、最强有力支持的是与她同一时代的那些女性。因为喜欢她的作品与生活方式而开始关注摄影领域的年轻人数不胜数。而1990年以后,日本女高中生们开始用一次性相机或傻瓜相机拍摄日常生活,流行拍摄大头贴等等,这种全新的日本摄影文化的出现,与HIROMIX的出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志贺理江子

介于现实与想象之间的怪诞

日本女摄影师志贺理江子,1980年出生于日本爱知县,2004年在英国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拿到艺术新媒体本科学位。初看她的照片只会觉得“不真实”,有太多超现实的场景,“神秘”“震惊”或许是第一印象,很难想象这些怪诞的作品出自一位长相温文尔雅的年轻女摄影师之手。她的作品仿佛具有一道灵光,能够将观者吸进一个鬼魅的境地。这些诡异的影像却没有进行过后期处理,志贺理江子用构成摄影的方式,在巧妙的场面调度下寻找着影像的不确定性。她认为自己的创作手法结合了“行动”与“风景”,在“现实”中创作“不现实”的影像,唤出真实的情感,让不朽的生命和时间,在照片中复活。

志贺理江子应该属于天才摄影师,16岁接触相机,18岁就以弟弟为演员拍摄了一组piano,画面中男子赤裸上身,做出弹钢琴的动作,而并没有钢琴,指尖还发着因碰击发出的光芒,由此奠定了她的语言风格:虚构与真实的结合,完成想象的超越,理解看不到的真实。她此后的作品一直都在这条主线上完成,随后凭借Lily和《金丝雀》,志贺理江子成为了2008年木村伊兵卫奖的获得者,并于2009年获得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无穷奖/新人奖。

与杰夫·沃尔等前辈的剧画摄影不同,志贺理江子的摄影虽然是搭景布光导演完成的,但她在拍摄中选择了选择性的开放,就如同相机的暗箱接受些许光束一般,她的作品接受了被摄对象投射来的生、死、爱、恨与故事,正如中平卓马(日本著名摄影师)所说,不是我拍摄了他们的照片,而是他们让我拍摄。选择了抓拍,选择了接受,这正是志贺理江子照片中不确定性的美妙之处,是她最动人的本质,因为这样的存在,摄影才变成了快乐的事,观者才会被一张张黑洞般的照片吸引,放射出自己的想象,和她一起完成对看不见部分的感知。

茱莉亚·玛格丽特·卡梅隆

主妇也是艺术家

茱莉亚·玛格丽特·卡梅隆是摄影史上的传奇人物,也是早期最为重要的女性摄影家。她出生于印度,父母双亡后,赴英法接受教育,1838年回到印度,嫁给了著名的法学家与权威学家查尔斯·黑·卡梅隆(Charle Hay Cameron),于1848年再次回到英国。1863年,48岁的卡梅隆夫人收到了来自女儿送的生日礼物——一台相机,从此,卡梅隆夫人便走上了摄影师的道路。

短短11年的摄影生涯中她拍摄了大量精彩的人物肖像作品,她的肖像作品不同于当时主流的肖像摄影对于清晰的追求,她喜爱柔和的、模糊的人像效果。她认为这种模糊的效果往往更有助于表达被拍摄对象的内心活动和性格,当时英国许多名流贵族都是她照相工作室的常客。除了拍摄名人,她也热衷于拍摄有寓意的事物和宗教题材,而她的作品中明显带有宗教意味也恰恰反映出她受到了当时英国艺术界拉斐尔前派的影响,当时英国拉斐尔前派的几位艺术家都是她的座上客,后人把他们这个时期的摄影作品看做是当时贵族摄影的一个代表。

卡梅隆夫人极具个人风格的摄影作品还参加了伦敦摄影协会组织的年度展,在伦敦、爱丁堡、都柏林、巴黎和柏林展出,得到了赫尔曼·威廉·沃格尔(HermannWilhelm Vogel)的称赞,并且获得了1866年的金奖。

1875年,卡梅隆家族回到了锡兰,而在生命的最后3年里,卡梅隆夫人还一直坚持拍照,拍摄锡兰种植园的工人和外来的游客。

多萝西娅·兰格

大萧条的见证者

多萝西娅·兰格是德裔美国女性纪实摄影家,她的作品影响了美国后期乃至世界纪实报道摄影的发展。

兰格7岁时因罹患小儿麻痹症造成终生跛行,高中毕业后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摄影,也在纽约商业摄影棚担任助手。1915年,兰格认识了人像摄影家诺德·金瑟,他被兰格的真诚所感动,教她摄影并送给她一台照相机,这是兰格一生中获得的第一台相机。1918年在与女性友人于西岸长途旅行时,不幸遇到抢劫,身无分文下只好落脚于加州旧金山,从事照相冲洗工作为生。而后兰格费尽周折找了个投资方,在伯克利建立自己的肖像摄影工作室,从此定居于此。

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经济大萧条,成千上万的失业人群涌动在街头,她将拍摄方向从肖像转为街头摄影,开始关注拍摄失业者与流浪汉,并把满意的作品送到画廊。1935年,兰格离了婚和加州伯克利大学社会学教授保罗·泰勒结合,并参与到保罗所服务项目的拍摄——农业安全局(FSA)摄影纪实运动。她还曾因对“美国社会状况的摄影研究”所做出的贡献,获得了古根海姆奖。1945年兰格受到安塞尔·亚当斯的邀请,加入加州艺术学院的教职,当时师资阵容还有摄影家迈纳·怀特(Minor White)和伊莫金·坎宁安(Imogen Cunningham)等。1952年兰格成为影响深远的《光圈》杂志创办人之一,1955年全球规模最大的摄影展览“人类一家”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推出,她是著名摄影家爱德华·斯泰肯(Edward Steichen)的重要助手。

兰格晚年一直饱受胃溃疡之苦,于1965年10月11日去世,此时距离她于次年1月份开幕的纽约现代美术馆个展只有3个多月。

海伦·莱维特

望向街头的目光

海伦·莱维特是美国著名街头摄影家,191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西南部的布鲁克林区。

1935年的一天,她从亨利·卡迪尔·布列松(Henri Cartier Bresson) 那里得到灵感,她舍弃了使用大画幅相机拍摄,而是选择了小巧轻便的徕卡相机,使用黑白银盐胶卷,开始在科佩尔码头进行拍照。

莱维特拍摄的主题始终是纽约的街头风貌,拍摄最多的就是街头的孩子。1939年她的作品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新成立的摄影部开幕首展中展出,这是她的作品的首次公开亮相。1943年,由艺术评论家南希·纽霍尔(Nancy Newhall)策展莱维特的“儿童照片”个展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登场。20世纪40年代末期,莱维特开始拍摄纪录片,并曾经获得奥斯卡奖提名,在电影事业中她活跃了将近25年。从60年代开始,她开始拍摄彩色印染照片,成为最早用彩色展示街头的摄影师,两次获得古根海姆奖金,并先后举办了两次大型个展和集体展,成功掀起了一股“女权主义”浪潮。美国伟大的摄影家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说:“真正的摄影家只有3个,我、布列松和海伦·莱维特。”

莱维特在纽约摄影圈活跃了将近70年,她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丰厚的记忆:60年的街头历史。2009年,这位最伟大的街头女摄影师辞世,享寿96岁。

丽莲·巴斯曼

女性眼中的女性

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的丽莲·巴斯曼,在20岁出头的时候,被《时尚芭莎》当时的艺术总监亚历克斯·博德维奇带入《时尚芭莎》,最初只是担任暗房助理,1945年后期,《时尚芭莎》新开辟了针对年轻女孩的《年少芭莎》,巴斯曼被聘为艺术总监,并且结识了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 Avedon)、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等摄影家。1947年,摄影家阿维顿去巴黎时,将自己的工作室和助手借给了巴斯曼。一年以后,巴斯曼放弃了她艺术总监的职位,成了全职摄影师。

巴斯曼从一开始就努力探索和尝试属于自己的作品风格,在坚持启用苗条且长脖子的模特拍摄过一系列内衣、化妆品及服装广告之后,巴斯曼开始备受追捧,她的照片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靡一时。作为当时少有的女摄影师,她的作品捕捉到女性的优雅神秘,给当时沉闷的内衣模特界带来了清新而魅惑的气息,改革了此前时尚摄影的基调。在巴斯曼生活的时代,美国甚至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职业女性群体,她却是一个真正的职业女性,用自己的镜头创造着新的摄影美学,也挑战着当时的社会观念。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时尚界涌现的超模和造型师使得摄影师的控制力黯然失色。淡出时尚圈的巴斯曼把自己拍摄的100多卷胶片丢到车库,直到90年代初,这些胶片被她的一位朋友发现,才得以重见天日。

巴斯曼沿用20世纪40年代使用的暗房技术重新洗印这些照片,制作出更加抽象且具有神秘感的画面,他们帮助巴斯曼东山再起,这时的巴斯曼除了继续拍摄时尚照片,也开始举办一系列艺术展,她受邀在纽约、东京、巴黎、伦敦、汉堡和马德里等地举办个展。2004年,87岁的巴斯曼最后一次出场,为德国《时尚》杂志拍摄了最后一组经典照片。可见,巴斯曼在全球时尚摄影界的地位不容小觑。

玛丽·艾伦·马克

捕捉边缘人群的心灵

玛丽·艾伦·马克1940年出生于费城郊区,她被认为是当今国际摄影界最令人尊敬和最具有影响力的美国女摄影家之一。

9岁时,马克就开始接触摄影,1962年,她获得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艺术史与绘画学士学位,后又攻读了新闻摄影硕士。四年后,她移居纽约市,拍摄当时盛行的反越战示威、三K党、女权运动与嬉皮风潮等次文化。进入70年代,马克开始投入电影行业的摄影工作,在未来的40年里,马克为《现代启示录》《通天塔》等数百部的电影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珍贵照片,成为了这个行业里最出色的摄影师。

1974年,她旅行至英国、德国、希腊、西班牙及意大利等地拍照,1976年她住进了俄勒冈州的精神病院中被认为极具危险的女性禁闭室进行拍摄,为期36天,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之后她还拍摄过离家出走的青少年、流浪汉、吸毒者、妓女等社会边缘人,被尊称为社会纪实摄影家、人像纪实摄影家,甚至心理纪实摄影家。1977年马克加入玛格南,成为玛格南屈指可数的女性摄影师。

马克一生出版包括《81号病房》《福克兰路》《印度马戏团》等18本摄影集,马克拍摄的有关世界多元化的照片已成为纪实摄影的里程碑。马克2015年5月病逝于纽约,享寿75岁。

萨丽·曼

家庭与爱的肖像

萨丽·曼1951年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莱克辛顿,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

萨丽自70年代起在美国南部进行拍摄,早期是一名建筑摄影师,后来她也开始拍摄风景、人物、肖像以及静物,其中以拍摄她三个年幼的孩子与丈夫的私密家庭照片最为著名。照片中的很多场景都是在她父亲所经营的农场和小屋拍摄的,萨丽捕捉到孩子的天性,不仅用镜头将孩子们天真、纯洁和不羁的形象定格在照片中,也把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脸上孤僻、倔強甚至阴郁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照片在美的前提下,又充满着内在的神圣力量,这种力量足以震撼每个人的心灵。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叙事性和纪实性,充满了家庭的气息,她敢于不断尝试各种风格,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影像语言。

萨丽几乎只拍摄黑白照片,始终选用大画幅、8×10波纹管摄像头、湿版胶绵这些古老的工艺,因此她的作品看上去很像摄影与绘画的结合物。

1992年萨丽出版摄影集《亲密家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她被《摄影之友》评为“1995年度最佳摄影师”,在2001年获得《时代周刊》杂志的“美国最佳摄影师”的头衔。她的摄影作品辗转于美国的各大著名展览馆,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等。

安妮·莱博维兹

世界上报酬最高的摄影师之一

安妮·莱博维兹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时尚女摄影家,《名利场》杂志的御用大牌,是世界上报酬最高的摄影师之一,被评论家们称为“摄影师中的左拉”。她以其独特的人像摄影风格而闻名于世。她是第一个在著名的美国史密森学会的国家画廊举办影展的女摄影家。

安妮的作品带有浓厚的个人印记,既承载了历史,又引起广泛的热议。关于这个风格多变摄影师的争论似乎从未停止,但她作品中所折射出来的魅力却无人可以否认。她以坚强、有见地的声音,为定义当代肖像摄影做了大量工作,制作了难以磨灭和挑衅的图像。

从早期作为一名崇拜罗伯特·卡帕的新闻摄影记者时拍摄的尼克松辞职,到奥巴马竞选;从随同滚石乐队进行6个月巡演拍摄,到进入《名利场》开始人物肖像拍摄生涯;约翰·列侬在被枪杀前的几个小时里赤裸蜷缩并亲吻着妻子小野洋子、怀孕期间全身赤裸出镜登上了《名利场》8月刊号的黛米·摩尔以及浸在牛奶浴中的乌比·戈德堡以及乔丹、贝克汉姆、施瓦辛格等众多的明星都曾一度成为她镜头中的主角。毫无疑问,作为《名利场》的首席摄影师,安妮·莱博维茨是这个时代最著名的摄影师之一,甚至说是史上最牛的女摄影师也不为过。

安妮喜欢的拍摄对象,是那些可以被塑造的人。“就像安吉丽娜·朱莉,怎么拍她都会很性感”而为了让名人更本色一点,安妮有个技巧,“除非你说结束了,这些拍摄对象才可能真正放松。而就在那一刻,会表现出最不寻常的一面,这时你只需要保持按下快门。”在莱博维茨的镜头下,安吉丽娜与生俱来的性感放大到极致,不论是轻舔嘴角那一抹欲滴的鲜血还是半卧在沙发上的慵懒身姿,都是一种致命的诱惑。

而作为一名女性,安妮一生中和男人并不紧密相关,那个最终让她愿意以“情人”相称的人是苏珊·桑塔格,她曾说,“叫我们情人好了,我爱苏珊”。而安妮的职业生涯也强烈受到苏珊·桑塔格的影响。

黛安·阿勃斯

美国新纪实摄影最重要的旗手

和桑德一样,黛安·阿勃斯也是采用正面拍摄肖像照片的摄影家。受到利塞特·莫德尔影响,她将镜头对准了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群:畸形人、裸体主义者、变性人、同性恋者和流浪汉等,以不同于一般的纪实风格表现城市中的人物肖像,也注定了她成为了新纪实摄影的标杆人物。

在拍摄的过程中,她显示出特别的勇气。她经常游走于小旅馆、马戏团、广场、公园等阴暗的角落,坦然面对各种恐怖场景。阿勃斯陪伴临终的父亲,并记录了父亲的死亡。1965年,阿勃斯的作品展出于纽约的“新纪实”摄影展,被观众不断吐口水,清洁工不得不每天早晨来擦除。尽管如此,无论你是否了解这位摄影师的生平,她的照片定会在你的脑海留下烙印。

看到阿勃斯的照片,最直接的感受仍然是不适的,甚至是有些恐惧,是一种突如其来的压迫感——来自那些异样的面孔。这些照片紧接着会逼迫你想到:那些人或许在生活中经常遇见,但我们或许毫不怜惜,甚至避而远之。而当这些照片出现在你的眼前,移不开你的视线,并为那些非常态人群的细节特征所震撼,這些内容会让你忘记这是摄影作品,而是更加贴近真实生命的本体。换句话说,阿勃斯的照片“刺点”抓住了你,她的照片即是对道德的介入。这种介入的力量,自然而然地让你我重新思考常态和畸形之间的关系!

阿勃斯的照片中展示的这些非常态的人物特征,有先天生成的,有后天疾患所导致的。种种特殊的人群,有意无意地暗示了生命进程中的复杂和精彩。最重要的是作为所谓的“常态”人,是否能够尊重或保护他们,使其按照自我的方式享受自己的生活。人的疾病、种族的差异也是不同的生命特征。生命中的每一种现象,都按照它独有的方式来生灭。尊重生命自性的特征,让其按照自我方式完成各自的旅程,才是最好的。

今道子

日本鬼才摄影师

1955年生于日本的今道子,是当代日本一位有着超乎寻常的想象力与非凡创造力的女摄影家,也是极少数被西方评论家写入世界摄影史的亚洲女摄影家,她利用鱼类等生鲜食材,与衣服、花卉,甚至是人来进行组合,创作出别具一格的标本影像。

她的作品似乎充满魔术般的魅力、品味及巨大的吸引力。例如,今道子把刚开始腐烂的红苹果拍得非常暧昧,让人觉得似乎有一种怪异的意味笼罩在室内,从而产生某种特有的气氛。这种题材既具有似大理石冰冷或形状奇特的昆虫所产生的那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又具有那种软呼呼非常柔软的感觉,是一种令人不可理解的构成物。例如从医用冰枕溢出的、好像流体似的物体,以及在鱼嘴里出现的人的牙齿、眼球和蝴蝶、耶稣基督、注射器、花瓣等等。在这样的摄影作品面前,欣赏者产生了感觉和感觉的激烈碰撞,不仅仅是感觉,还产生了触觉、嗅觉、味觉和听觉的碰撞,全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五光十色的舞台。

今道子把摄影看成是一种新的游戏。由这一观点出发,在她的摄影作品中,她把黑白影调、昆虫和花卉都等同化了。不言而喻,今道子在摄影这一游戏中不仅包含物,而且更加重视物,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游戏规则。她把摄影和物都活性化。为找到理想的拍摄方法,她在摄影室和暗房不知做了多少次各种各样的试验。在不可思议的、奇怪的、谜一般的世界里,今道子开始觉察到自己的存在。当游离这个游戏之外,今道子看到了一个非合理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隐藏着各种各样的感情和欲望的骚动,感情的交叉和融合从来也没有停止,总是反反复复地活动。在动摇不定的感情中,今道子始终按照自己的感觉,并尝试把这种交织在感觉里所隐藏的欲望和热情可视化。今道子摄影作品所表现的是关于心灵的一个秘密方程式。

南·戈尔丁

当今私摄影的鼻祖

南·戈尔丁是美国最受瞩目的摄影家之一,她可谓是当今私摄影的鼻祖。1953年9月12日出生于美国华盛顿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她是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她在 14 岁的时候离家出走,16岁时开始摄影,她的作品《性依赖叙事曲》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

南·戈尔丁的很多作品都有表达出亚文化群的一个层面,社会边缘人群或是一种对放荡无节制生活的崇拜气息。她要不就是被表扬,因为她亲身参与并真实可信地再现了边缘人群的生活;要不就是被唾弃,认为她为了美学而牺牲了人本身。她或是被拔高到一个伦理的高度或是被指责毫无道德良心地剥削在那些场景中无助的人。她与各种自我放逐于美国主流社会以外的青年人共同生活。

在这期间,戈尔丁怀着“自己记录自己的历史”的愿望,开始以摄影方式如实拍摄他们的群体生活,不作任何修饰,赤裸裸地展示了处于社会主流边缘的一部分美国青年的生活实态。 这些作品最初是以有音乐背景的幻灯片展览形式在美国的各个美术馆展出,并于 1986 年以《性依赖的叙事曲》为名结集出版, 引起巨大反响。 她甚至在这本摄影集中放入了自己被男友打得鼻青脸肿的形象, 以此打破摄影者只是观看者的惯例,开创了一种大胆地将私人生活纳入纪实摄影视野的新型体裁。

她所有的作品都是对于自己的生活的记录,并且都是瞬间的抓拍,因为她认为这种摄影形式更能贴切地表现爱的存在。南·戈尔丁曾这样阐述自己的摄影观点:“我只拍摄我非常熟悉的人……我不是通过摄影寻找美的事物,只是把我所看到的那个人拍摄下来。虽然有人说摄影是一种攻击性的行为,但对我来说,拍摄照片是触摸、爱抚我眼前的这个人的一种行为,是我自己特有的表达我的敬意的一种方式。照相机在那种时候就是我的眼睛与手。”

蜷川实花

日本最受欢迎的时尚摄影师之一

蜷川实花,1972年10月18日出生于日本,女性摄影师、电影导演。父亲是日本话剧界泰斗蜷川幸雄,母亲是女演员。蜷川实花是当代日本炙手可热的一线女艺术家,与村上隆、奈良美智齐名。她的摄影作品与执导的电影都近乎完美地展现了深邃女性美的内涵。她的名字,如今就像“东京”的同义词般闪耀在第一线。蜷川实花将女性的精神与对色彩的偏爱完美混合,创造出如同糖果般甜美的女性世界,甜美、性感却不矫揉造作。

蜷川实花标签化的高饱和度色彩甚至被制成了APP拍照软件,其实同被冠以青春少女系之下的日本女摄影师川内伦子一样,少女情怀只是外衣,她说:“我意识到自己被扭曲和不自然的事物所吸引,但是却无法解释这一切。”在蜷川实花看似妖艳如花的照片深处有一股黑暗在涌动,不断释放着朝花夕凋的物哀情怀。

所以当她的作品一出现在世人面前,便迅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东京,如今她的作品就像时尚风向标,被刊登在各大杂志上,张贴在各大宣传海报中。她的摄影代表作《流动的梦想》《 迷幻的花》《永恒的花》转瞬已成经典。作为影响当代年轻人时尚观念的摄影师,蜷川实花极尽追求独特的色彩与光。尤以“花”“金鱼”“女性”“ 旅游地的風景”为见长,她将镜头捕捉到的绚丽场景运用独特的手法打印出梦幻般的色调,把你带入如同宇宙般浩瀚的梦幻蜷川世界。蜷川的摄影颜色丰富夸张,影像令人印象深刻,变调的颜色有不属于凡间的甜美,她来自天堂的一角。她的风格深受日本时尚编辑的喜爱,也受到日本艺人的追捧,如大冢爱、土屋安娜就经常出现在她的作品中。如今蜷川实花已成为少数的主流和非主流、商业和艺术结合得相当不俗的摄影师。

伊莫金·坎宁安

F64小组中唯一女性

伊莫金·坎宁安生于1883年,来自美国俄勒冈州,是美国西海岸现代摄影的先驱,F64团体的创始人之一。 她将摄影的空间想象成一个浅浅的盒子,里面充塞着各种形式构成并且在表面呈现出来。在她眼中形式就是一切,这种在当时被称为“直接摄影”的方式,带有先锋实验的性质,影响了很多人。

坎宁安从1901年开始投身摄影。1909至1910年,先后进入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和德国德累斯顿高等技术学校攻读化学和摄影化学。翌年返回西雅图,自设影室。1917年迁往旧金山,此后一直在那里从事创作。曾在安塞尔·亚当斯创作室、旧金山艺术学院等地执教摄影。她又与米斯顿、亚当斯等七位西海岸摄影家联袂在旧金山举行影展并一起组织了著名的F64小组。1969年被加利福尼亚工艺学院授予美术博士称号。1974年设立“伊莫金·坎宁安信托基金”。进入耄耋之年后,尽管经常处于采访记者和求教学生的包围中,她依然亲赴实地拍摄。

伊莫金·坎宁安作为摄影史上最重要的女摄影家,作为纯影派倡导者F64小组中唯一的女性,她是纯影派摄影风格中当之无愧的代表。75年的拍摄生涯,她的艺术造诣达到了炉火纯青,她的许多经典之作已成为摄影艺术的范本。曾师从美国早期摄影大师爱德华·寇蒂兹,德国留学期间又为奥古斯特·桑德做过助手;完整而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与丰富的艺术实践,铸就了她严谨的摄影态度和深厚的艺术功底。师承两位泰斗级人像摄影大师,让坎宁安在人像摄影方面颇有成就。她的人像、花卉摄影为世界摄影美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摄影发展。

1920-1940年,是坎宁安艺术创作的巅峰期,大部分高品质的代表作品都创作于这一时期,特别是她的花卉摄影。在她的花卉摄影中,我们不难看出,她仿佛是在与花儿交谈,为花朵拍摄肖像,她用精妙绝伦的光影变化来表达花卉细腻的质感,传达着每一朵花卉那截然不同的性格和自身的品质。坎宁安曾经说过“如果一张肖像真的很好,它永远都是好的”。的确,她做到了。

猜你喜欢
摄影家摄影
黄山老年大学摄影家协会作品选登
摄影家胡小平眼中的锦屏
摄影家罗剑平眼中的锦屏
摄影家杨黎明眼中的锦屏
WZW—bewell摄影月赛
WZW—bewell 摄影月赛
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2013年下半年新会员作品选登
最美的摄影
摄影月赛